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讀小繪本 -《Town is by the Sea 我家在海邊》

2020/12/2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我住的小鎮,生活就像這樣。而你的生活,長什麼樣子呢?
翻開書的第一頁,就可以看到海鷗盤旋在小鎮上方,看似是清晨,微微的光線照射,小鎮還在賴床,每一戶人家都還在影子下方睡著,路上只有一台車緩緩行駛。整本繪本的風格就定了調,安靜與祥和卻拖著影子的沉重感。
故事第一句就破題了,從我家的房子,就能看見大海。
就像這樣,房子、道路、長滿青草的斷崖、大海。小鎮就依序不斷地蔓延出去。
跟著鏡頭來到了礦場及準備去挖礦的礦工們。敘述者接著說:我的爸爸是礦工,他在深深的海底煤礦工作。
原來,敘述者是個小男孩。剛剛是他的父親在一大清早,小鎮還未清醒時,準備出門與工作的情景。接著,換小男孩敘述他一天的開始了:就像這樣,每天都是海鷗、狗、車輛以及鄰居的聲音喚醒他。
一眼眺望窗外,就是大海。
讀者還跟著小男孩悠哉地享受慵懶地筆觸及畫風時,下一頁鏡頭卻來到了海底煤礦場,小男孩雖然剛起床,卻已經知道,爸爸這時已經在深深的海底挖礦了。
翻頁後,早晨的光線照亮了畫面,就像這樣,早上小男孩都會去敲朋友家的門,一起去那又老又舊的遊樂場玩盪鞦韆。
盪地好高好高、高到可以看見遠方的大海。
下一頁,鏡頭以小男孩的視角,帶著讀者一起望向大海,海面上翻湧著白色浪花。
鏡頭又快速地轉到礦場,爸爸這時在深深的海底挖礦。
接著中午了,回到家吃午餐的時候,就像這樣,桌上擺了三明治和一杯牛奶,小男孩還很勇敢地吃了一堆胡蘿蔔。
接著,媽媽要請小男孩去雜貨店幫忙買東西。
我們跟著小男孩一起慢慢走,還是可以很快地到雜貨店。
買完後,跟著小男孩一起經過大海,中午炙熱耀眼的光線照地海面波光粼粼。
然而,即使再閃再亮,爸爸還是在深深的海底挖礦。這時礦場坍塌了,礦工們往回逃。
下午了,小男孩就像這樣,去墓園探望爺爺。原來爺爺也是位礦工。
爺爺在世時希望自己能被埋在面向海的方向,他曾在那片大海之下辛苦宮了好久好久。即使有暴風雨來,海浪打在爺爺的墓碑上,沒有關係的,爺爺習慣了。
鏡頭往後一拉,讀者可以站在更遠地後方看著小男孩及平靜的大海。
雖然今天的大海寧靜,爸爸這時卻在深深的海底挖礦。而因為礦場坍塌,礦工們都離開了。
看著一格一格的分鏡,可以感受小男孩的爸爸慢慢走回家的步調。
而晚餐時,就像這樣,爸爸下班安全地回到家,即使再累,還是微笑給小男孩大大的擁抱。
一家人很溫馨地吃著晚餐、聊天。
傍晚了,太陽緩緩下沉,沉入大海。傍晚地陽光微弱卻暖暖的,像小男孩終於等到爸爸回家,一家人聚在一起用餐的時光。
而太陽沉入的那深深大海之下,就是小男孩爸爸挖礦的地方。
夜晚時,就像這樣,聽著海浪拍打聲漸漸睡去,而在睡夢中,還是想著大海,想著爸爸,想著夏天的明亮,卻也想著地底坑道的漆黑。
而有一天,那片漆黑會輪到小男孩去面對。
因為他是礦工的兒子。在小男孩住的小鎮,生活就像這樣。

每每讀完這本回時,我都會泛淚。當初很期待這本繪本,書封的海面閃著的波光一眼就吸引了我,即便沒有讀書籍介紹也迅速下單。很期待是一本溫馨的小鎮故事。
確實是個溫馨的小鎮故事,但貫穿整本繪本的“就像這樣”,帶出了無法言喻的無奈。繪本是由作者Joanne Schwartz及插畫家Sydney Smith共同完成。Joanne Schwartz的文字非常簡單卻細膩,也很喜歡劉清彥的譯文,最喜歡的還是Sydney Smith的水彩畫。Sydney Smith非常擅長表現光影,今年出版的《I Talk like a River》,同樣也是由他繪製的繪本,裡頭河流的光影也是很唯美。除了光影的表現,讀這本繪本時彷彿看了一場靜態的電影,Sydney Smith用分鏡調整時間的步伐及鏡頭之間的轉換都很高明,上一秒還在望向大海,下一秒卻到海底之下的礦場,小男孩與爸爸的兩條時間線一明一暗卻不突兀。Joanne Schwartz和Sydney Smith都是加拿大人,家鄉都有礦場的背景,他們在製作這本繪本時都有回到童年的感覺。
之前有幸到蘭陽女中主講〈大人的繪本-淚水裡藏著的海洋〉的講座,當時這本繪本安排在《重要的小事》之後,每一本繪本我都給了一個主題,《重要的小事》的主題不免俗的就是關於我們都很重要這個議題上,而排在《重要的小事》之後的《我家在海邊》,之前每次翻開來閱讀的時候,我都因為文字無意透漏地無奈感,加上圖像思鄉懷舊的筆觸而流淚。最後在幫《我家在海邊》想主題時,又因為是個小鎮故事,讓我對這本繪本一直抱持著憂傷的態度,而下了關於我們同時也很渺小的主題。也在為同學們讀完繪本後,丟了個很悲觀的問題給他們:
命運,真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嗎?
