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天晴的小說教學】(十八)編劇:你的故事不夠緊湊,是因為忽略了這件事

【顧天晴的小說教學】(十八)編劇:你的故事不夠緊湊,是因為忽略了這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在專案管理的領域裡面,有一項術語叫做「要徑」。

  要徑指的是在專案的各工作項目中,耗費最長時間的子項目串聯之後的路線。

  聽起來有點複雜,所以我們換個說法。

  要徑,指的是「完成工作的必經之路」。


  我認為寫故事跟專案管理很像,都是訂定一個終點,然後埋頭往衝點衝刺。

  既然如此,那麼故事也應該有自己的「故事要徑」,也就是「完成故事結局的必經之路」。

  在工作時,要徑之所以會成為要徑,當然是因為該工作項目無法被捨棄,但又無法縮短工作時間。

  換句話說,「故事要徑」指的是「無法被捨棄」的劇情。


  無法被捨棄,並不是作者自己覺得寫得真好,這段一定要用;而是這一段劇情如果不存在,後續劇情就無法發展,所以無法被捨棄。

  也就是「必要性」。



故事的「必要性」

  假設故事劇情是這樣的:


  女主角小美中毒了,只要沒有解藥,七天後必定毒發身亡。

  這時男主角小明得到消息,在神醫島上的神醫能治天下百毒,只要找到神醫,小美一定會有救。

  要去神醫島只能搭船,船程大約一天,時間看起來綽綽有餘。


  這時候,劇情應該怎麼發展呢?

  之前曾經提過的「衝突」、「折磨」,現在就是派上用場的時候了。


  小明絕對、絕對、絕對沒辦法順利搭到船,獲得神醫的幫助,不論理由是什麼。

  能夠達成這個結果的理由有很多。舉凡小明睡過頭所以船跑了,或者船突然被炸毀,或者抵達神醫島後神醫卻失蹤了……

  都可以,端看作者想怎麼發揮。

  但是,最重要的是,小明「絕對不會」、「絕對不能」這麼順利地完成「搭船→找到神醫→得到幫助」這些事件。


  為什麼?

  因為這樣的劇情沒有「衝突」,換言之就是「沒有看點」、「不好看」。

  簡而言之,假如你在故事中設計了兩條路,一條好走,一條難走,請務必記得:

  主角「必須」走上比較困難的那一條。


  反過來說,如果主角沒有要走上比較困難的路,就「不要設計兩條路」給主角做選擇。

  但我們也知道,主角又不是天生抖M,沒事找事做,哪會容易的路不走,專門挑難的路走?

  所以,我們可以再延伸出另一個結論:

  當有容易選項與困難選項並存時,請讓主角「想要」選擇容易的選項,但「被迫選擇」困難的選項。


  這時候,也許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劇情是這樣的:


  女主角小美中毒了,只要沒有解藥,七天後必定毒發身亡。

  這時男主角小明得到消息,在神醫島上的神醫能治天下百毒,只要找到神醫,小美一定會有救。

  要去神醫島只能搭船,船程大約一天,時間看起來綽綽有餘。

  小明整理好行囊,登上船,一天後終於成功登上船,抵達神醫島,見到了神醫。

  神醫告訴小明,要先完成三個考驗,神醫才願意出手相助。


  這種劇情發展難道不行嗎?為什麼船一定要被炸,神醫一定要失蹤?

  嗯……我的答案還是一樣──不行。

  我所謂的「不行」,指的不是後半段「神醫給予三個考驗」這個劇情不行,而是前半段「要去神醫島只能搭船,船程大約一天,時間看起來綽綽有餘。」不行。

  如果小明沒有要在搭船前往神醫島上的過程遭遇任何困難,那就請記得:

  不、要、寫、出、來。

  像是這樣:


  女主角小美中毒了,只要沒有解藥,七天後必定毒發身亡。

  為了救治小美,男主角小明來到神醫島,尋求神醫的幫助。

  神醫告訴小明,要先完成三個考驗,神醫才願意出手。


  既然沒有要在登島的過程動手腳,就請草草帶過,把篇幅留給重頭戲。

  至於神醫給小明的這三個考驗,該如何兼具精彩與必要性?這就留給大家自行發揮了。



結語


  簡單來說,故事的必要性,可以直接理解為該段落的存在意義。

  假如段落不論存在與否,都不會對劇情產生任何的影響,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是一段「贅戲」。

  換言之,一段具備必要性的段落,應該是要對於後半段劇情產生影響,無可取代的。

  「要不是……就不會……」

  「因為……所以……」

  例如:


  因為女主角早上睡過頭,所以想闖紅燈過馬路,結果差點被車撞到,最後被男主角捨命相救,兩人因而認識。


  在這條劇情線裡面,「睡過頭」、「闖紅燈」、「被車撞」、「認識」都是環環相扣的一連串事件,一旦拔除掉哪一個,都會造成後面的段落無法接續。

  這就是我說的「必要性」。

  最後,假如在潤稿時,發現對於劇情沒有實際幫助的段落,請務必記得,忍痛跳過。

  寧缺勿濫。讀者可是很敏感的。


  題外話:

  最近重要的事情不少,所以下禮拜的小說教學「有可能」會暫停更新,具體情況則要看屆時狀況。

  就降!

