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如何與疫情共存?從疫情看國際博物館的生態與發展

2023/06/02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前言
回顧2020年的歐洲,新冠肺炎的疫情大大改變了大眾的日常生活模式。長期的封城,將人們的生活圈緊縮僅限住家,偶爾一週一次的食材採買、晚上八九點後不得出門散步的宵禁、職場與學校的活動空間變成家中一隅、所有實體的社交聯繫完全轉為視訊。至2021年春天,歐洲開始策略式的逐步開放中小學、非民生必需品的商店、餐飲業,接著是博物館、電影院、球場等等娛樂場所。
在這一年之間,面對沒有觀眾、沒有門票收入、展覽檔期延宕或取消的情況,歐洲的博物館及藝文機構如何生存?而樂於參觀展覽與藝術季的藝文愛好者,甚至是從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又是在這一年裡如何調適突如其來的改變?
圖1 白南準的作品〈電視佛陀〉(1974),照片攝於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白南準:未來即現在」特展,王幸慈提供
危機之下的新發展:在家也能看展覽
那麼這一年,歐洲博物館界究竟經歷了什麼?
首先,因為疫情爆發,各國政府大約在去年三、四月立刻下令關閉博物館、劇場、電影院等藝文場所,並取消大型藝術節的活動。在去年初面臨第一波封城時,各博物館的展覽檔期呈現混沌不明的狀況,對於封城期限採樂觀的期待,認為博物館不會休館太久,故有些館舍決定延長或延後特展的展期。以荷蘭為例,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的「白南準:未來即現在」(Nam June Paik: The Future is Now)巡迴回顧展,原為2020/3/14-8/23的展期,延長至10/4結束,期盼在六月初半解封後觀眾與暑期觀光客的門票收入,可以平衡前幾個月的展覽支出。另外,2020年第11屆德國柏林雙年展「裂縫從內開始」(The Crack Begins Within)亦將三個月的展期縮短為兩個月,從原訂的春天延後至九至十一月展出。
圖2 「白南準:未來即現在」展場一景,王幸慈提供
然而疫情並未隨著暑假尾聲遠去。歐洲各國的疫情又因大量民眾跨國旅遊而攀升,在九月時迎來了第二波封城。歐洲跨國旅遊也多了重重限制,外國遊客的人潮銳減。此時,博物館與藝文機構體認封城政策充滿太多未知與不定,一味延長展覽檔期並不一定能增加門票收入,反而打亂博物館原有的當年度、甚至下一年度的展覽計畫。與其如此,不如照原訂計畫舉辦展覽,增加線上展覽與線上研討會做為輔助,讓觀眾在封城期間仍然可以參與展覽與相關活動;若是恰好時逢政府開放博物館,民眾便可進入博物館參觀實體展覽。
圖3 荷蘭雷斯威克博物館(Museum Rijswijk)「2020紙張雙年展:家」展場一景,王幸慈提供
圖4 荷蘭雷斯威克博物館(Museum Rijswijk)「2020紙張雙年展:家」展場一景。此照片於九月第二波封城前拍攝,從照片中可見當時荷蘭博物館尚未強制觀眾戴口罩,王幸慈提供
故在第二波封城前後,選擇展覽取消或延長的博物館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博物館、藝術季、國際影展、中小型藝文機構,大量透過社群媒體(以臉書活動頁和Instagram直播為大宗)宣傳線上開幕、藝術家座談、策展人線上導覽、研討會等資訊,並使用Google Meet、Cisco Webex、Zoom等視訊軟體做為線上活動的媒介。此外,經費相較充足的博物館,也在自家的官方網站新增線上展覽的選項,使用3D環景的方式,將博物館當期展覽的作品及展場線上化,讓鎮日在家的民眾,可以隨時瀏覽作品,暫時過過無法看展的乾癮。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十分講究實體活動的博物館,因疫情被迫將活動線上化,讓原本可能因為居住地不同無法到現場的觀眾,可以透過網路的方式跨國、跨時區參與,即使有些研討會和藝術家新作分享會為收費的活動,10歐上下的費用也都在一般民眾可以負擔的範圍之內,突破了原本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博物館財務與人事的兩難
