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鐵》的三個客觀事實

更新於 2020/11/25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南鐵最終強拆執行 但戰役未止 只是進入新階段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南鐵東移案》隨著最後二戶黃、陳二家的強斥被執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對得償宿願的政府來說,當然會希望抗爭戶能就此忍氣吞聲、接受結果,美其名為「療傷止痛」;但對抗爭了九年、在過程中飽嚐不公不義的黃、陳二家來說,至少從陳致曉的回應看起來,只是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土地正義、人權捍衛的理念,並未隨著家屋的毀滅而埋葬。
講到「療傷止痛」,就不得不提一下強拆執行後,英派支持者對質疑政府聲浪的各種顛倒是非的造謠和誤導。這些跟著蔡英文和民進黨之後,一路搖旗吶喊的信徒,過去幫襯《轉型正義》時很會喊:「沒有真相,沒有正義」;但當不正義的是自己信仰的政府時,卻很愛用各種不實的資訊幫政客及既得利益者洗白。我認為這種手段,對抗爭戶來說根本是受害成為事實後、再一次的凌遲和鞭屍,哪來的「療傷止痛」?民進黨不只自己沒有底限,也連帶的讓整個社會看起來都沒有底限。
《台南鐵路立體化》這個議題從型成到執行,中間經過了很多變化的過程,導致現在每個人的認知和理解都不一致;也形成了謠言、中傷、誤導能擴散的空隙。我個人認為《南鐵東移》的正反觀點是可以爭論的,但讚成、反對都應該要根據客觀事實,否則就只會莫明的撕劣社會認同,不但混淆了實際的問題、也讓既得利益者可以混水摸魚。這篇記錄不會鉅細彌遺的解釋南鐵始末,而是簡單分享三項關鍵的客觀事實,希望能為看過的人提供一點判斷的參考、和形成心證的脈絡,不再霧裏看花、更不要人云亦云。
這篇記錄中列舉的客觀事實有絶大部份來自於《判決書》。《南鐵東移案》在核定後,自救會和台南都委會是有打過官司的,雖然最後判決結果是自救會敗訴,這讓自救會和幫忙的律師們相當錯愕和心冷,但我個人認為這場官司是該打的,因為有益於社會大眾迅速暸解前因後果。由於打了這場官司,讓從1995到2020年中間,幾乎所有相關的細節和爭點都因此而被辯證過。法官的見解和判決縱有疑異值得商榷,但至少客觀事實卻一一的被驗證過和記錄下來。若非有這麼一份《判決書》,我大概要花時間從民國84年的《綜歸報告》開始一份一份的看。所以我認為自救會的官司沒有白打,對於像我這種後覺者來說這場官司是很有價值的。
(判決書連結:https://law.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id=KSBA,106%2c%e8%a8%b4%2c400%2c20200408%2c3)
(雖然我個人寧願用西元紀年,但因為判決書中講到版本時都是用民國紀年,為了避免看的人混淆,本篇記錄中講到時間都依判決書使用民國紀年。)
事實一:的確有《原軌案》
所謂《原軌案》,就是在原有鐵道的下方做地下化施工;《東移案》就是在現有鐵道的東側做地下化,地下化後的鐵道不在現有的位置上而是在徵收東側民房得到的土地上。根據法院辯論過程中的記錄,主要用來比對的《台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綜合規劃報告》有三種版本加自救會提出的方案,共四種 (判決書中有一次提到還有93年版本,但只是帶過後來不再提及,故省略):
南鐡歷年規劃報告一覽表
根據法院判決書(原文):
由於自救會主張以 「 徵 用 」 方 式 使 用 臨 時 軌 道 用地 , 即 與 84年綜 規 報 告 之 規 劃 相 同 , 不 必 為 了 設 置 臨 時 軌 而徵 收 私 有 土 地 , 其 結 果 自 然 大 異 於 96年 綜 規 報 告 原 軌 案 採 取以 「 徵 收 」 方 式 永 久 取 得 臨 時 軌 道 用 地。