  最後是老樣子的工商時間。

  我是顧天晴,一名小說家兼評文人。

  把寫作當成人生,有空就寫,寫到沒空。

  每週日更新小說教學,以及不定期更新書評。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5下Like並按下「喜歡」及「收藏」,也別忘了追蹤我的粉絲專頁,給我一點愛的關注,謝謝!

  我的粉專:顧天晴的小日光部屋

  我的噗浪

  我的鏡文學專欄

avatar-img
顧天晴的沙龍
60會員
116內容數
小說、書評、寫作教學、ACGN,以及親子生活紀錄。 讓「每一天」成為獨一無二的「這一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顧天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一期提到了「演」和「說」的區別。當創作者掌握好兩者在本質上的差異,並且熟知該如何運用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後,通常都會進入到下一個問題:   該如何「演」得更好?   這一期,就要針對「演」來細說。
  過去在做評文的時候,我很常會提及某某作品只有「說」,而沒有「演」。   我認為,不管是「演」還是「說」,其實都與文筆能力不直接相關,關鍵在於用法不同。   創作者在寫作時必須有所自覺,自己究竟是在「演」還是在「說」,才不會導致自己寫得很開心,但讀者卻看得五味雜陳。
   上一期講到衝突的本質,就是作者替角色塑造出一個左右為難的情境,逼迫劇情必須繼續發展下去。   這段論述雖然可以概念性地詮釋衝突在故事中的地位,但要實際套入故事之中,恐怕還是會讓人覺得無從下手吧?   所以這一期,我想將衝突講得更細一些。
   談及小說,大部分人都會有個共識,那就是「衝突是小說的根本」。   一部作品如果精彩好看,那必然與故事中所展現的衝突有關。可能是劇情上的衝突非常曲折離奇,也可能是角色內在的衝突刻劃非常細膩別緻。   但不論如何,我們不免還是要回頭討論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衝突?
   上一回提到跟風作品,也就是故事世界觀的「老梗」。    這一次我還是想談老梗,但我想談的是「劇情」上的老梗。   所謂老梗,指的是那些被用到爛掉,幾乎讓讀者有本能反應的橋段。
  不曉得大部分人會不會有種疑惑,為什麼每次只要某個題材大紅,就會突然冒出一大堆類似的作品?    譬如當年《盜墓筆記》很紅的時候,市面上就突然多了一大堆的《OO筆記》、《盜墓OO》。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面向來解讀。一是寫作者,二是出版方。
  上一期提到了「演」和「說」的區別。當創作者掌握好兩者在本質上的差異,並且熟知該如何運用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後,通常都會進入到下一個問題:   該如何「演」得更好?   這一期,就要針對「演」來細說。
  過去在做評文的時候,我很常會提及某某作品只有「說」,而沒有「演」。   我認為,不管是「演」還是「說」,其實都與文筆能力不直接相關,關鍵在於用法不同。   創作者在寫作時必須有所自覺,自己究竟是在「演」還是在「說」,才不會導致自己寫得很開心,但讀者卻看得五味雜陳。
   上一期講到衝突的本質,就是作者替角色塑造出一個左右為難的情境,逼迫劇情必須繼續發展下去。   這段論述雖然可以概念性地詮釋衝突在故事中的地位,但要實際套入故事之中,恐怕還是會讓人覺得無從下手吧?   所以這一期,我想將衝突講得更細一些。
   談及小說,大部分人都會有個共識,那就是「衝突是小說的根本」。   一部作品如果精彩好看,那必然與故事中所展現的衝突有關。可能是劇情上的衝突非常曲折離奇,也可能是角色內在的衝突刻劃非常細膩別緻。   但不論如何,我們不免還是要回頭討論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衝突?
   上一回提到跟風作品,也就是故事世界觀的「老梗」。    這一次我還是想談老梗,但我想談的是「劇情」上的老梗。   所謂老梗,指的是那些被用到爛掉,幾乎讓讀者有本能反應的橋段。
  不曉得大部分人會不會有種疑惑,為什麼每次只要某個題材大紅,就會突然冒出一大堆類似的作品?    譬如當年《盜墓筆記》很紅的時候,市面上就突然多了一大堆的《OO筆記》、《盜墓OO》。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面向來解讀。一是寫作者,二是出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