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生活的寫照: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在臺灣(中)
方格精選

庶民生活的寫照: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在臺灣(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圖五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天保元年- 3年左右(1830-32),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4.6 × 36.5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圖五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天保元年- 3年左右(1830-32),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4.6 × 36.5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富嶽三十六景─望向富士山的各種角度

葛飾北齋,初師事於京都的勝川春章,學習役者繪及美人畫,爾後改師狩野派的傳人,接觸了中國水墨畫的技法,亦參考當時從歐洲傳入日本的透視法。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個人特色,多方嘗試不同的構圖和題材,突破了浮世繪既定的內容和呈現方式,其創作在《富嶽三十六景》和《百人一首》系列作品達到最高峰。

《富嶽三十六景》共有四十六張,本展覽展出十七件,是首度在臺灣展出最多件的一次,除了為大眾熟知的〈神奈川沖浪裏〉(圖五)之外,〈山下白雨〉(圖六)、〈東海道吉田〉(圖七)、〈江戶日本橋〉(圖八)、〈身延裏不二〉等等,都是值得再三品味的作品。

圖六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山下白雨〉。天保元年- 3年左右(1830-32),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5.5 × 37.7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圖六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山下白雨〉。天保元年- 3年左右(1830-32),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5.5 × 37.7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圖七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東海道吉田〉。天保元年- 3年左右(1830-32),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5.5× 38.0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圖七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東海道吉田〉。天保元年- 3年左右(1830-32),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5.5× 38.0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圖八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江戶日本橋〉。天保1年- 3年左右(1830-32),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6.0× 38.5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圖八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江戶日本橋〉。天保1年- 3年左右(1830-32),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6.0× 38.5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其中可見同是以風景為主題的〈江戶日本橋〉建築部份的構圖使用了透視法,卻又見遠方的富士山景高於水平線;〈身延裏不二〉的山、雲、樹景的筆法隱約有水墨畫的皴法。〈東海道吉田〉與〈五百羅漢榮螺堂〉則是描繪庶民們從室內及平台上遠眺富士山的景像,北齋大膽地改變觀看者慣用的視野,觀者首先見到畫中人物的背影,再跟隨他們的目光,最後看到遠方的富士山,不但加深了觀看的趣味,亦突顯作品的景深。

東海道五十三驛站─從江戶到京都路迢迢

歌川廣重原姓安藤,又稱安藤廣重,早年拜師歌川豐廣(1773-1828),多繪製美人畫及役者繪,但一直到了他開始轉向名所繪,出版《東都名所》等系列作品,其秀麗、淡雅的風格才真正被大眾熟知。到了創作《東海道五十三驛站》時,歌川廣重的創作生涯正達高潮,其創作年代稍晚於葛飾的《富嶽三十六景》,加上描繪景色及庶民生活的題材相近,至今常被藝術史家兩相比較。

「東海道」為當時從江戶到京都這段路程,共須路經五十三個驛站,廣重在跟隨諸侯隊伍完成旅程後,取了五十五景,完成《東海道五十三驛站》,將庶民/商旅沿路經過的自然及人文景色予以記錄。展覽展示了其中三十一景,從第一景〈品川 日之出〉(圖九)出發,經〈宮 熱田神事〉(圖十),至五十四景〈大津 走井茶店〉。

圖九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 品川 日出〉。天保4年- 5年(1833-34),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2.6× 34.4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圖九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 品川 日出〉。天保4年- 5年(1833-34),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2.6× 34.4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圖十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 宮 熱田神事〉。天保4年- 5年(1833-34),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2.6× 34.4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圖十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 宮 熱田神事〉。天保4年- 5年(1833-34),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2.6× 34.4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從歌川廣重的作品中,可以觀察出他對細節的重視及氛圍的營造,其中〈平塚 繩手道〉的構圖,可見其山、樹、路的描繪展現了他對水墨畫技法的熟稔,觀眾彷彿在他的作品上看見宋元文人畫的影子。而〈觀看 天龍川圖〉與〈庄野 白雨〉(圖十一)亦善用淡墨製造氤氳的山與層層的樹影,加深遠景與近景的對比。而〈龜山 雪晴〉(圖十二)更是可見廣重使用黑白為主色描繪清晨的雪景,以留白的方式呈現積雪,將冷冽之氣予以形象化,卻又不淪為浮誇。

