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從《黃旺成先生日記》看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的咖啡館與喫茶店消費

2020/12/20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黃旺成(1888-1978)或作陳旺成,筆名菊仙,1888年生於清治臺灣臺北府新竹縣竹塹堡赤土崎莊。曾從事教職、記者等行業。1911年在新竹公學校任訓導。1920年入臺中蔡蓮舫家擔任家庭教師。1925年離職後加入臺灣文化協會,並於1926年任《臺灣民報》記者,之後參與創立臺灣民眾黨。1936年當選新竹市會民選議員。1942年,戰後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新竹分團主任以及《民報》總主筆,二二八事件後避難上海,1948年返臺。1951年任新竹縣文獻委員會主委,主編《新竹縣誌》,1978年逝世。《黃旺成先生日記》現存共48冊,紀錄範圍跨越60餘年。本日記內容提供豐富的生活史資料,如日常飲食、休閒娛樂、民俗活動、讀書紀錄等。是新竹地區重要地方史料,亦是臺灣史研究重要的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臺灣地區地方文獻影像資料庫

日治時期臺灣咖啡館與喫茶店

臺灣的咖啡館(カフエー)與喫茶店,在1910年代開始出現,很快地變成為新興的聚會場所。咖啡館與喫茶店不僅提供飲料,也提供糕點與簡餐,成為臺灣人接觸洋食的最佳途徑。根據營業取締規則,咖啡館的條件為固定客室、洋風設備、提供飲食與酒類,並且有「女給」(女侍者)進行服務與在席間陪客[1];喫茶店則僅提供茶、咖啡、汽水等軟性飲料,且女侍除餐點之外不負責接待其他客人的活動。[2]
女侍在喫茶店除點餐外是不會提供其他服務的。圖片來源:live japan
臺灣第一家咖啡館:獅子(ライオン)於1912年開業於臺北新公園。[3]本店名源自於1899年創立的銀座獅子咖啡館,同時仿效其裝潢與服務。女給服飾為和洋融合風格,以日式和服搭配西式白色圍裙。[4]獅子咖啡館,但不僅供應咖啡或茶,也包括酒類、麵包及西式餐點。[5]從1910年代起,臺灣的咖啡館數量不斷增加。1930年代,總督府正式將咖啡館納入地方取締法規營業管理項目,成為官方認可的新產業[6]。喫茶店則起源於1920年代初,多半由洋菓子商店開設[7],也有料理店[8]或化妝品店[9]跨行開設。咖啡館與喫茶店的店名與裝潢,受到西洋風格的強烈影響,女給的服裝則是洋服或是和洋融合。現代化的布置、時髦的女給,營造出輕鬆自在的氣氛,再加上低廉的餐飲價格,使咖啡館與喫茶店成為城市的新興娛樂場所。[10]
1920年代末期至1930年代的臺灣,曾經掀起一股「珈琲店」的熱潮,其定義與現今「咖啡店」不同,帶有「酒館」性質,類似於戰後的茶室、摸摸茶、酒家之類的地方,而在裡頭從事陪侍飲食的女性,稱為女給。「女給」為日文名稱,是「女給仕」的略稱,意即女服務員,其年齡大多介於14至25歲前後的年輕女性,大部分都是以顧客支付的消費作為生活開銷來源。女給的性服務並非是職業的必要內容,但部分女給私下從事性交易,或用性暗示手段招攬客人,因此強化了「女給娼妓化」的認知現象。參考來源:廖怡錚,〈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除了提供餐飲服務之外,咖啡館與喫茶店也受到西式咖啡館的啟發,成為進行藝文活動的社交場所。1913 年2月2日起,畫家石川欽一郎在獅子咖啡館舉行「番茶會」,沒有參加限制也沒有特殊規定,使參與者能暢所其談。[11]番茶會之後固定在每月第一個星期日晚上舉行,成為臺北的流行特色之一。[12]早期的咖啡館藝文活動以日本人菁英為主,到1920年後臺灣知識分子才逐漸開始成為咖啡館的主要顧客。民族自決的思潮在一戰後蓬勃發展,臺灣知識分子相繼發起各種社會運動與社團組織,以此啟迪民智並反抗殖民統治。在此社會氛圍下,咖啡館恰好提供了知識分子的活動舞台。一方面咖啡館的消費金額低於原先作為知識分子聚會場所的酒樓,另一方面咖啡館營造的新潮氛圍,也能吸引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份子光顧。
石川欽一郎。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 陳玉箴〈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頁96。

