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天晴的小說教學】(十九)文筆:活用一個要訣,讓你的文字更有重點

【顧天晴的小說教學】(十九)文筆:活用一個要訣,讓你的文字更有重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

  上一期講到讓故事更緊湊的秘訣,是從整體故事結構的角度,去分析如何改善故事節奏。

  這一期,我想從文筆的角度深入探討,小說家如何讓自己的文字成為推進故事的「助力」。



筆風差異

  用一句話來說明,我認為寫作時的文字應該分「濃筆」和「淡筆」,而且應該要「濃淡兼具」。

  濃筆指的是畫面感強烈,精心設計過的文字,旨在帶給讀者最強烈的想像與感受。

  淡筆顧名思義,淡如水,流過去就過了,不會讓人有負擔,但也很無感。


  只聽這個說明,大部分人可能會覺得,小說家應該要致力於讓自己的文字偏向「濃筆」,但這個思維其實是錯的。

  有一句話叫做「沒有比較沒有傷害」,這句話即便放在小說的世界也是通用的。

  所謂的「濃」和「淡」,其實是比較出來的,文字本身並沒有濃淡差異。

  就好比我個人的文字,如果跟一般的輕小說相比,肯定是濃得多;但如果要跟金庸、莫言這樣的人相比,那我的文字,大概淡得跟我老媽煮的菜一樣。


  套回原本的話題。

  既然「濃淡」是比較出來的,當故事裡的所有文字都趨於一致時,則讀者既不會感覺到文字裡有哪裡顯得「淡」,當然也不會有「濃」的概念產生。

  所以,「濃筆」跟「淡筆」沒有誰可以單獨存在,兩者必須「同時」出現在作品中,自然也就沒有優劣之分。



「濃筆」和「淡筆」

  說完了理論,接下來說說實例。

  以「不要瞎掰好嗎」為例,濃筆的寫法可能會是這樣:


  基德站在窗沿。窗門半開的迷離晚風將他那頭奶金色的髮吹得紛飛,他轉動半圈那雙混濁的眼珠,眼角微瞇,夾成魚尾形狀的銳利弧度,看著我一字一字仔細道出:

  「不要瞎掰好嗎?」


  淡筆可能是這樣:


  「不要瞎掰好嗎?」


  類似的手法可以用在寫人物,當然也可以用在寫景物、寫心情、寫主角的內心思路……

  不論寫的是什麼,濃筆的重點顯然在於傾盡筆力描摹,所以假設使用的是濃筆,則讀者在閱讀時會更容易想像畫面,體驗也能更加深刻。

  但相對的,使用濃筆代表文字讀起來很累,因為創作者將一樣的事情描寫得更加仔細,換言之,就是花了更多的篇幅。

  如果你的作品通篇都很「濃」,則讀者只會覺得這部作品很「囉嗦」。


  與濃筆相反,淡筆簡單直白,淺顯易懂,其好處也相當直覺,就是輕鬆不費力,能夠很快就閱讀過去,讓讀者全心享受故事帶來的樂趣。

  然而淡筆本身並不具有畫面感,所以讀者很難憑著這樣的文字,去想像故事實際發生的畫面,或者體驗角色此刻的心境。


  ……好啦,我知道「不要瞎掰好嗎」這句話,本身已經自帶畫面甚至自備音效了。



總結

  創作者肯定都希望自己的作品高潮迭起,希望在戰鬥的時候熱血澎湃,希望在感動的時候賺人熱淚。

  濃筆和淡筆的用處,其實就是在無形中幫助讀者「專注於重點」。

  因為作者使用了細膩的濃筆,所以讀者才會認真精讀這段文字;由於作者使用輕快的淡筆,所以讀者可以輕鬆翻閱這段文字。

  所以創作者們也請記得,不只錢要花在刀口上,文字也要寫在該寫的段落,才不會寫太多讓讀者覺得囉嗦,寫太少讓讀者覺得單薄。

  最後是老樣子的工商時間。

  我是顧天晴,一名小說家兼評文人。

  把寫作當成人生,有空就寫,寫到沒空。

  每週日更新小說教學,以及不定期更新書評。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5下Like並按下「喜歡」及「收藏」,也別忘了追蹤我的粉絲專頁,給我一點愛的關注,謝謝!