圖十一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 庄野 白雨〉。天保4年- 5年(1833-34),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2.6× 34.4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圖十一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 庄野 白雨〉。天保4年- 5年(1833-34),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2.6× 34.4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圖十二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 龜山 雪晴〉。天保4年- 5年(1833-34),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2.6× 34.4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圖十二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 龜山 雪晴〉。天保4年- 5年(1833-34),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2.6× 34.4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原文〈庶⺠⽣活的寫照:⽇本浮世繪─東京富⼠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在臺灣〉刊載於《 ⼤觀》雜誌,第82期,2016年7⽉號,⾴88-95。) *本文圖片皆為當年國美館新聞稿資料提供*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選愛心、分享或留言互動,這都是支持我探索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展覽並持續書寫的動力。若您想免費贊助,歡迎您點擊下方拍手按讚的小圖,連按最多五次,就可輕鬆達成免費贊助創作者的鼓勵。*



avatar-img
王幸慈的沙龍
30會員
30內容數
這是關於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展覽敘事的觀察實錄,希望透過多元角度的討論,挖掘藝術史學者、策展人和藝術家如何將他們的論述與作品呈現在觀眾眼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幸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浮世繪」為日本十八、十九世紀於江戶、上方地區出現的彩色版畫,其主題包羅萬象,包含繪製當時歌舞伎的名演員、風化場所的美人肖像、江戶一帶的風景畫及風俗畫、甚至是展現繪師功力的春宮畫等等,皆與當時的庶民生活息息相關。
縱觀荷蘭境內擁有豐富中日瓷器館藏的博物館,包含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國立博物館、呂伐登的公主陶瓷博物館、臺夫特的王子博物館等等,可發現外銷瓷的種類多,在不同的時期,會因著上釉、鑲嵌金屬材質的技術演進和圖像的風格轉變,而有不同的呈現。
討論荷蘭─中國─日本三角跨國瓷器貿易的著作並不罕見,至今在中國、日本、臺灣、荷蘭、甚至東南亞國家的各大博物館亦有豐富的館藏,而本文希冀藉由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館藏為出發點,進一步將荷蘭東亞收藏的探討範圍擴張至位於荷蘭漢學重鎮萊登市的日本博物館及藍陶起源地臺夫特市的王子博物館,介紹博物館的瓷器收藏。
在我們討論公共美術館背後的政治權力之前,先試想一位對藝術感興趣的觀眾踏入美術館心路歷程: 他或她,可能來自與藝術無甚相關的背景,偶然在城市某個角落被展覽的廣告吸引後,使用搜尋引擎和臉書粉絲頁確認美術館的詳細資訊。
「浮世繪」為日本十八、十九世紀於江戶、上方地區出現的彩色版畫,其主題包羅萬象,包含繪製當時歌舞伎的名演員、風化場所的美人肖像、江戶一帶的風景畫及風俗畫、甚至是展現繪師功力的春宮畫等等,皆與當時的庶民生活息息相關。
縱觀荷蘭境內擁有豐富中日瓷器館藏的博物館,包含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國立博物館、呂伐登的公主陶瓷博物館、臺夫特的王子博物館等等,可發現外銷瓷的種類多,在不同的時期,會因著上釉、鑲嵌金屬材質的技術演進和圖像的風格轉變,而有不同的呈現。
討論荷蘭─中國─日本三角跨國瓷器貿易的著作並不罕見,至今在中國、日本、臺灣、荷蘭、甚至東南亞國家的各大博物館亦有豐富的館藏,而本文希冀藉由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館藏為出發點,進一步將荷蘭東亞收藏的探討範圍擴張至位於荷蘭漢學重鎮萊登市的日本博物館及藍陶起源地臺夫特市的王子博物館,介紹博物館的瓷器收藏。
在我們討論公共美術館背後的政治權力之前,先試想一位對藝術感興趣的觀眾踏入美術館心路歷程: 他或她,可能來自與藝術無甚相關的背景,偶然在城市某個角落被展覽的廣告吸引後,使用搜尋引擎和臉書粉絲頁確認美術館的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