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裕物治師:足「絞盤機制」/足部小知 7
方格精選

岳裕物治師:足「絞盤機制」/足部小知 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足底筋膜與足弓的圓舞曲 #絞盤機制

試著現在做這件事:將你的腳趾頭兒們往上翹起,請問你的足弓是變高或變低呢?你的足弓是變高或變低呢?

應該都是變高吧(圖A)!這個現象在足弓偏低/扁平足身上的人會越明顯。

這個現象,就是足底筋膜有名的 #絞盤機制 #WindlassMechanism

#絞盤 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特別是工程、機械上,像是我稍早分享的下船錨。用來把船錨下下去,然後拉回咬緊的機器就叫做「絞盤(或錨機)」。可以這樣想,絞盤作用了,另外一端的附著物就被拉緊而更穩定了。

走路推進時,你有沒有想過足弓為什麼不會垮掉呢?(我知道你沒想過,別緊張XD)

走路的時候,大腿小腿都是一根根長骨,形狀是不會變的,但這幾天說到,腳掌是「立體」的,而且一隻腳掌可有「26個」骨頭,到底身體是如何在人走路的時候,還能維持這26個骨頭的立體空間呢?

當然骨頭間有許多強健的韌帶,讓彼此相依不散落開來(如果走路時有個骨頭跑走了,還要撿回來,光想就覺得很麻煩),這是超重要的角色。

而另一個角色就是足底筋膜,小腿發力將足底筋膜拉緊了,就像是弓箭拉弦般,弓就立體了、緊實了!

看到這裡,你還覺得足底筋膜緊繃就是要一味的放鬆嗎?再次提醒大家這可是不對的喔~

#走路推進的感覺

再邀請大家做一件事,起來「走一步」,沒錯,就一步,而且要把這一步拆解。

腳跟落地-腳掌承重-腳掌推進

以右腳為例

右腳跨出腳跟先落地-重量由左腳轉移到右腳-左腳離地右腳推出

當「推進時」,你的轉折點在哪裡呢?應該要約略在「大姆趾球」的位置喔!(不知道大姆趾球的要回去看小知2-足三點。

光是常常做上面的兩個練習 #腳趾們翹起 + #感受推進的轉折 就能有效拉展足底筋膜呢!而且因為是身體功能需求的動作,不用擔心會拉鬆!

所以 #隨時隨地 做吧!

好啦~今日功課:

你的腳趾頭們都能順利翹起來嗎?坐著翹、站著翹有什麼不一樣?

站著將腳趾頭們都翹起時(此時足三點應該很清晰),你的身體會跟著有什麼變化呢?

你覺得在做這些練習時,大姆趾有卡住嗎?有的話你覺得應該怎麼辦?

在下面留言你的體會、心得或疑問。

#歡迎留言與分享 #岳裕日簽
#想改變身體一起追起來
#足部小知系列圖卡 7/16

raw-image
raw-image

#專題介紹:每天三分鐘,建立一個小習慣,找回使用身體的自主權 我是一名愛碎念的物理治療師,自費物理治療的經驗讓我累積與患者身體相處的豐富經驗,希望這些碎念,能幫助到您與您的家人。作者現服務於森暉物理治療所作者文章列表


avatar-img
洪岳裕的沙龍
762會員
95內容數
每天三分鐘,建立一個小習慣,找回使用身體的自主權。我是一名愛碎念的物理治療師,自費物理治療的經驗讓我累積與患者身體相處的豐富經驗,希望這些碎念,能幫助到您與您的家人,歡迎加入洪老師臉書粉專:岳裕物治師。作者現服務於安和物理治療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洪岳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足底筋膜怎麼照顧呢? #足底筋膜的特性又是什麼? 「起床的時候,踏到地板的瞬間,腳底會覺得刺痛,好像針扎一樣。走一走好像能舒緩。」 「走路走久一點,腳底會開始慢慢不舒服,到最後越來越刺,越來越難走路。」 以上就是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真實寫照,我是很平鋪直敘的說明這類患者的病情,而比這複雜的,大有人在。
「最近開始練健身,可是為什麼怎麼練,小腹都不會消呢?」 「還被同事笑說都白練了~」 這是昨天初診患者(化名小真)跟我說的一些話,我看這我眼前這位很瘦的女生不斷的叨唸著,心中不禁覺得好笑XD。 「不用擔心啦!待會教你一招,你小腹就馬上消了!」
「我常常覺得肩頸痠痛,最近甚至偶爾會頭痛,人家說膏肓穴那裏也很常常悶痛?怎麼辦?」 「阿你就姿勢不良阿~坐要有坐像阿~要抬頭挺胸!」 如果你在就醫時,聽到醫生或治療師跟你這樣說,大家應該會覺得很像在聽幹話吧!
#足底筋膜怎麼照顧呢? #足底筋膜的特性又是什麼? 「起床的時候,踏到地板的瞬間,腳底會覺得刺痛,好像針扎一樣。走一走好像能舒緩。」 「走路走久一點,腳底會開始慢慢不舒服,到最後越來越刺,越來越難走路。」 以上就是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真實寫照,我是很平鋪直敘的說明這類患者的病情,而比這複雜的,大有人在。
「最近開始練健身,可是為什麼怎麼練,小腹都不會消呢?」 「還被同事笑說都白練了~」 這是昨天初診患者(化名小真)跟我說的一些話,我看這我眼前這位很瘦的女生不斷的叨唸著,心中不禁覺得好笑XD。 「不用擔心啦!待會教你一招,你小腹就馬上消了!」
「我常常覺得肩頸痠痛,最近甚至偶爾會頭痛,人家說膏肓穴那裏也很常常悶痛?怎麼辦?」 「阿你就姿勢不良阿~坐要有坐像阿~要抬頭挺胸!」 如果你在就醫時,聽到醫生或治療師跟你這樣說,大家應該會覺得很像在聽幹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