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海派文化-從藝術中尋找上海的根(李守白大師作品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來上海了這麼久,有時候對於這座城市還是有點迷茫,還記得第一次來上海是因為大學的一場交流活動,一個人飛到上海,到了青年旅舍所在的人民廣場已經是十一點後,路上行人寥寥,還記得那時候經過南京東路步行街,沿路的招牌在黑夜裡綿延屹立。
但商業發展只是上海的一部分,現代人被它的繁華與快節奏給拉著跑,忘了從開港、上海灘的民國風華到現在國際大城市,上海有許多的故事值得挖掘,尤其是海派文化的根,似乎只留在老一輩的記憶裡。
海派文化-從藝術中尋找文化的根(不小王子)
前幾天參加交流活動,主題是海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由上海知名藝術家李守白的女兒,也是知名藝術家李詩億來分享。藉由上海指標性的藝術家,李守白老師的作品,記錄著上海印象,感受這片土地曾經的樣貌。我自己很喜歡這樣的文化體驗,畫裡的生活細節,鉅細靡遺的值得慢慢探索,像是最有閱歷的長者,娓娓說著那時候的故事。
這個故事貫穿了上海的海派文化,而海派文化的關鍵字在於"海"這個字,一方面是時代的意義,作為第一個開港城市而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融合了開埠後傳入的歐美近現代工業文明;另一方面,海派文化也建立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的基礎,有一種中國南方的美。
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與雅致,又有國際大都市的現代與時尚,獨特的基因讓海派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
《漢口路》李守白(圖片取自網路)
這種獨具一格的海派文化體現,可以從各式流傳來的藝術演變中看出來,像是北京的京劇初傳入上海,因為北方粗獷的風格不適合南方,更受歐風東漸的西方文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改良成海派京劇,有著北方的剛勁粗獷,同時也有南方的深沉委婉。
在這種雅俗共賞的基礎上,又融合了秦腔、漢調等的藝術特質,形成了集南北各路聲腔為一體,具有民族指標特徵的大劇種,可以說「滬人初見,趨之若狂」,不誇張地說,那時在北京唱劇的名伶們,不僅「最想到上海演戲」,而且還以此激勵自己:「到上海唱紅了,才算真紅」。
海派京劇(圖片取自網路)
除了戲曲外,另一個上海文化變化的見證者就是繪畫藝術了,看著這些畫總感覺特別有意思,從繪畫裡可以明顯看出,海派的生活離不開幾個主題:穿著旗袍的女人、石庫門建築以及大閘蟹。

旗袍與思想解放

先說說旗袍,它的發展興盛始於1920年代的上海,當時的上海在文化、政治經濟等層面均深受西方思潮的影響,是中國的潮流文化大本營,也是婦女解放運動的重要發源地,傳教士、商人和革命黨人爭相創辦女學,而西方觀念的引入,在服裝上一改保守的陳規陋習,趨於簡練、素雅,著重於呈現女性的自然之美,而融合東方服飾與西方概念的旗袍也就這樣誕生,從畫作的紀錄中也可以發現,隨著時代的不同,旗袍的袖子有越來越短、開衩越來越高的傾向。
《量衣》李守白(圖片取自網路)
旗袍所傳遞的氣質不僅是含蓄、優雅、知性,還有一種隱隱約約有種想讓人深入了解的神秘感,它展現出來的樣貌,猶如女人的第二層肌膚,只是盛裝了靈魂,不同的人穿著不一樣的旗袍再配上不一樣的姿態,呈現出來的都像是一張可以說故事的照片,而女人展現出的姿態,就是那個時期上海重要的時代符號。
《憶韻》李守白(圖片取自網路)

