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滿滿「北影版」的雷,建議看過之後,體驗一下兩版的不同再讀此文。 另因只看過兩次北影版,部分較長台詞憑記憶與引述小說,若有錯謬還請指出並見諒。 在進入分析之前,先列舉初刷後,能發現兩版的不同之處: (01)開頭歐神父拿出唱片時,說:「這是我最喜歡的唱片,從家鄉帶來的。」阿漢說:「所以你想要怎麼輔導我,開始吧。」神父笑回:「輔導什麼?我只是想聽你的故事。哪一班女生?」阿漢沉默後才答:「他是一個男生。」 (02)片頭引述《雅歌》的畫面挪至阿漢說「他是一個男生。」之後。 (03)游池增加阿漢的口白:「高二上第一次見到他,我就會一直想看他。」 「他叫Birdy。」「不叫笨蛋」刪掉。 (04)喇叭樂團溜出去來到圍牆爬上去前多了幾秒。墓邊的集體約會好像畫面有不同。 (05)社團裡神父初次提到「Profiter du moment(活在當下)」之後,多了帥雞說:「神父你是鼓勵我們談戀愛嗎?可是學校不准啊,誰敢?」神父回答:「Profiter du moment,要活在當下,年輕沒有什麼不敢的!這個年紀的戀愛都很美,該來的就會來。」 (06)與神父對談,神父直接說出「喜歡男生和女生是不同的」,阿漢直接摃起同性戀與異性戀有何不同,「喜歡就是喜歡」,並且自述:「我那時候擔心的全部都是他。」然後接Birdy被舍監處罰的片段。 (07)瘦瘦在浴室被霸凌前,舍監監看的畫面剪掉;霸凌過程中較多瘦瘦受虐痛苦的表情;Birdy救瘦瘦時,有拉起並立的鏡頭──我認為是北影版比較強烈暗示兩人都是同性戀。 (08)剝核桃之後,阿漢描述那聲音像「心跳」,神父回應的「心跳?」少了他懷想的畫面。 (09)多了神父與阿漢的辯證:神父說:「不是瘋狂才叫年輕。」阿漢反駁:「你不是說要瘋狂就要趁年輕嗎?」神父勸他:「但是你不能傷害別人。」阿漢反問:「我傷害了誰?」神父說:「一些愛你的人,像是你爸你媽,有想過他們嗎?」接著就接阿漢媽媽為了成績到校的片段。 (10)祁家威被抓的片段,背景的音樂比較強烈,強調了恐怖和威權感。 (11)太陽系裡Birdy的打呼聲比較大,阿漢親吻前猶豫的時間較久,應該沒親到就被打斷;太陽系店員警告之後阿漢驚惶的表情與時間比院線版明顯且長。 (12)電影結束後的對談,多了Birdy問阿漢「是否看得懂《Birdy》?」阿漢說了「在講兩個好朋友,一個很正常,一個因為越戰而瘋了,他想找回他的記憶……」但Birdy似乎沒在聽,阿漢也沒有說完(我認為他沒有懂Birdy對《Birdy》意會到的情感,而且他也沒專心看電影),Birdy有問一句:「你認為他們之間是友情嗎?」這裡沒討論完畫面就中斷了,Birdy又引述了三毛的那句話,但阿漢的「你又懂愛情囉」的互動被剪掉,直接到點歌那裡。點歌時的互動應該是拍攝的另一個版本,Birdy說「早知道出生就把你掐死」的寂寞比較明顯,時間也比較長,不像院線版阿漢剛靠近就轉變了表情。總結來說就是這段視線交錯比交會得多,比較像各自單戀而非互相喜歡。 (13)阿漢家中吃飯的片段,最末多了一句父親的:「社會組就是放牛班在念的你知不知道。」(X) (14)放映室裡 Birdy表演《我是一片雲》的片段,原院線版的台詞是「你簡直、簡直就是在虐待我嘛」,北影版少了一個「簡直」,也少掉 Birdy的一個正面鏡頭(院線版暗示這是他對阿漢的隱微告白),只有阿漢側視的角度。