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台灣國族與被邊緣的「他者」:《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作為國族電影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一週年後,2020 年 9 月上映《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從而使得該部電影的上映更具時代意義。監製瞿友寧對此表示:「去年同婚合法之後,社會上普遍覺得同志平權往前邁了很大一步。我覺得同婚對同志們像是開一扇門,但還是有許多人需要更多勇氣才能走出心門,《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就是一部希望能帶給大家這股勇氣的電影。」
該部電影改編自導演柳廣輝個人的生活經歷,講述在八〇年代,在時代巨變下於保守校園中的同志愛情故事。放在今日的台灣社會來看,可見得從八〇年代到當代社會風氣的轉變,同志族群從禁忌、被隱藏的私領域走向公眾、開放性的公領域。
同志電影為邊緣電影?同志作為「他者」的歷史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將故事場景設定在 1987 年台灣解嚴之時,將私領域的個人情感與公領域的大歷史情境做勾連,從而將國族歷史與被邊緣、他者化的同志族群納入台灣國族的框架之中。王君琦(2015)在討論八〇、九〇年代同志電影時,便指出同志電影在台灣電影史中被邊緣化到近乎缺席,成為「邊緣電影」;反之,新電影因具有國族代表性而成了「中心電影」。然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不同於過去的「邊緣電影」,其採取了較大的國族框架,去闡述八〇年代那段禁忌的同志戀史。
當社會面臨著轉型的浪潮而風起雲湧時,台灣同志運動也正在底層醞釀著,因此同志的歷史也正是國族的歷史。片中可以看到年輕時身穿奇裝異服的祁家威站在八〇年代的台北街頭、雙手舉著看板,為同志族群發聲。他既是台灣同運的起始點,也是一個社會隱形群體的具象。電影中的台北街頭貼滿了抗議的旗幟,彼時學運正開始興起;而當祁家威站在街邊宣傳性別平權時,卻會被視為是社會的異端分子,並被抓走。
由此可見,即便邁入後解嚴時代,學生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鼓吹自由與民主,然而,同志族群的權益仍未被大眾所重視。一直到了九〇年代,創立了第一個同志團體──「我們之間」,組織化的同志運動才正式展開。
既保守又自由的時代:迎接解嚴後時代的來臨
就如同那首由已故歌手蔡藍欽演唱的《這個世界》:「我們的世界並不像你說的真有那麼壞,你又何必感慨用你的關懷和所有的愛,為這個世界添一些美麗色彩」──這首歌的主旨貫穿了全片,成為八〇年代時代精神的再現。在電影中,男主角張家漢和王柏德代表學校向蔣公謁陵,他們盲目地學著其他人一同悲痛哭泣,實際上卻不知其緣由。蔣公作為國家威權形象的代表,在解嚴之時也逐漸被解構,張家漢和王柏德兩人的無感,正是對新時代到來的隱喻。
身處於不好不壞的時代中,即便感受到些微自由的風氣,但在對情慾的探索、以及嚴肅的家庭倫理關係上仍舊受限。就如同王柏德的父親收到兒子在校的違規通知後,便無視教官和同學們的圍觀,當場痛毆他;在張家漢的家庭裡,父親亦是那不可違逆的掌權者,控制著家庭成員的行動和思想。
除了家庭權力結構分明的界線外,就宗教衝突而論,電影開場藉由神父對張家漢的開導作為引子,帶出兩種不同價值觀的碰撞。神父所代表的是溫和、守舊的宗教勢力,但同時又對張家漢的處境充滿同情。張家漢在對自己的信仰感到迷惘時,曾告解道:「親愛的天父,喜歡一個人,為什麼要有罪呢?」
於此,在保守的社會風氣下,同性之戀同時也是時代之罪。而在多年後,當神父隱藏多年的秘密在歷史的岩層中逐漸被挖掘時,眾人才驚覺無論是神父、張家漢或王柏德實際上都代指著同一類人。
後解嚴校園:異性戀霸權空間下的同性戀愛
從國族情境切入,在 1980 年代的校園中,即便校園規範開始鬆綁、髮禁解除、部分男校開始招收女學生,但由「教官」所代表的官方的、父輩的威權幽靈卻未曾消散。教官的存在與對校園權力的把控,意味著這種無所不在的監視之眼並未隨著解嚴而退場。然而,代表權威的教官及組織化的學校體制仍是以異性戀霸權的視角對學生進行管控,從而使同性愛戀必須以暗渡陳倉的方式進行交流。