上海的建築記憶

石庫門建築是里弄式住宅的一種,也是上海開埠後租界時期的獨特產物,從傳統的江南民居建築英國傳統排屋建築的概念中,中西合璧演變出來。石庫門記錄了上海人曾經的日常生活,每一位老上海的心裡可謂都有一段石庫門「家」的回憶,就連很小的過街樓,20幾平米的空間(大概6點多台坪),也可以住著一戶人家。
《回娘家》李守白,圖中上方即為過街樓(圖片取自網路)
每天的起頭,弄堂裡都會有一聲糞車到來的叫喊聲「拎出來哦」,傳頌的歌謠唱到:「糞車是我們的報曉雞,多少的聲音都隨著它起,前門叫賣菜,後門叫賣米」。隨著弄堂裡,有的人買、汰、燒,有人跟著收音機里的越劇和評彈哼唱,小孩們也在弄堂裡玩耍。到了吃飯時間,撲鼻的飯菜香都會瀰漫整個巷子裡,鄰居彼此之間互享飯菜。
《春映步高里》李守白(圖片取自網路)
石庫門較小的空間使居民漸漸地養成了精明的做事方式,這麼小的空間裡生活必須要精打細算地打算日子。石庫門內也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商家、居民,石庫門的多元化就是上海的海派精神的生活場景,這種住商一體的集約化空間,也才是美好城市併發故事的地方。(延伸閱讀:思考城市發展的意義-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上海知名的田子坊是石庫門建築代表,特色的過街樓還保存得十分良好,隨著對於古街再造的意識抬頭,田子坊很早的就轉型成像台灣華山的文創聚集地,雖然商業化的有點太嚴重,但我還是很喜歡這裡努力掙扎著留著的上海味道,而且不知道彎著會到哪去的小巷,也常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主講人也分享說田子坊的趣事,像是第一家披薩店是台灣人開的,它的服務員喜歡跟經過的漂亮小姊姊搭訕,而老闆在店裡總是皺著一臉的眉頭在算帳。
《田子坊·趣味》李守白(圖片取自網路)

以前上海的窮人都吃大閘蟹?

上海的飲食文化精緻,大戶人家不時不食,而最能代表上海本幫菜的就不得不提起大閘蟹了,現在以陽澄湖大閘蟹為尊的觀念,與上海1843年開埠之後的經濟興盛密不可分。在愛吃蟹的上海人推動下,供應上海市場的陽澄湖大閘蟹和崇明清水蟹,其名聲逐漸蓋過之前盛行於蘇州的太湖蟹、杭州的嘉興南湖大蟹和天津的勝芳蟹。也因為上海人愛吃陽澄湖蟹,在日本大閘蟹也被稱為「上海蟹」。
但老人說在以前那東西根本不值錢,70年代拿個手提燈在路上,一個晚上就能抓二三十隻,有人在河岔可以抓了幾十上百斤,賣到天津才一毛錢一斤。小時候都吃膩了,有時抓的螃蟹太多,還用來餵豬,老吃這東西還會肚子痛,沒想到現在成了高大上的桌上佳餚,想想這樣的變化也真是奇妙。
《月圓人團圓》李守白(圖片取自網路)

上海文化趣談

上海人跟北京人的差異,還體現在一個小地方,麻將。相較於北方說的"打"麻將,上海喜歡"搓"麻將。這是因為上海人特別喜歡麻將,時不時地都會組一個局,在上海人的意識裡,搓麻將的意義更多在於白相(上海話:玩耍),和三五好友敘敘舊、話家常,輸贏反而不是那麼重要。
"搓麻將"是一種心態,講究的是一種情境,上海人喜歡慢悠悠地打麻將,追求的是打麻將的過程,而不是為了輸贏玩的臉紅脖子粗。
《麻將知己》李守白(圖片取自網路)