  我的粉專:顧天晴的小日光部屋

  我的噗浪

  我的鏡文學專欄

avatar-img
顧天晴的沙龍
61會員
116內容數
小說、書評、寫作教學、ACGN,以及親子生活紀錄。 讓「每一天」成為獨一無二的「這一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顧天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專案管理的領域裡面,有一項術語叫做「要徑」。   我認為寫故事跟專案管理很像,都是訂定一個終點,然後埋頭往衝點衝刺。   既然如此,那麼故事也應該有自己的「故事要徑」,也就是「完成故事結局的必經之路」。
  上一期提到了「演」和「說」的區別。當創作者掌握好兩者在本質上的差異,並且熟知該如何運用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後,通常都會進入到下一個問題:   該如何「演」得更好?   這一期,就要針對「演」來細說。
  過去在做評文的時候,我很常會提及某某作品只有「說」,而沒有「演」。   我認為,不管是「演」還是「說」,其實都與文筆能力不直接相關,關鍵在於用法不同。   創作者在寫作時必須有所自覺,自己究竟是在「演」還是在「說」,才不會導致自己寫得很開心,但讀者卻看得五味雜陳。
   上一期講到衝突的本質,就是作者替角色塑造出一個左右為難的情境,逼迫劇情必須繼續發展下去。   這段論述雖然可以概念性地詮釋衝突在故事中的地位,但要實際套入故事之中,恐怕還是會讓人覺得無從下手吧?   所以這一期,我想將衝突講得更細一些。
   談及小說,大部分人都會有個共識,那就是「衝突是小說的根本」。   一部作品如果精彩好看,那必然與故事中所展現的衝突有關。可能是劇情上的衝突非常曲折離奇,也可能是角色內在的衝突刻劃非常細膩別緻。   但不論如何,我們不免還是要回頭討論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衝突?
   上一回提到跟風作品,也就是故事世界觀的「老梗」。    這一次我還是想談老梗,但我想談的是「劇情」上的老梗。   所謂老梗,指的是那些被用到爛掉,幾乎讓讀者有本能反應的橋段。
  在專案管理的領域裡面,有一項術語叫做「要徑」。   我認為寫故事跟專案管理很像,都是訂定一個終點,然後埋頭往衝點衝刺。   既然如此,那麼故事也應該有自己的「故事要徑」,也就是「完成故事結局的必經之路」。
  上一期提到了「演」和「說」的區別。當創作者掌握好兩者在本質上的差異,並且熟知該如何運用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後,通常都會進入到下一個問題:   該如何「演」得更好?   這一期,就要針對「演」來細說。
  過去在做評文的時候,我很常會提及某某作品只有「說」,而沒有「演」。   我認為,不管是「演」還是「說」,其實都與文筆能力不直接相關,關鍵在於用法不同。   創作者在寫作時必須有所自覺,自己究竟是在「演」還是在「說」,才不會導致自己寫得很開心,但讀者卻看得五味雜陳。
   上一期講到衝突的本質,就是作者替角色塑造出一個左右為難的情境,逼迫劇情必須繼續發展下去。   這段論述雖然可以概念性地詮釋衝突在故事中的地位,但要實際套入故事之中,恐怕還是會讓人覺得無從下手吧?   所以這一期,我想將衝突講得更細一些。
   談及小說,大部分人都會有個共識,那就是「衝突是小說的根本」。   一部作品如果精彩好看,那必然與故事中所展現的衝突有關。可能是劇情上的衝突非常曲折離奇,也可能是角色內在的衝突刻劃非常細膩別緻。   但不論如何,我們不免還是要回頭討論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衝突?
   上一回提到跟風作品,也就是故事世界觀的「老梗」。    這一次我還是想談老梗,但我想談的是「劇情」上的老梗。   所謂老梗,指的是那些被用到爛掉,幾乎讓讀者有本能反應的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