比方來說,當學校要新招收女學生時,會特別設立圍欄將男、女學生隔開,甚至在發現有學生在談戀愛時,立即要求女方退學。在這樣的校園情境下,男性間的曖昧情愫,則是以友情包裝成愛情的型態進行偽裝,藉此矇混過關。儘管如此,同儕間的恐同氛圍以及對出櫃同志的追擊,也迫使未出櫃者扮裝成異性戀來保全自身安全。對於同志來說,校園是既危險又安全的,既能巧妙地偷渡同性間的愛情,同時又要確保身份不被異性戀的他者所揭穿。
青年的性啟蒙:水作為性的隱喻
全片最為重要的隱喻之一即是「水」。水作為滋養情慾的比喻,兩人初次相遇時便是在學校的泳池邊。初遇時的相視而笑,奠定了往後彼此不可分割的牽絆。此外,兩人的性啟蒙也是發生在熱氣蒸騰的浴室裡,當時王柏德欲躲避張家漢的追求進而處處提防著他,卻最終在一連串的情感拉扯中於浴室完成對性的探索。在浴室中蓮蓬頭撒下的水流,也意味著主角對性的飢渴。「性」在其中不僅作為對情慾的探索,更是確立雙方相愛的證據。張家漢藉由引起王柏德的性欲來證成彼此間的性吸引力。相對於張家漢對於自身情感的坦承,王柏德的性卻是充滿羞恥感的,羞於承認對同性產生欲望。
兩人戀情的結束,也是與「水」的意象有關。當張家漢負氣離家,與王柏德來到澎湖的無人海邊時,這是兩人最真實面對彼此情感的一次。結束了海邊的嬉鬧後,兩人平靜地躺於沙灘上,如同逃離了外界的喧囂,雙方的情感於此刻達到共鳴。但當他們從愛情烏托邦裡回到了正常生活的軌跡後,似乎也就此領悟了世界殘酷的本質,逐漸地切斷了聯繫。
電影中的電影展演:文本折射出的現實及隱喻
在電影文本中,以 1984 年的電影《鳥人》為喻,用以彰顯兩個男人間緊密相連的情感。《鳥人》既可作為兩人友情的表徵,同時也隱喻著在檯面上難以言表的愛情。當男主角的愛人王柏德(又名 Birdy)被同學質疑是同性戀,並因此被霸凌者追趕時,王柏德便學著鳥人的癡狂從高樓層一躍而下,藉此逃避追擊。然而,在躍下高樓後所受到的傷害,也讓他醒悟了身為同志的危險。最終,其打破了作為「Birdy」嚮往自由的狂想,朝向主流社會靠攏。
《鳥人》除了作為隱喻情感的作用外,從社會現實的層面來說,更是「反傳統」、「反權威」的象徵。誠如影評人聞天祥談到《鳥人》時所說,「當時台灣社會其實也正歷經戒嚴到解嚴的巨變,各種『禁忌』的解除和我當時就讀學校的開放校風,無疑讓我的電影解讀有種不自覺的共鳴。」因此,《鳥人》於電影中不僅足以代表私人間的情感關係,同時也是對解嚴後台灣的映照。
結語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彰顯了在解嚴時代下,在禁忌邊緣相互試探的同性虐戀。在電影中不僅描繪了私人化的情感,也包含對時代的感慨。然就電影史的角度來看,自台灣後新電影發展以來,同志電影如:《女朋友・男朋友》(2012)、《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將國族與同志歷史鑲嵌在一起,於此同志電影不再被邊緣為台灣電影史中的「他者」,而是被納入台灣國族的一環。
全文劇照:氧氣電影提供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永遠會記得,那一夜在西門町新光影城影廳內,全場影迷屏氣凝神地,盯著銀幕上的傳奇明星。年華老去的女神男神,靜靜凝視當年彼此的美麗身影;觀眾則見證他們凝視,目賭光陰的流逝,同時在閴靜的電影院一起變老。你可以說:「我們的青春,在戲院」。進戲院看電影這件事,其實也是,演員與觀眾合寫的集體回憶錄。
艾諾拉的聰明才智,與二哥夏洛克不相上下,有能力成為很好的偵探,但艾諾拉更知道如何讀懂「情感」,兩人的價值觀也相異。福爾摩斯家的這位小妹,天生就有「能力越強,責任越大」的自覺。理性到不近人情的夏洛克,選擇接案與否的原則是案子本身有不有趣,聰明又善良的艾諾拉,卻在乎對方是否確實需要幫助。
在愛情裡沒有誰輸誰贏,贏也得是雙贏,輸了肯定是兩敗俱傷。《2046》說過:「愛情講究的是時機,時機是很難拿捏的」。不斷錯過表白時機的烏龜,要怎麼讓兔子愛上她呢?陳導深知王家衛式「求敗」之美,畢竟,在「愛,無能」時,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慢了一點,又或者快了一點,時機是很難拿捏的。
於今年台北電影節首映,且作為台灣代表之一入圍國際新導演競賽的《惡之畫》,是陳永錤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惡之畫》旨在探討作者、作品、觀者三者間的互動結構,導演初出茅廬就把劍鋒直指議論紛紛的社會議題:如果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出自窮凶惡極的罪人之手,我們該如何選擇我們觀看的立場?