反思海派文化演變

話說回來,每次寫這種文章都有點不知道該怎麼收尾,文化寫著寫著都感覺還沒寫的完全,做為局外人,也深怕自己遺漏了些什麼重要又基本的東西,尤其又是這種應該要很熟悉但又不是那麼熟悉的大文化,這種感覺更是明顯。
但寫著寫著力氣放盡了,好像也又釋懷了,作為一個局外人,也就理所當然地可以當個文化觀光客,用力地吸收與用力地看著,把這些值得記憶的東西,用自己的方式書寫下來,至少問心無愧。
想了想這種心態好像也是海派文化的演變精神,第一段說了海派文化的關鍵詞是"海",但推動"海"的其實是上海對於商業世界的追求,第一批開港通商的上海,經歷了西方文化的衝擊,被迫想著哪些東西是好的,是不是所有的西方內容都應該要學習?
慢慢的,上海還是找到自己中西融合的定位了,通俗畫可以畫時裝美女、麒麟送子以及八仙過海;上海菜是有著西方味道的江南風味;吊人胃口的連台本戲、連載小說受到文人與市井小民的喜愛...凡此種種,上海奠定了自己不斷花樣翻新,不斷追逐世界潮流,不斷製造時尚的中國指標,然後,這故事也一路說到了今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4會員
186內容數
閱讀時喜歡拆解書的含意,有時候會扭曲原意,有時候會借題發揮; 生活時喜歡探索社會的邊界,有時候會充滿興奮,有時候會充滿無奈。 希望在這裡找一個歸宿,一起聊聊書聊聊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小的世界 的其他內容
會特別去看是因為,Vans這間門店不止賣貨,也加強品牌文化的宣傳
原本只是想著去看看最近IG上很夯的展覽有什麼樣的內容,沒想到就這樣闖進了網美景點。拍照之外,這個展覽對於在做商業運營、空間活化都有很大的可能性延伸。大約400平米的空間,藉由怎麼樣的形式,在三個月一次的檔期中,能做到讓人心甘情願的付錢排著隊等著進去。
美國作家珍.雅各將城市規劃和建築的重點放在了人的感受,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城市為誰而建?她抨擊了正統的城市規劃理論,從一個城市居民真實的生活體驗出發,發現城市的活力在於城市功能的多樣性和混合性
兼顧文化發展的區域開發,浙江省的烏鎮無疑是一個很值得參考的案例,會想分享這個案例是因為前陣子的這本書,《並蒂-烏鎮劇院》。這本書講的是,烏鎮劇院這棟建築是如何誕生的。
會特別去看是因為,Vans這間門店不止賣貨,也加強品牌文化的宣傳
原本只是想著去看看最近IG上很夯的展覽有什麼樣的內容,沒想到就這樣闖進了網美景點。拍照之外,這個展覽對於在做商業運營、空間活化都有很大的可能性延伸。大約400平米的空間,藉由怎麼樣的形式,在三個月一次的檔期中,能做到讓人心甘情願的付錢排著隊等著進去。
美國作家珍.雅各將城市規劃和建築的重點放在了人的感受,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城市為誰而建?她抨擊了正統的城市規劃理論,從一個城市居民真實的生活體驗出發,發現城市的活力在於城市功能的多樣性和混合性
兼顧文化發展的區域開發,浙江省的烏鎮無疑是一個很值得參考的案例,會想分享這個案例是因為前陣子的這本書,《並蒂-烏鎮劇院》。這本書講的是,烏鎮劇院這棟建築是如何誕生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女書》是湖南女性獨有的文字,為四百年的女性書寫傳統。中國歷史向來為男人書寫,《女書》的發現,重現了農村婦女在歷史的位置。 女性的一生總是經歷不同的折磨和苦難。糅合傳統和現代舞蹈元素,以女性的苦難書寫,編舞者的感性透過舞者纖細的肢體語言、豐
Thumbnail
線上翻閱日治時期酒樓霸主江山樓出版的導覽手冊(《江山樓案內》)。
Thumbnail
王安憶的小說《天香》是她榮獲紅樓夢獎首獎的作品,本書描寫上海申府的生活和歷史背景,著重園林中繡畫的女性傳統,反映了晚明華靡頹廢的氣象。《天香》透過描述繡畫技巧和人物離合,呈現了女性的能動性和生命的強韌。作者王安憶的筆觸優雅含蓄,能讓讀者深切感受到上海文化的內涵和魅力。
Thumbnail
在上文提及小袖海女存在期間有很多《海女》的痕跡,包括商店街鐵閘上的精緻「海女畫」,以及小袖海岸所介紹的鄉土風貌。該地區展現出穿越過大地震及海嘯後的生命力,同時也沒有失去對東日本大震災的記憶,讓遊客產生深刻的觸動。
小時候在台灣的鄉下地方, 只有過年節的時候母親買來雞隻煮成白斬雞祭祀才有可能喝到鮮美的雞湯。 那雞湯的香氣遠遠的在外邊就聞到, 會令人好奇地跑去廚房一看究竟, 自多年前媽媽生病去世, 這兒時美味記憶也就隨著消失了。 2003年的冬天, 因工作初到上海, 整個人還在適應當地的工作環境以及飲食文化,
