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一期講到讓故事更緊湊的秘訣,是從整體故事結構的角度,去分析如何改善故事節奏。
這一期,我想從文筆的角度深入探討,小說家如何讓自己的文字成為推進故事的「助力」。
筆風差異
用一句話來說明,我認為寫作時的文字應該分「濃筆」和「淡筆」,而且應該要「濃淡兼具」。
濃筆指的是畫面感強烈,精心設計過的文字,旨在帶給讀者最強烈的想像與感受。
淡筆顧名思義,淡如水,流過去就過了,不會讓人有負擔,但也很無感。
只聽這個說明,大部分人可能會覺得,小說家應該要致力於讓自己的文字偏向「濃筆」,但這個思維其實是錯的。
有一句話叫做「沒有比較沒有傷害」,這句話即便放在小說的世界也是通用的。
所謂的「濃」和「淡」,其實是比較出來的,文字本身並沒有濃淡差異。
就好比我個人的文字,如果跟一般的輕小說相比,肯定是濃得多;但如果要跟金庸、莫言這樣的人相比,那我的文字,大概淡得跟我老媽煮的菜一樣。
套回原本的話題。
既然「濃淡」是比較出來的,當故事裡的所有文字都趨於一致時,則讀者既不會感覺到文字裡有哪裡顯得「淡」,當然也不會有「濃」的概念產生。
所以,「濃筆」跟「淡筆」沒有誰可以單獨存在,兩者必須「同時」出現在作品中,自然也就沒有優劣之分。
「濃筆」和「淡筆」
說完了理論,接下來說說實例。
以「不要瞎掰好嗎」為例,濃筆的寫法可能會是這樣:
基德站在窗沿。窗門半開的迷離晚風將他那頭奶金色的髮吹得紛飛,他轉動半圈那雙混濁的眼珠,眼角微瞇,夾成魚尾形狀的銳利弧度,看著我一字一字仔細道出:
「不要瞎掰好嗎?」
淡筆可能是這樣:
「不要瞎掰好嗎?」
類似的手法可以用在寫人物,當然也可以用在寫景物、寫心情、寫主角的內心思路……
不論寫的是什麼,濃筆的重點顯然在於傾盡筆力描摹,所以假設使用的是濃筆,則讀者在閱讀時會更容易想像畫面,體驗也能更加深刻。
但相對的,使用濃筆代表文字讀起來很累,因為創作者將一樣的事情描寫得更加仔細,換言之,就是花了更多的篇幅。
如果你的作品通篇都很「濃」,則讀者只會覺得這部作品很「囉嗦」。
與濃筆相反,淡筆簡單直白,淺顯易懂,其好處也相當直覺,就是輕鬆不費力,能夠很快就閱讀過去,讓讀者全心享受故事帶來的樂趣。
然而淡筆本身並不具有畫面感,所以讀者很難憑著這樣的文字,去想像故事實際發生的畫面,或者體驗角色此刻的心境。
……好啦,我知道「不要瞎掰好嗎」這句話,本身已經自帶畫面甚至自備音效了。
總結
創作者肯定都希望自己的作品高潮迭起,希望在戰鬥的時候熱血澎湃,希望在感動的時候賺人熱淚。
濃筆和淡筆的用處,其實就是在無形中幫助讀者「專注於重點」。
因為作者使用了細膩的濃筆,所以讀者才會認真精讀這段文字;由於作者使用輕快的淡筆,所以讀者可以輕鬆翻閱這段文字。
所以創作者們也請記得,不只錢要花在刀口上,文字也要寫在該寫的段落,才不會寫太多讓讀者覺得囉嗦,寫太少讓讀者覺得單薄。
最後是老樣子的工商時間。
我是顧天晴,一名小說家兼評文人。
把寫作當成人生,有空就寫,寫到沒空。
每週日更新小說教學,以及不定期更新書評。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5下Like並按下「喜歡」及「收藏」,也別忘了追蹤我的粉絲專頁,給我一點愛的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