所以南鐵地下化不同時期的規劃就如同上面圖表所示,已經是法院認定的客觀事實,應該不用爭論了。所以什麼「南鐵沒有東移」、「沒有原軌案」這些說法都是誤導。
事實二:《東移核定案》是軌道需求最寬的方案
根據法院判決書(原文):
有 關 台 鐵 路 權 範 圍 之 訂 定 , 就 直 線 段 之 最 小 需 求 寬 度 而 言 , 84年 綜 規 報 告 ( 第 六 冊 第 1-3頁 ) 所 規 劃 之 最 小 需 求 寬 度 為 23.61公 尺 ( 包 括 佈 設 永 久 軌 道 及 臨 時 軌 道 東 、 西 正 線 並 考 慮 附 屬 設 備 之 需 求 ) , 96年 綜 規 報 告 ( 第 4-10頁 ) 訂 定 之 最 小 需 求 寬 度 則 為 25.81公 尺 ; 相 對 於 此 , 核 定 案 之 98年 綜 規 報 告 所 訂 定 之 最 小 需 求 寬 度 則 為 26.3公 尺 , 業 如 前 述 。
至 於 自 救 會 的 提 案 , 與 原 軌 案 同 有 如 不 增 設 平 行 巷 道 , 臨 路 住 戶 無 從 對 外 通 行 之 疑 慮 , 而 且 鐵 路 地 下 化 工 程 完 成 後 , 其 地 面 鐵 路 廊 帶 道 路 寬 度 最 多 只 有 16.3公 尺 ( 即 地 下 化 隧 道 的 寬 度 )
所以南鐵各方案單就軌道而言實際用地應如下圖:
行政院核定的東移案是用地最小需求最寬的

就算是根據自救會敗訴的《判決書》,都明白記錄著行政院核定的《東移案》是軌道佔地最寬的。照理來說,若軌道施工後的寬度越寬,它的佔地應該就越廣;而佔地越廣,徵收的土地就越多。而且很重要的是:《東移案》還比其它方案更長,多了兩個站。

根據法院判決書(原文):
就 規 劃 範 圍 而 言 , 84年 綜 規 報 告 ( 第 一 冊 第 1-3頁 ) 及 96年 綜 規 報 告 ( 第 1-6頁 ) 規 劃 範 圍 , 同 樣 都 是 北 起 永 康 站 南 端 之 中 華 陸 橋 以 南 約 0.36公 里 處 ( UK356+ 961.7 27 25) , 至 生 產 路 以 南 約 1.41公 里 止 , 全 長 7.55公 里 ; 而 核 定 案 即 98年 7月 綜 規 報 告 之 規 劃 範 圍 , 則 北 起 永 康 站 南 端 之 中 華 陸 橋 ( 永 康 橋 ) 以 南 約 0.17公 里 處 ( UK355+ 300) , 南 至 生 產 路 以 南 約 1.91公 里 ( UK363+ 530) 為 止 , 全 長 8.23公 里 , 規 劃 範 圍 比 較 原 軌 案 之 7.55公 里 多 出 0.68公 里 。
但有趣的就是,最後法官的裁定卻是相反的,法官相信台南市都委會提出的各種說法,結果是寬度需求最大、範圍最長的《東移案》,反而成了徵收最少、侵害最少的方案。其實整份《判決書》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段落,都在反覆的講為什麼佔地應該最廣的侵害反而最小。法官判斷的依據是什麼?我會在結尾時大概提一下,但如果我詳述,能看得下去的人可能曲指可數了。本篇重點在指出客觀事實,有興趣的人不妨自己去看判決原文。
事實三:《自救會原軌案》沒有主張「西移」
在黃、陳兩家被強拆之後,社會質疑聲浪增高,支持政府的反駁意見也相應增加。要支持是個人意見表逹的自由,但起碼要根據客觀事實吧?我在《上報》的投書和臉書河道上看到:「陳致曉的主張其實是南鐵西移」「是害軌道西側的居民也要被徵收」...等等的說法,言之鑿鑿但卻並不是事實,而且可以說和事實完全相反。
根據法院判決書(原文):
附 件 1 07 -5臺 南 市 都 委 會 第 40次 會 議 紀 錄 第 一 案 之 附 表 七 -2( 第 311- 08 315頁 ) 載 明 「 自 救 會 」 主 張 減 少 徵 收 三 原 則 : (1)永 久 軌 置 於 原 有 軌 道 下 方 ; (2)永 久 軌 路 權 西 側 與 原 有 軌 道 路 權 西 側 對 齊 ; (3)以 「 徵 用 」 方 式 取 得 臨 時 軌 道 用 地 。