作為影評人,等來了《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是失望的;作為考夫曼的影迷、單方的心靈伴侶與創作者,等來了《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接受,也願意看得更多──因為作品何必總是要被檢視優劣進退步,也因為在那個耽溺和狂亂裡有深刻的痛苦,而感覺著自己能理解的痛苦,亦是窩心的。
【天能襲來】專題|主角與尼爾的友誼,由於時間順行逆行的作弄,明明有深刻緣分卻像是一場錯過,難免令人遺憾。但他們無論如何都擁有一段充滿意義的驚奇之旅,即使兩人相處的時間線莫名其妙,常常需要向對方隱瞞不可洩漏的天機,也無損這段友誼的珍貴與互信。
我永遠會記得,那一夜在西門町新光影城影廳內,全場影迷屏氣凝神地,盯著銀幕上的傳奇明星。年華老去的女神男神,靜靜凝視當年彼此的美麗身影;觀眾則見證他們凝視,目賭光陰的流逝,同時在閴靜的電影院一起變老。你可以說:「我們的青春,在戲院」。進戲院看電影這件事,其實也是,演員與觀眾合寫的集體回憶錄。
艾諾拉的聰明才智,與二哥夏洛克不相上下,有能力成為很好的偵探,但艾諾拉更知道如何讀懂「情感」,兩人的價值觀也相異。福爾摩斯家的這位小妹,天生就有「能力越強,責任越大」的自覺。理性到不近人情的夏洛克,選擇接案與否的原則是案子本身有不有趣,聰明又善良的艾諾拉,卻在乎對方是否確實需要幫助。
在愛情裡沒有誰輸誰贏,贏也得是雙贏,輸了肯定是兩敗俱傷。《2046》說過:「愛情講究的是時機,時機是很難拿捏的」。不斷錯過表白時機的烏龜,要怎麼讓兔子愛上她呢?陳導深知王家衛式「求敗」之美,畢竟,在「愛,無能」時,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慢了一點,又或者快了一點,時機是很難拿捏的。
於今年台北電影節首映,且作為台灣代表之一入圍國際新導演競賽的《惡之畫》,是陳永錤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惡之畫》旨在探討作者、作品、觀者三者間的互動結構,導演初出茅廬就把劍鋒直指議論紛紛的社會議題:如果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出自窮凶惡極的罪人之手,我們該如何選擇我們觀看的立場?