院線版接近於情感曖昧、互許未來的戀人互動,北影版就只有阿漢單戀,兩人比較像朋友約好以後一起上大學念電影。 (15)春夢的時間比較長,Birdy 有掀開阿漢的棉被,鑽進去後又把被子拿掉,肢體互動上比院線版更親密,但相較於前面的距離,這段就很明顯是突如其來的夢境。院線版我初看的時候一度以為他們已經親密到可以這樣接觸而無違和。 (16)阿漢與神父對「慾望」的辯證,神父先說「上帝要帶大家遠離欲望,」阿漢問神父「你抽菸、喝咖啡、喝酒、聽音樂,不也都是一種慾望?我不相信有人能夠抵抗慾望!」神父回答:「新約聖經加拉太書第五章說,上帝列了七宗罪……」 (17)阿漢與Birdy同床而眠、媽媽調整風扇的畫面剪掉,同眠放入片尾。 (18)教官闖進管樂社的片段與院線版稍有不同,班班在Birdy與教官對嗆時,臉上的不滿和眼中的怒意更明顯,之後與Birdy的對視有更強烈的「同盟」關係。 (19)在教堂裡Birdy要阿漢去交女朋友,最後阿漢離開時,Birdy發出了嘆息,沒有正面而是拍出他仰頭看天的背影。 (20)阿漢與Angel約會,Angel說了「我知道你喜歡純純的愛。」後面才接儂儂雜誌的「WANAN」。阿漢打電話傳訊息時,多了幾秒臉上高興的笑容──但接著在學校的落寞,使得兩人的距離感更加明顯。另外,Birdy在叫阿漢時,北影版是兩次,院線版是三次。 (21)阿漢在公園等Birdy時,多了一次在他的CALL機留言。 (22)公園事件結束後,增加了阿漢在教堂的祈禱:「親愛的天父,如果您不喜歡同性戀,那可不可以……放一把火,乾脆把我們都燒死?我也就不用這麼痛苦……異性戀就值得被祝福嗎?可是看看我爸和我媽,他們根本就不快樂!還有大巴他們幾個,噁心死了!噁心死了!」取代了院線版神父與阿漢對愛與性向「你有多愛一點,我有少愛一點嗎?你和我的愛有什麼不同?」「我寧可下地獄」、「地獄或許有比較多人懂我啊」的終極辯證。 (23)浴室片段比較長。院線版大多一鏡到底,北影版則有較多拉遠俯拍的鏡頭,有人說是上帝視角,我則認為少了彼此密切連繫、關注的互動感,多了不確定和距離,阿漢的舉動比較像接近慾望與憤怒驅使,失去理性的行為,因此遠鏡頭比較像是理性知道不可以,但無法克制,故而有正面摀住 Birdy嘴巴的動作。不過從那個鏡頭,可以看到 Birdy在接近高潮時,有用受傷的右臂抱住阿漢,這個擁抱減少了阿漢行動的強迫感,多了一點 Birdy自身的情不自禁(但這也可能是接近高潮時的本能,無關乎情感)。所以結束之後,Birdy 臉上有比較明顯無措的表情(但阿漢沒有看到,無論是院線或北影版都一樣);Birdy 說第二次的「對不起」時,阿漢就知道了他想表達「到此為止」的意思。後來拿蓮蓬頭為 Birdy清洗時的擁抱,鏡頭又從俯視變成平視,傳達出兩人是彼此理解而用擁抱訣別(院線版的一鏡到底較長,也就比較不容易判斷阿漢是否懂得 Birdy說「對不起」的意思──雖然我自己後來認為他懂得) (24)在阿漢家的衝突,阿漢衝出家門時,多了阿漢父親的一句「什麼是咖仔啊?」還有Birdy的「對不起」比院線版明顯。阿漢騎腳踏車離開時,最後畫面入黑,像是沉入夜色或絕望。 (25)Birdy在船艙前停留的時間比較久,猶豫要不要追的時間比較長。 (26)來到澎湖一前一後的互動上,少了「你再走我不理你囉」、「你什麼時候理過我」的互動;阿漢走到盡頭時,Birdy多了一句「沒路了啦。」讓這段陪伴比較像朋友間「捨命陪君子」的義氣,而非院線版是「我什麼都不能給你,只能陪你去天涯海角」的不捨。 (27)海灘上的撥沙,多了小號的配樂,情感比較激昂,不若院線版是接近於寧靜的相互陪伴,碰觸是情感的連結,Birdy的回吻比較像是「夠了」的拒絕,不若院線版是情感的回應。片尾兩人一起吃海水餅乾與生活綠茶的片段移到這裡,Birdy說:「好可惜喔,我還希望有一天,可以和我喜歡的人,在一個很特別的地方瘋狂做愛!可惜沒機會了,我們就要死了。」阿漢問:「什麼樣的地方才算特別?」Birdy說:「雪地、沙漠,或是大瀑布旁!反正一定要是很特別的地方,一直做一直做,做到筋疲力竭為止!」阿漢沒有回答,久久才說:「我們會死嗎?」Birdy回答:「會吧。」這裡兩人對話視線沒有交會,Birdy 在說「做愛」的話題時像是平日哥兒們講幹話,阿漢很明顯不確定那個「喜歡的人」是不是自己。 (28)漲潮一起坐在岩石上時,阿漢咬Birdy的手臂,Birdy說了:「好了,不要再鬧了啦。」(所以之前有「鬧」過?) (29)三十年後的電話接通後,中年阿漢多了「我想找Birdy,呃,不是,我想找『王柏德』,請問這是他的家裡嗎?」畫面直接到少年Birdy聽著話筒,少了電話鈴響前的猶豫和垂淚,而話筒的那一端,多了阿漢問:「是不是有人call機?」 (30)中年阿漢與班班的對話,最後班班沒有落淚,加上班班與Birdy的女兒來找媽媽,班班問她:「好不好玩?」「好玩。」孩子年紀挺小,大約小學二、三年級。 (31)三十年後的相遇,中年Birdy講到「矯正」那段,多了一句「三十年來,我和班班結婚,生了小孩,整個活著,活在沒有愛的世界。」(所以那是班班和Birdy的女兒沒錯) (32)片尾前半中年阿漢與Birdy錯過的畫面剪掉,變成孤鳥在瀑布間飛翔的畫面;Birdy視角多了共枕的片段、兩人在澎湖漲潮時裸著身子撈回漂走的制服,然後前後坐在沙灘上的畫面。原本一起吃東西的畫面就沒有了。 雖然瞿導說希望影迷單純享受不同剪輯訴說的故事,不過關於這點我的看法不同:創作本是一種擷選與裁剪,如何取捨端看作者想呈現、述說什麼樣的主題;且對熟悉院線版的影迷而言,記憶是不可能全部清除的,出現不同的畫面與台詞本就會引起注意──所以比較兩個版本的剪輯是理所應當。雖然只看一遍應該遺漏不少差異之處,但從以上的記述來看,大致上可以發現兩版剪輯想呈現的主題差異在於: 一、阿漢與神父對「愛」、「慾」、同性戀的原罪等辯證重點不同: 之前寫過一篇〈對鏡與折射、責問與告解──試析「神父」《刻在》電影裡的意義〉,分析過院線版的剪輯方式,讓阿漢愛的對象是同性、是「同性戀」變成心照不宣的事實,神父先勸阿漢要克制慾望、提醒嫉妒的傷害,直到阿漢說「我和你的愛有什麼不同?」時,神父也只是勸他「在乎不見得是愛」、「不要讓別人陷入罪惡」,雖然沒有否決同志在宗教中的原罪,卻也不曾真正否定──這裡神父比較像人生的導師或年長的朋友,不願阿漢「承受他承受過的痛苦」,同時也能看到他自身對性向的掙扎,以及他身為「神父」不同於教官,在情感與信仰上更深的包容與愛。 北影版則是一開始就戳破了這件事,神父也直言「喜歡男生和喜歡女生不同」,等於他直接否決了同性戀、否決了自己(如果神父仍是Birdy的折射的話,Birdy的自我否決亦是,所以比院線版更若即若離),這樣到最後他選擇離開教會與初戀在一起,比起欣慰,我反而會覺得是一種諷刺──尤其對比教官曾說「神要你教的是愛,不是男女之愛」。 