在 被 告 歷 次 都 審 會 審 議 原 告 等 自 救 會 提 出 之 原 軌 案 時 , 因 該 方 案 主 張 不 使 用 現 有 軌 西 側 , 故 路 線 將 更 往 東 邊 移 置 , 在 系 爭 變 更 計 畫 案 擴 大 專 案 小 組 會 議 時 鐵 道 局 代 表 遂 指 出 : 「 自 救 會 案 的 臨 時 軌 案 , 就 是 這 個 平 行 6米 巷 道 , 它 就 是 壓 在 我 們 這 個 巷 道 , 那 這 個 時 間 就 是 一 直 要 到 我 們 鐵 路 地 下 化 切 換 … …
簡單地描述客觀事實,就是陳致曉代表的《自救會原軌案》,不但始終主張「不使用現有軌西側」,甚至還因為這個主張而在法庭辯論時被《都委會》抓到把柄,說他既然不用西側土地,東側就更應該額外增加6米巷道,因此被法院判定這個方案要徵收的土地比《核定案》還多,成為他們敗訴的主因之一。
真正主張要徵收西側的,其實是《96年綜規報告原軌案》,判決書的內容已經描述的很清楚了:
故 原 軌 案 規 劃 採 取 向 原有 軌 道 東 、 西 兩 側 徵 收 私 有 土 地 及 撥 用 公 有 土 地 的 方 式 以 取 得 需 用 土 地 施 作 永 久 軌 與 臨 時 軌 ; 而 核 定 案 則 因 以 原 有 軌 充 作 臨 時 軌 而 無 須 施 作 , 只 向 東 側 取 得 需 用 土 地 以 施 作 地 下 永 久 軌 。 以 上 為 兩 造 及 參 加 人 所 不 爭 執。
陳致曉因為不屈服於政府,而被網軍愚民攻訐
《96年原軌案》和《98年東移案》,都是出自鐵工局的規劃,所以真正一度考慮要徵收到西側土地的是鐡工局;而陳致曉代表的《自救會原軌案》,是建立在《84年綜規報告》的基礎上,以「徵用東側民地做臨時軌,完工後還地於民」的概念提出的,而且列出三原則不使用原軌西側土地。在黃、陳兩家都被強拆、成為都市開發的犧牲品之後,還不經查證、張冠李戴入人於罪的人,我認為不論是出於無知還是惡意都是非常沒品的。
最後,我簡短記錄一下個人對這份《判決書》的看法。南鐡自救會最後當然是敗訴了,而且幾乎可以說是註定會輸的,因為整個體制的結構,從認知、法律、切入爭點的角度都是專一的、偏頗的、威權的、上對下的。這種模式讓抗爭者不會贏,但也不會服氣。難怪陳致曉在家都被拆了之後還堅持要繼續戰鬥,因為這個政府從行政院到市政府;從鐵工局到法院都沒有尊重「人」的價值。對於這種強制徵收私產、不由分說的案件,法官若一開始就沒有把一半的尊重放在人的價值和權益上,只尋著法條的解釋去拼湊自圓其說的判斷,就不是在解決問題,只是在幫公權力的惡質解套而已。司法淪落至此不是個別法官的責任,法官很可能覺得自己只是在秉公處理,而這正是最悲哀的地方。
當一件事的結果是有問題的,而相關的人卻都很難指出明確具體的錯誤的時候,這就是整體結構出問題。
從《判決書》看來,整個審理的邏輯其實以三個思維脈絡貫穿:
  1. 只要是符合「公益」的,個人的權利和意願都應該、也必需被犧牲。
  2. 怎麼樣定義「符合公益」?你升斗小民說的不算,有公權力的人說的才算。公權力就是公益的代表。
  3. 爭議點要從哪個角度切入,是「代表公益」的一方說了算;也就是公權力說了算。
所以在判決書中可以看到法官判定《自救會原軌案》因為只徵用不徵收,會讓城市縫合的「公益」效益低於《東移核定案》;卻忽略了《自救會原軌案》可以讓私產侵害變成零,又能達到鐵路地下化的目標。難道維持了非自願拆遷者的權益就不算公益?只有政府想做的大建設才算公益?這就是司法忽略了「人」的價值。
然而當講到《自救會原軌案》該不該增設六米巷道時,《自救會》說臨時軌周邊有四十多條巷道可供替代通行,法官卻又說「有替代巷道並不代表臨路住戶對六米巷道的需求消失」。怎麼這時法官的切入點又變成《自救會》不該忽略住戶的需求了?那法官自己怎麼會在其它部份忽略了拆遷戶有「不想搬的需求」、有「住透天的需求」、有「不想安身立命的老家被消失的需求」、「保全自己財產」的需求呢?這就是公權力掌握了爭點切入角度的主導權。