[2] 陳玉箴〈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頁101。

[3] 〈公園ライオン開店〉,《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11月29日,第7 版。

[4] 杜の人,〈ライオン較ベ(上):銀座のカフィライオンと臺北のパーク•ライオン〉,《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9月30日,第7版。

[5] 杜の人,〈ライオン較ベ(下):銀座のカフィライオンと臺北のパーク•ライオン〉,《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10月2日,第7版。

[6] 陳玉箴〈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頁96。

[7] 〈末廣喫茶店〉,《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6月27日,第7版。

[8] 〈永樂喫茶店開業〉,《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5月5日,夕刊第2版。

[9] 〈資生堂簡易休息所〉,《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5月10日,第11版。

[10] 〈喫茶店とレストランドが全盛 夜の基隆市〉,《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7月22日,第5版。

[11] 〈初囘の番茶會〉,《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2月5日,第7版。

[12] 〈初秋各會彙報〉,《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9月10日,第6版。

黃旺成筆下的咖啡館與喫茶店

黃旺成在日記中紀錄了15家咖啡館(參見下圖),其中臺北獅子咖啡館的紀錄最多,在日記中先後出現14次。獅子作為全臺的一家咖啡館,也是許多日臺官僚、仕紳、商人舉辦會議的場所,《臺灣日日新報》中,有關獅子咖啡館的報導就超過50筆。黃旺成便曾經偕同東家參加林本源製糖[1]與臺灣商工銀行[2]在獅子咖啡館舉辦的宴會。
在喫茶店方面,臺北帕爾瑪(パルマ)喫茶店一共出現25次紀錄,是黃旺成到臺北最常去的飲食場所。友人楊承基開設的維特喫茶店(エルテル),也是黃旺成時常造訪與會客之處。值得注意的是,黃旺成提及的喫茶店中,黑貓[3]、永樂[4]、維特[5]在1930年先後改成咖啡館,表示當時在咖啡館風潮下,其收益大於喫茶店,因此吸引經營者將喫茶店改為咖啡館。同時根據黃旺成的紀錄,顯示喫茶店多半是其他公司經營的副業,如新高堂本為書店、他力堂本為點心店等,像帕爾瑪這種單獨開設的喫茶店是比較少見的。
黃旺成紀錄的咖啡館與喫茶店料理,較常出現的品項有咖哩飯(ライスカレー、加里飯)、雞飯(チキンライス)、麵包(パン)、冰淇淋(アイスクリーム)。飲料方面,除了紅茶、咖啡(珈琲)、葡萄酒、啤酒(ビール、麥酒)之外,也有熱可可(ココア)、檸檬汽水(レモンソーダ水)、可爾必思(カルピス)等較特殊的飲料。咖哩飯與雞飯是《黃旺成先生日記》中最常出現的西洋料理。雞飯是指雞肉番茄醬炒飯,是黃旺成最喜愛的料理之一。有一次在帕爾瑪點餐,誤叫成咖哩飯,黃旺成還因此食不下嚥。[6] 咖哩飯也是黃旺成常吃的料理,除了在咖啡館與喫茶店內享用之外,日記中記錄了黃旺成一家購買咖哩粉、蓬萊米、蔥、肉,做咖哩飯的情景。[7]
可爾必思,1919年由三島海雲研發出來的飲料,源於內蒙古類似酸奶的飲料,配方到了1990年才被公開,想不到吧?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 中央研究院 臺灣日記知識庫《黃旺成先生日記》1921年6月4日。

[2] 中央研究院 臺灣日記知識庫《黃旺成先生日記》1923年6月3日。

[3] 〈カフエー黑猫開業〉,《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5月30日,第7版。

[4] 〈永樂カフヱー開業〉,《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8月27日,夕刊第2版。