二、阿漢與Birdy的互動相連感減少許多: 院線版一開始在泳池的互動,比較偏向兩人都對彼此有好感,於之後的相處變得熟稔而親密,在高三開學之前,兩人之間有許多視線相交的互動,印證神父說「我在看他的時候,他也在看我」的「愛戀表現」,讓這段感情變成彼此相知、「友達以上」的曖昧,就算告白沒有接到球,阿漢也能說出「我知道他很在乎我」,遑論Birdy自身,所以後來Birdy的疏離,更能聯想到是環境傾軋的結果,三十年後的難捨也更有說服力,亦即院線版呈現的是一份「認知追不上情意」、「未知愛戀但已相戀」的深摯。 北影版則在一開始就強調了阿漢是「一見鍾情」,減少了這些視線,卻仍保有部分Birdy的寂寞與在乎,所以雖然愛戀仍然存在,卻變成了「互相單戀」,少了很多情意上的相知與默契;更糟的是,Birdy有回應的地方,變成都是以「性慾」為主(如浴室的擁抱、澎湖的做愛發言──兩段互動都沒有視線相交),雖然在乎但說不出口也全然不確定,所以整部片充滿了寂寞之情,還加重了慾望。以致到了三十年後的互動也不免有一種「真的有必要這麼放不下嗎」的困惑,感動就少了很多。簡而言之,前面夠甜,虐才夠虐;都是虐的話,就算最後彌補遺憾,也會懷疑「Birdy你真的有那麼愛阿漢嗎?」變得較難認同。 三、班班的戲份加重: 與教官對嗆時,班班的眼神與情感表現使她的存在感變強,與Birdy一起「反抗權威」的同盟感變高;中年戲份多了她與Birdy的女兒,在她還在為三十年的消耗而心酸時,一瞬間看到女兒就變成堅強的母親,這兩段都增加班班這個角色的立體感,以及她對這段關係裡投入的愛與堅強(這大概是北影版裡我最喜歡的地方);然而到了中年Birdy那裡,卻多了一句「三十年來,我和班班結婚,生了小孩,整個活著,活在沒有愛的世界。」讓我在心中OS:你辜負了阿漢(北影版給我這種感覺),又對不起班班,然後講這種話?二和三的更動使Birdy的形象變得更接近渣男。(汗) 四、北影版加重了權威感和阿漢的黑暗面: 從瘦瘦被霸凌、祁家威被捕、太陽系的監視,北影版都比院線版更強調了權威的無所不在,同時也加重了阿漢的黑暗面──這黑暗面強調的是他對「異性戀霸權」的不滿,以及意識到自己是同性戀、身負原罪、不知如何生存下去的痛苦。這點在院線版他回答母親與父親的婚姻是為了「繁衍」,與神父辯證「我跟你的愛有什麼不同」、「同性戀該下地獄」就已有所表現,北影版則以教堂禱告取代,加重強調了「要上帝把同性戀燒死」、「父母的婚姻」不快樂及大巴他們的夜遊「噁心」,以表達他的不解、痛苦,甚至對這個世界的恨意,和院線版呈現的溫厚稍有不同。但在沒有多加家庭衝突來看,母親能理解父親「寄錢回老家」的理由,「久了就愛了」未必不是愛;而大巴他們的性雖然無愛,至少是兩廂情願,獲得「積極同意」的。相較之下,阿漢之後在浴室對Birdy的行為,讓這些不滿與批判也變得尷尬,造成的效果有限且非必要。 結論 從以上的統整與分析來看,北影版著重在強調同性戀存在的否決、阿漢的黑暗面(表達對異性戀霸權的不滿)、少了情而多了慾的互動,比較接近小說,或者是原本的「同志故事」、「個人回憶」,變成純粹是「同志電影」;院線版著重在愛的辯證、呈現不同愛(不分性向,亦包括了親情、友情、同盟之情、落空愛情)的樣貌,多了情感與相知的互動,是用同志為主角,述說「愛的故事」。前者之前已有不少作品,喜歡程度較依個人經驗而見仁見智;後者則能讓人思考愛的不同面向,以及看見兩位主角的成長,懂得對愛加以珍惜──確實是最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