我之前沒有關注過南鐵自救會在抗爭過程中受到什麼樣的輕視,但光從這份《判決書》的邏輯就可以想見都發會也好、鐵工局也好,大概是用什麼樣的態度來應對自救會的。在這樣的結構下,訴訟怎麼可能贏?《東移核定案》居然變成侵害最小的方案,又有什麼好奇怪?而同樣的事情,會在這種結構下一再的重演,「公益」成為公佔私產的藉口,依法行政變成「玩法行政」。
這份《判決書》其實是在告訴這個社會:司法也是結構之一,它無力解決結構問題。
我認為,《自救會》打了這場必輸的官司最大的貢獻,就是揭露了這個事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1會員
162內容數
我在2017年開始記錄台灣政治社會現象,並陳述自己的觀點。這個專題是累積了2020之前,所有我寫過,判斷為具有參考性的文章;並且重新以符合現今(2020年6月)狀況改寫後而成。我期待這個專題的內容可以提供另一種理解台灣的脈絡。同時,贊助這個專題將會幫助我更專注於接下來的意識扭轉計劃,讓星火的光更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星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選蔡英文,那有誰可以選?」 因為一直陸續有人問這個問題,我分享一點個人看法。 答案是『沒有』。我說沒有不是真的沒有人選,而是沒有人會想表態。現在包含了問這個問題的人,都還在無所適從中,被風向帶著走。隔年初的總統大選,台灣人陷入兩難困局和亡國感的愚弄,就由此時開始佈置。
分享我對美台關係演變的看法。美台關係增溫、美方的惠台措施及法案,是因為蔡總統的外交策略得宜、進退佈局深遠嗎?還是始終主張「維持現狀」的蔡總統被動的被整體國際局勢推著走呢?
☣️警告:本篇有批判性 蔡總統支持者誤入請速離。 之前趁著過年回到老家,和鐵藍『樁腳』長輩閒聊,得到許多有趣的回應。正確性有待商榷,但我的著眼點是心態...其車藍綠支持者的思維模式異常的神似
蘇啟誠是網路私刑不正義的犧牲者。在爆料文化改變了台灣的媒體生態,和毀掉了媒體原本的功能和操守後。整個台灣的環境變得更加利於被顛覆手段操弄。台灣的媒體在大量中國化之後,「第四權」的角色從原本的廣傳真相,成了流言擴大機。於是在台灣會看到各種光怪陸離的新聞...
一般民眾可能覺得路見不平、挺身爆料是在申張正義。在過去向媒體投書揭露的年代或許是的,但在網路、和智慧型手機普及後卻逐漸失控。關鍵的差別在於曝光前的查證機制消失。過去當專業的、有操守的媒體記者接爆料後,「多方查證」和「平衡報導」是基本原則,現今則完全不是這樣...
如果說壹傳媒登陸台灣是改變媒體生態的歷史性衝擊。你是否認同?以聳動標題、狗仔跟監、露骨照片、CG模擬、優質紙質彩圖等手法,刷新新聞受眾對媒體認知的壹傳媒,過去常常被歸類為社會亂源。但如果把台灣媒體墮落的責任全都推給它,我個人是不認同的。
「不選蔡英文,那有誰可以選?」 因為一直陸續有人問這個問題,我分享一點個人看法。 答案是『沒有』。我說沒有不是真的沒有人選,而是沒有人會想表態。現在包含了問這個問題的人,都還在無所適從中,被風向帶著走。隔年初的總統大選,台灣人陷入兩難困局和亡國感的愚弄,就由此時開始佈置。
分享我對美台關係演變的看法。美台關係增溫、美方的惠台措施及法案,是因為蔡總統的外交策略得宜、進退佈局深遠嗎?還是始終主張「維持現狀」的蔡總統被動的被整體國際局勢推著走呢?
☣️警告:本篇有批判性 蔡總統支持者誤入請速離。 之前趁著過年回到老家,和鐵藍『樁腳』長輩閒聊,得到許多有趣的回應。正確性有待商榷,但我的著眼點是心態...其車藍綠支持者的思維模式異常的神似
蘇啟誠是網路私刑不正義的犧牲者。在爆料文化改變了台灣的媒體生態,和毀掉了媒體原本的功能和操守後。整個台灣的環境變得更加利於被顛覆手段操弄。台灣的媒體在大量中國化之後,「第四權」的角色從原本的廣傳真相,成了流言擴大機。於是在台灣會看到各種光怪陸離的新聞...