作為影評人,等來了《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是失望的;作為考夫曼的影迷、單方的心靈伴侶與創作者,等來了《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接受,也願意看得更多──因為作品何必總是要被檢視優劣進退步,也因為在那個耽溺和狂亂裡有深刻的痛苦,而感覺著自己能理解的痛苦,亦是窩心的。
【天能襲來】專題|主角與尼爾的友誼,由於時間順行逆行的作弄,明明有深刻緣分卻像是一場錯過,難免令人遺憾。但他們無論如何都擁有一段充滿意義的驚奇之旅,即使兩人相處的時間線莫名其妙,常常需要向對方隱瞞不可洩漏的天機,也無損這段友誼的珍貴與互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我以黑名單身分回到臺灣,並且擔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那時在民進黨黨部,偶爾與盧修一擦肩而過,到今天仍然讓我難忘。他燦爛的笑容,總是讓我覺得他非常可親。
Thumbnail
對於《緝魂》,我們可以看見程偉豪往一個方向走得更深,劇本比起《目擊者》更複雜,對於多重轉折的故事趣味也更深入,編劇鋪排從犯罪懸疑片型,一路走靈異再到科幻,加上多種的誘導與障眼法,逗觀眾玩的魅力是存在的。程偉豪有想法,也有對應的執行力,然而《緝魂》似乎有些未竟的遺憾,本文嘗試提出並討論之⋯⋯
Thumbnail
邊界可以是地理環境的位置、歸屬感、也可以是一種狀態:生與死、愛與懼、國與國、故鄉與夫家等,都是邊界。《南巫》最觸動我的不是降頭術,亦非令人眼花撩亂的民俗宗教儀式,而是導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南巫》細述了生活在他鄉的女子(可以延伸解讀為所有已婚婦女),她們無時無刻處於「邊界」上,一邊是自己的出身⋯⋯
Thumbnail
1.台灣人其實本來就不愛進戲院看電影,看了統計數據,這幾年台灣人進戲院的數字是上昇了,但是在全世界,就是前段班後面、後段班前面。整體來說台灣電影的發行、放映產業是不振的,抵制某部電影,其實很像抵制買書,本來就沒什麼人看書了,再抵制,也很難證明抵制有沒有效。 2.大部份的台灣人去戲院都是純娛樂,
Thumbnail
任何對《亂世浮生》(The Crying Game, 1992)進行歸類的意圖,都將成為徒勞。它既深邃且神秘,是政治、是愛情也是性別,彼此含括、界線流動,難以說清。但就承認吧,裘弟與黛兒兩個謎樣的角色,也勾住了你,就像他們勾住了費格斯一樣。他們有拆卸他人「本性」底線的本事,直到你溫柔以待為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邊緣老闆,歡迎來到亂來的工作室的《影視亂亂聊》,內容會集中在我們台灣的連續劇、迷你劇跟電影、短片上,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9/1將在公視播的《雙城故事》。   引言 《雙城故事》是台灣第一
Thumbnail
推薦給與我相同世代的人看(18~30歲),讓我們一起更正向的面對台灣發展吧! 不知不覺中台灣已經結束經濟崛起的世代了 現在台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我以黑名單身分回到臺灣,並且擔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那時在民進黨黨部,偶爾與盧修一擦肩而過,到今天仍然讓我難忘。他燦爛的笑容,總是讓我覺得他非常可親。
Thumbnail
對於《緝魂》,我們可以看見程偉豪往一個方向走得更深,劇本比起《目擊者》更複雜,對於多重轉折的故事趣味也更深入,編劇鋪排從犯罪懸疑片型,一路走靈異再到科幻,加上多種的誘導與障眼法,逗觀眾玩的魅力是存在的。程偉豪有想法,也有對應的執行力,然而《緝魂》似乎有些未竟的遺憾,本文嘗試提出並討論之⋯⋯
Thumbnail
邊界可以是地理環境的位置、歸屬感、也可以是一種狀態:生與死、愛與懼、國與國、故鄉與夫家等,都是邊界。《南巫》最觸動我的不是降頭術,亦非令人眼花撩亂的民俗宗教儀式,而是導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南巫》細述了生活在他鄉的女子(可以延伸解讀為所有已婚婦女),她們無時無刻處於「邊界」上,一邊是自己的出身⋯⋯
Thumbnail
1.台灣人其實本來就不愛進戲院看電影,看了統計數據,這幾年台灣人進戲院的數字是上昇了,但是在全世界,就是前段班後面、後段班前面。整體來說台灣電影的發行、放映產業是不振的,抵制某部電影,其實很像抵制買書,本來就沒什麼人看書了,再抵制,也很難證明抵制有沒有效。 2.大部份的台灣人去戲院都是純娛樂,
Thumbnail
任何對《亂世浮生》(The Crying Game, 1992)進行歸類的意圖,都將成為徒勞。它既深邃且神秘,是政治、是愛情也是性別,彼此含括、界線流動,難以說清。但就承認吧,裘弟與黛兒兩個謎樣的角色,也勾住了你,就像他們勾住了費格斯一樣。他們有拆卸他人「本性」底線的本事,直到你溫柔以待為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邊緣老闆,歡迎來到亂來的工作室的《影視亂亂聊》,內容會集中在我們台灣的連續劇、迷你劇跟電影、短片上,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9/1將在公視播的《雙城故事》。   引言 《雙城故事》是台灣第一
Thumbnail
推薦給與我相同世代的人看(18~30歲),讓我們一起更正向的面對台灣發展吧! 不知不覺中台灣已經結束經濟崛起的世代了 現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