[5] 〈大稻埕のエルテル カフエーになる〉,《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11月6日,第7版。

[6] 中央研究院 臺灣日記知識庫《黃旺成先生日記》1929年6月13日。

[7] 中央研究院 臺灣日記知識庫《黃旺成先生日記》1928年6月5日、1930年7月29日。

黃旺成的消費目的

從日記的紀錄來看,交際應酬與休閒娛樂,是黃旺成到咖啡館主要的消費目的。在蔡蓮舫家任教時,黃旺成便常偕同東家參加獅子咖啡館舉辦的宴會。黃旺成於1925年加入臺灣文化協會,又於1926年成為《台灣民報》記者,交際應酬的次數更多,其中常見的聚會地點即是咖啡館。《黃旺成先生日記》對咖啡觀與喫茶店的紀錄多半起自1925年之後,也佐證了當時臺灣興起的咖啡館風潮。黃旺成時常到臺北進行採訪、參加文協活動或拜訪友人,日記中紀錄的咖啡館與喫茶店,也以臺北最多。
休閒娛樂也是黃旺成到咖啡館的消費目的。1931年1月6日,黃旺成在參加新年宴會後,又與民報社謝春木、黃周、林佛樹等7人乘計程車,先後至3家咖啡館飲酒取樂。[1]1931年1月21日的日記標題紀錄:「カフヱー巡り」,即是逛咖啡廳,當天黃旺成與友人一共造訪3間咖啡廳。[2]黃旺成在工作閒暇之餘,也會到帕爾瑪或獅子,吃冰淇淋、點心,飲用紅茶、咖啡、汽水飲料,稍事休息。
從《黃旺成先生日記》的紀錄中,可以發現在1930年代的臺北,咖啡館與喫茶店已經十分盛行,同時這些地點也成為知識分子城市生活的重要環節,成為其進行交際應酬與休閒娛樂的場所。《黃旺成先生日記》為臺灣史近代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日記目前還在繼續整理與解讀當中,相信隨著更多日記內文的解讀,可以為研究者帶來更多的史料與題材。
土耳其現存擁有近四百年歷史、早於歐洲所有咖啡館的Tahmis Kahvesi咖啡館內。圖片來源:萊拉/伊斯坦堡情旅日記

[1] 中央研究院 臺灣日記知識庫《黃旺成先生日記》1931年1月6日。

[2] 中央研究院 臺灣日記知識庫《黃旺成先生日記》1931年1月21日。
歡迎大家在底下留言,或是造訪我們的頻道「我的學習筆記」,看看我們將學術公眾化的結果,更希望您能加入我們的會員,每個月用一個便當的錢,協助我們持續讓每位教授及學者們的學術成果公眾化。

參考資料

專書著作:
文可璽,《臺灣咖啡誌》,臺北:麥田,2019年。
期刊論文:
陳玉箴,〈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臺灣史研究》,20卷1期,2013年3月,頁79-125。
曾品滄,〈日式料理在臺灣:鋤燒(スキヤキ)與臺灣智識階層的社群生活(1895-1960年代)〉,《臺灣史研究》,22卷4期,2015年12月,頁1-34。
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 臺灣日記知識庫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黃旺成先生日記,最後瀏覽:2020/1/4。
中央研究院 臺灣日記知識庫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水竹居主人日記,最後瀏覽:2020/1/4。
中央研究院 臺灣日記知識庫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纂,《吳新榮日記》,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水竹居主人日記,最後瀏覽:2020/1/4。
漢珍知識網《臺灣日日新報》,http://cdneten.lib.ncku.edu.tw/cgi-bin2/Libo.cgi?,最後瀏覽日期:2020/1/2。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6會員
107內容數
給所有人的臺灣史,我們致力於學術公眾化,將教授及學者們辛苦努力的研究成果,轉譯成為你我都能了解的知識.只要每個月一個便當的錢,就可以讓我們持續分享對公眾有益的學術知識,期待您跟我們一起攜手共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