一般民眾可能覺得路見不平、挺身爆料是在申張正義。在過去向媒體投書揭露的年代或許是的,但在網路、和智慧型手機普及後卻逐漸失控。關鍵的差別在於曝光前的查證機制消失。過去當專業的、有操守的媒體記者接爆料後,「多方查證」和「平衡報導」是基本原則,現今則完全不是這樣...
如果說壹傳媒登陸台灣是改變媒體生態的歷史性衝擊。你是否認同?以聳動標題、狗仔跟監、露骨照片、CG模擬、優質紙質彩圖等手法,刷新新聞受眾對媒體認知的壹傳媒,過去常常被歸類為社會亂源。但如果把台灣媒體墮落的責任全都推給它,我個人是不認同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王者天下裡面出現許多非漢族的角色(河了貂、羌瘣),甚至有國家政治上的結盟(山之民),大家可能覺得出現這些外族角色是為了戲劇效果,但我反而認為非常符合歷史,是最合情合理的部分。
Thumbnail
卡洛尼娜 · 庫拉(Karoline Kuhla)出生於1986年,長期擔任德國各大時報的記者,對於後事實、後真相時代的媒體亂象,有高度的敏感,於是寫出了《假新聞》一書,銳利地點出當代傳播媒體的種種問題,與閱聽人的素養問題。
Thumbnail
本文主要介紹後結構主義的概念,並嘗試將其與本作結合以衍生全新的思路和討論。
Thumbnail
本書從導言就引起我的興趣,「你可以每天冥想、閱讀成長書籍、想日記自省但沒有什麼作為,那有什麼用?你可能成為個人成長癮君子而不自知,彷彿人生只要有這些腦中的知識就夠了,但事實並非如此。你可能只是不想再因未達成目標而受到打擊。」是不是很當頭棒喝。
Thumbnail
這是這本書的第三篇心得,我卻想回過頭討論開始我覺得最不需要交代的,因為我認為討論感受與需求是我當下最有感的話題。 在我練習「說出感受」、「提出需求」的過程中,我發現原來到頭來的源頭最為重要。 複習四大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具體的表達客觀事實。 客觀,是做得到的嗎? 可以。觀察就是,
Thumbnail
宗教信仰以事實為依據,但是不同的信徒對事實的依賴程度不同。許多神學家、信徒面對不合科學、不合事實的批評,尤其神存在的論證,不但大聲反駁,還挖空心思來對招。可見他們真的在乎宗教說法的真假,而不只是把宗教說法當成心裡受用的虛構故事。神學家常兩面討好,面對學者就說是寓意,面對平信徒就說是事實。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王者天下裡面出現許多非漢族的角色(河了貂、羌瘣),甚至有國家政治上的結盟(山之民),大家可能覺得出現這些外族角色是為了戲劇效果,但我反而認為非常符合歷史,是最合情合理的部分。
Thumbnail
卡洛尼娜 · 庫拉(Karoline Kuhla)出生於1986年,長期擔任德國各大時報的記者,對於後事實、後真相時代的媒體亂象,有高度的敏感,於是寫出了《假新聞》一書,銳利地點出當代傳播媒體的種種問題,與閱聽人的素養問題。
Thumbnail
本文主要介紹後結構主義的概念,並嘗試將其與本作結合以衍生全新的思路和討論。
Thumbnail
本書從導言就引起我的興趣,「你可以每天冥想、閱讀成長書籍、想日記自省但沒有什麼作為,那有什麼用?你可能成為個人成長癮君子而不自知,彷彿人生只要有這些腦中的知識就夠了,但事實並非如此。你可能只是不想再因未達成目標而受到打擊。」是不是很當頭棒喝。
Thumbnail
這是這本書的第三篇心得,我卻想回過頭討論開始我覺得最不需要交代的,因為我認為討論感受與需求是我當下最有感的話題。 在我練習「說出感受」、「提出需求」的過程中,我發現原來到頭來的源頭最為重要。 複習四大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具體的表達客觀事實。 客觀,是做得到的嗎? 可以。觀察就是,
Thumbnail
宗教信仰以事實為依據,但是不同的信徒對事實的依賴程度不同。許多神學家、信徒面對不合科學、不合事實的批評,尤其神存在的論證,不但大聲反駁,還挖空心思來對招。可見他們真的在乎宗教說法的真假,而不只是把宗教說法當成心裡受用的虛構故事。神學家常兩面討好,面對學者就說是寓意,面對平信徒就說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