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本世的善惡緣,除了過去世的造作外,這世的心性好壞和是否用心修行,更是重要的。」
「修行要修清淨心、不動心,每個念頭都要作光明想;心思要清淨,若是雜思多,起惡念,就會跟外道相應。」
《六祖壇經》云:「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一念不悟,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有個修行者問智門法師:「蓮花尚未出水時是什麼呀?」智門法師回答說:「還是蓮花。」修行者又問:「蓮花出水後呢?」法師答:「成為蓮葉了。」
同樣是蓮,在水中是蓮花,出水後,就是蓮葉了;就如煩惱未去時,就是凡夫,煩惱一去,就成佛了。所以說,一念善即佛,一念惡即魔,佛與魔都是同一個人做的。
一次,與內人在滯洪池運動時,看見一輛機車上三貼的年輕人從旁高聲喧嘩而過,其行徑令人感到非常的厭惡。當這輛機車又再次從我們身旁呼嘯經過時,內人就問我:「如果這些人發生車禍,摔倒受傷了,你會不會去救他們?」我回答:「雖然他們的行為令人不齒,但我還是會去救他們。」內人開玩笑說:「要救也要先罵一頓。」我說:「救人是善念,罵人是惡念,各有因果存在,善惡都是一念之間。」
一個起心動念,都是未來果報的因。心起善念,就感得光明的法界,感招諸佛菩薩、龍天護法的加被,諸事如意;心起惡念,感得的是黑暗的法界,易招感諸事不順遂。所謂「萬法唯心造」,一切境界,無非是這念心所造作出來的結果。
為人之道,就是要能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渡一切眾生。時時起善念,不起惡念、妄想,做任何事都能盡心盡力,凡事才能成就。古德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輕忽了任何生活上的細行,點點滴滴都是未來成就的資糧。
因此,我們修行要時時看住自己的念頭,一旦惡念生出,就該息滅之。〈觀心銘〉云:「念起即覺,覺即照破」,使心時時處於正念之中,而不退轉。
(分享完畢)
佛法平等,在佛菩薩的眼中,六道眾生皆是一樣的,沒有高低、貴賤、美醜、貧富之分,只是因受報程度的深淺,才有了外在各種不同形體、面貌的呈現。而習慣於群居生活的我們,卻恰恰相反,我們的心早已對外在絢麗的世界習以為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沒有一刻不在攀緣、追逐外境。我們已習慣於外在境界的刺激,再反映出種種貪婪、瞋怒、愚癡的言行,也因此,我們的生命總被重重熱惱束縛著,不得輕安自在!
我們常以為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就是真實的,並依著自己的喜好、習慣與情緒,展開一連串的聯想與推論,正所謂「看一個影,生一個囝」。殊不知,我們都被眼、耳、鼻、舌、身、意所騙,忽略了人的六根有太多的限制,再加上我們所面對的是無常、流動的世界,這世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當你以片段的訊息、或固定的眼光看待事物時,往往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而這,終將與真相擦身而過。
在《地藏法因開示錄》裡,靜慧法師問:「日前有一地區惡霸太保,被人暗中殺死。因家中貧窮,其父哀求人幫助埋葬費,我即時與道友合捐萬元給他。有人說,學佛之人要結好緣,幫助惡人喪費是結惡緣!不知怎樣即是對的,請菩薩指示?」地藏菩薩答:「凡是有情眾生,皆有迷惑之業,不獨惡霸太保。不過太保之類,乃幼失教育,染惡習慣,為其不幸。佛法平等,有慈悲之人,自當憫之,況彼已死,而無葬費,受困難者是其父親,而並非是太保。至於誠心布施救濟,斥為惡緣,更是錯誤,蓋出資助人喪葬,並無惡性,何為惡緣?來世可得人天福報。若出資助人殺盜婬妄,乃為是結惡緣也,但願大家用智慧分辨是非之。」 (引用完畢)
阿伯常說:「他造他的業,你修你的行」,《六祖壇經》更說:「不思善,不思惡」,在佛菩薩的眼中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有的只是行為不恰當、需要再教化與導正的人。修行人應當不執著所思、所見、所聞,應當學習諸佛菩薩的廣大心,不要分別計較,要用正直、平常、無相、無我的心去接受世間實相,去幫助每個與您有緣的眾生。
佛法平等,有慈悲之人不應有成見、不應有揀擇,真正的慈悲,應該是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才是真慈悲,恰如「地藏菩薩」對地獄眾生的永不嫌棄與永不放棄!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