Thumbnail
上海,永遠的東方明珠,雖然經歷抗戰時期、文革時期和多年共產鎖國,但,上海那不可忽視、隱藏不住的生命力,在開放後,如雨後春筍般破土、成長。 這一篇不是續集的開始,是結束也是開始。 文中所提任何人名及公司名,及故事情節,純屬虛構,如有雷同,請多多包涵。
Thumbnail
實在太喜歡這部作品了,首先王家衛帶來的電影手法,放在網路串流電視劇框架下,大膽每集都有MV歌曲畫面放個一分鐘,語言直接default上海話,主要演員都是上海人。第一次感覺語言就是文化,語言就是一地人主要腔調和姿態。上海女人的嗲和強悍,如果不是馬以俐和唐嫣用滬語演譯,就不行。 上海因為是中國第一
Thumbnail
我認識一個上海女子,還真是一個奇女子。 不但會賺錢,還胸襟寬闊,是因為生長版圖他們大我們很多,還是小時候父母的教育就是如此? 提起他說小時候,父母常帶他們小孩去喝午茶,上海的午茶是普洱,或菊花,而不是紅茶,伯爵。小時候的他們就常吃這樣的午茶,茶點,養成了儀式感。 雖然我看到這樣的他,並不是極愛
Thumbnail
描寫漢服的歷史及其在現代的影響,並提及古裝劇及時裝秀對漢服的演繹,以及Pinterest對視覺資料搜索的幫助。
Thumbnail
上海是個充滿魅力的城市,我曾在那裡住過一段時間,主要是徐家匯一帶。我很喜歡法租界的梧桐樹,一排望過去,有種淒涼的美感。 最近我在追王家衛導演的《繁花》好難想像在我讀書求學的時候,上海發生那麼大的變化。一代人看一代人,總是感到不可思議。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女書》是湖南女性獨有的文字,為四百年的女性書寫傳統。中國歷史向來為男人書寫,《女書》的發現,重現了農村婦女在歷史的位置。 女性的一生總是經歷不同的折磨和苦難。糅合傳統和現代舞蹈元素,以女性的苦難書寫,編舞者的感性透過舞者纖細的肢體語言、豐
Thumbnail
線上翻閱日治時期酒樓霸主江山樓出版的導覽手冊(《江山樓案內》)。
Thumbnail
王安憶的小說《天香》是她榮獲紅樓夢獎首獎的作品,本書描寫上海申府的生活和歷史背景,著重園林中繡畫的女性傳統,反映了晚明華靡頹廢的氣象。《天香》透過描述繡畫技巧和人物離合,呈現了女性的能動性和生命的強韌。作者王安憶的筆觸優雅含蓄,能讓讀者深切感受到上海文化的內涵和魅力。
Thumbnail
在上文提及小袖海女存在期間有很多《海女》的痕跡,包括商店街鐵閘上的精緻「海女畫」,以及小袖海岸所介紹的鄉土風貌。該地區展現出穿越過大地震及海嘯後的生命力,同時也沒有失去對東日本大震災的記憶,讓遊客產生深刻的觸動。
小時候在台灣的鄉下地方, 只有過年節的時候母親買來雞隻煮成白斬雞祭祀才有可能喝到鮮美的雞湯。 那雞湯的香氣遠遠的在外邊就聞到, 會令人好奇地跑去廚房一看究竟, 自多年前媽媽生病去世, 這兒時美味記憶也就隨著消失了。 2003年的冬天, 因工作初到上海, 整個人還在適應當地的工作環境以及飲食文化,
Thumbnail
上海,永遠的東方明珠,雖然經歷抗戰時期、文革時期和多年共產鎖國,但,上海那不可忽視、隱藏不住的生命力,在開放後,如雨後春筍般破土、成長。 這一篇不是續集的開始,是結束也是開始。 文中所提任何人名及公司名,及故事情節,純屬虛構,如有雷同,請多多包涵。
Thumbnail
實在太喜歡這部作品了,首先王家衛帶來的電影手法,放在網路串流電視劇框架下,大膽每集都有MV歌曲畫面放個一分鐘,語言直接default上海話,主要演員都是上海人。第一次感覺語言就是文化,語言就是一地人主要腔調和姿態。上海女人的嗲和強悍,如果不是馬以俐和唐嫣用滬語演譯,就不行。 上海因為是中國第一
Thumbnail
我認識一個上海女子,還真是一個奇女子。 不但會賺錢,還胸襟寬闊,是因為生長版圖他們大我們很多,還是小時候父母的教育就是如此? 提起他說小時候,父母常帶他們小孩去喝午茶,上海的午茶是普洱,或菊花,而不是紅茶,伯爵。小時候的他們就常吃這樣的午茶,茶點,養成了儀式感。 雖然我看到這樣的他,並不是極愛
Thumbnail
描寫漢服的歷史及其在現代的影響,並提及古裝劇及時裝秀對漢服的演繹,以及Pinterest對視覺資料搜索的幫助。
Thumbnail
上海是個充滿魅力的城市,我曾在那裡住過一段時間,主要是徐家匯一帶。我很喜歡法租界的梧桐樹,一排望過去,有種淒涼的美感。 最近我在追王家衛導演的《繁花》好難想像在我讀書求學的時候,上海發生那麼大的變化。一代人看一代人,總是感到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