#幫緊你幫緊你

2020/09/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幫緊你幫緊你 - #保持通話
在美國生活上的各種「#等」,#像極了愛情。雖然知道每一段愛情發展下去總會到「婚」或「分」的階段,但這段等候,時間一長,就會令人抓狂。
今日和 #香港 教會弟兄閒談的時候,提及了一位弟兄到了 #台灣 讀書後所遇到一些兩地 #生活節奏 上的分別。雖然這裡並不是介紹台灣生活,但港台生活節奏上的分別,令我想起一些 #美國 生活節奏上的東西,也許讓想要移民美國的朋友們留意一下。
美國和香港生活節奏上的分別,主要是 #一慢一快。大家從電視上看到美國的影像,因為都是以大城市為主,所以感覺生活節奏比較快。然而,這些影像,為香港人帶來了一些錯覺。
作為一個「#港裔」人士,心底裡總會有一個「#古天樂」,對等候「幫緊你幫緊你」的「#王祖藍」時,會很不耐煩。不過多年過去,我還是已經習慣了美國的生活,如果真的要等,我還是已經接受了,不會拔槍就轟過去(笑)。
猶記得起初來到美國,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經常在「等」。在車站等,在銀行等,在超級市場等⋯⋯等,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最讓人火光的,就是等客戶服務熱線的人員接電話。以前,一通客戶服務的電話,可以讓人等上一、兩個小時。最要命的,就是接電話的,未必就是可以幫到你的那一位,然後電話又要轉駁到另外一個部門。在香港,如果這樣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一定破口大罵;在美國,這是常態。如果在五分鐘內有人接電話,並且能夠把你的問題解決,真的是要感謝神了。
時至今日,電訊科技發達,電郵成為了另一個接觸客戶服務的方式,能夠很清楚把問題用文字清清楚楚地寫下來,理應是一件好事。
可能你會問:「這樣會讓等的麻煩變小嗎?」我可以清楚地回答大家:「絕.對.不.是!!」
之前有一件事,需要跟社區管理處對話。管理處的聯絡方式,電郵也是其中之一。那我就先試發電郵,誰知道電郵回覆了一兩次之後,就沒有回音。然後過了兩天我就打電話去問一下,回覆竟然是他們還需要數天才可以給我答案。他們沒有主動告知,令我覺得有點無奈。
還等得未夠?那大家應該要在餐廳吃飯試試了。在美國,除了一些中國餐廳之外,幾乎所有其他餐廳都需要等空枱、等點餐、等上菜、等結帳⋯⋯在香港,等空枱是常態了,但一有位置,從點菜、上菜到結帳,幾乎快如閃電。在美國等的時間,應該可以在澳牛吃四次早餐了。
城市越小,需要等候的事情與時間,就會更多、更長。
如果大家連「幫緊你幫緊你」都抵受不住,又想移民美國的話,就要好好做好心理準備,視每一次等待作愛情,充滿期盼。
(圖片擷取自網絡:電影「#保持通話」的其中一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Patrick Chan
Patrick Chan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