當時我站在救世主的角度,一直為礦場的孩子感到不捨,我們每個人的心思都需要被聆聽、被尊重,每個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很重要,但同時,我們卻也都很渺小,我們因為家庭的背景、小鎮的風氣、甚至到國家的文化,似乎影響我們的命運比我們認為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還要更強烈,強烈到我們覺得不改變沒什麼不好,大家也都這樣;甚至到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需要思考改變這件事,因為生活就是這樣啊!這個小男孩因為所有事情就像這樣而不會去想別的可能性,讓我不禁覺得,我們一切的習以為常竟然可以就這樣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我甚至在延伸閱讀上,推薦學生閱讀《Educated》,中文譯為《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這本真人真事的回憶錄,說不定這個問題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解答。作者在美國愛達荷州的一個農場長大,他出生時不讓他去念書,因為他們一家人都是很瘋狂偏激的摩門教教徒,作者出生時沒有報戶口,也不讓她去念書,覺得教育是政府的洗腦,而作者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受這樣的氛圍感染,自然是不會覺得這樣的家庭是不正常的,即便奶奶要帶她離開去念書,作者也不願意。《Educated》前面的幾個章節不知為何一直讓我聯想到《Town is by the Sea》。
然而,我卻忘了一件事,繪本的初衷,是要帶給孩子希望的
會想要寫這本繪本的讀後感,是因為前幾天我無意間讀到同樣也是繪本作家的宮越曉子及Sydney Smith的訪談。他們兩位是彼此的書迷,談論他們如何認識、為何喜歡對方的作品等等。而Sydney Smith談到他繪製的《Town is by the Sea》所傳達的訊息時,他說到了:「請讀者們了解,製作這本書時是愉悅且寧靜的。作者和我想要和你們分享我們的家鄉,也許看似與你們的家鄉與童年不太一樣,但其實我們都是相似的,就像《Town is by the Sea》裡的小男孩一樣,我們只是想做對的事情,並且保護我們所愛之人。
To those who read Town Is by the Sea. Please know that it was created with joy and sincerity. The author and I wanted to share our home with you. It may look different to yours on the surface but deep down we are all similar. Like the boy inTown Is by the Sea, we all want to do the right thing and protect the people we love. - by Sydney Smith
讀這段話時,我才恍然大悟,我將作者的原意扭曲的多誇大。也許繪本裡有些許無奈,些許憂傷,但我們的童年誰不是長大後才開始回想過去的種種並對自己發問如果如果,在還是幼童的我們,所有的期待、盼望、周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小男孩看似無法改變家族命運,卻同時也是背負著家庭使命,將鏡頭拉遠以一個大時代來看會覺得很不人道,但縮小到小男孩的家庭時,小男孩的爸爸每天冒著生命危險在海底挖礦,也是為了家庭,即便再累也不會將情緒牽扯到孩子身上,而這個看似平和寧靜的 一天,有天可能因為爸爸在礦場發生意外而大大轉變,小男孩看在眼裡,心裡也都清楚明瞭,因為他也是看著爺爺一路走過來的。而他不抵抗這個加諸於他的命運,因為這也是他選擇背負的家族使命,與和也是為了這個家庭而奮鬥地爸爸、爺爺一樣。
閱歷過無數事件的大人們讀出了無奈,我們被我們所經歷、我們所知道的歷史框住了,卻忘記童年的單純。對這個小男孩而言,這一天大海平靜,父親安全回來了,他們一家人經歷漫長的一天終於能團聚了,這一天很平凡、很幸福,就如同往常的日子,而有一天,就會輪到他,過著辛苦、卻如同他童年般平凡幸福的日子,就如同我們的生活一樣。
    黛的小情畫
    黛的小情畫
    喜愛閱讀及繪畫。 成為母親後開始愛上繪本。 在這裡,分享我書櫃上的所有書籍和我筆下的創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