在博物館對外尋覓回應觀眾需求的因應之道時,對內則是面臨了龐大的經濟重擔。歐洲博物館的營運非常仰賴觀眾的門票與展覽商品銷售,而休館將近整整一年幾無足夠的收入,更別提離重新開館的時間還遙遙無期,館內的人事費用支出便成了當務之急的難題。
這窘境迫使一些博物館做出艱難的抉擇—裁員—從外圍的博物館商店店員、展場保全人員、導覽員開始,接著是各部門內策展與行政職員。英國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Albert Museum)在2020年九月資遣了103名員工(約略一成的員工),主要為博物館商品的銷售員和負責遊客體驗的員工。其聲明稿指出,博物館在近五個月的休館期間減少了85%的參觀人數,儘管已削減展覽及計畫預算、取消員工獎金、將工作時間縮短為一週五天,並接受政府的緊急補助,可惜這些措施都無法支應館內的開銷。博物館除了裁員之外,也聲明會繼續尋找新的資助單位。
然而到了2021年三月,博物館宣布再度資遣140名員工,其中包含30位策展人員,也將原本獨立的歐洲、北美、南美三個典藏部門合併為同一部門,檔案部門與國家藝術圖書館部門與研究部門的整併等等改變,試圖以緊縮預算的方式維持博物館的運作。除了V&A博物館,英國的泰德博物館(Tate)已在2020年進行400名員工的裁員,倫敦皇家藝術學院(London Royal Academy of Arts)則是遣散了150位員工。
除了裁員,另外一個引起爭議與討論的方式,則是售出館藏以支付館舍開銷。到目前為止,面臨註銷/出售典藏品難題的博物館,大多以美國與英國的博物館為主。其引發一連串的討論:其一,館方是否有出售典藏品的必要?是否影響到博物館本身的使命?其二,售出典藏品的費用如何運用,是否符合法規和規範?其三,「誰的」作品可被售出,「誰的」作品應該永久典藏?是否牽涉種族議題?此議題方興未艾,大型博物館、區域性博物館、博物館聯盟、博物館董事會各方有不同立場與想法,故目前尚未有定論。
從疫情看博物館的發展
在我們進一步談論歐洲博物館,在疫情期間推出線上展覽及相關活動背後的成因之前,必須先對博物館的預算來源與營運方式有初步的了解,才能更加理解為何對博物館來說,這是份外艱難的一年。
歐洲的博物館與台灣的博物館最大的差別,在於博物館組織架構和營運方式的不同。簡而言之,在歐洲許多國家,其公共博物館為法人博物館,經費來源並不是只來自政府,更多是來自民間企業的贊助、學術計畫的補助、博物館商店銷售、以及觀眾的門票收入等自籌收入。博物館的最高託管單位為基金會或董事會,故博物館的研究與展覽可以保持政治中立而不受政府牽制,但相對的,博物館承擔營運盈虧的責任也更大。這樣的營運模式,在本質上與台灣的公共博物館有很大的差異,歐洲的博物館需想方設法規畫出吸睛的展覽、執行獨樹一格的行銷方式與品牌辨識,才能在眾多的博物館之中脫穎而出,吸引觀眾進館看展。故此,一旦被迫休館,對博物館來說,都是莫大的損失。
以此為前提,考量歐洲博物館過去這一年的財務狀況與觀察其線上展覽的性質,不難發現博物館推廣展覽的作法,是選擇將現有的實體展覽「線上化」,最終目標仍是吸引民眾在解封後入場看展,而非另外推出專為線上體驗量身打造的線上策展。這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線上展覽為實體展覽的替代方案,觀眾可以瀏覽高畫質的作品,但展覽的空間設計、與作品的互動、不同作品在同一空間裡營造出的沉浸感等等,在體驗上遜於實體展覽。尤其是需要特殊設備的作品或是視覺之外的體驗,實體展覽的必要性還是無法被取代。
以荷蘭海牙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在2020年推出的「稍縱即逝—色彩中的氣味」(Vervolgen - geuren in kleuren)特展為例,觀眾觀看17世紀荷蘭繪畫時,可聞到畫作中食物、花卉甚至解剖室的氣味。線上展覽的觀眾雖可向博物館購買氣味瓶,但在視覺與嗅覺的體驗,與實際參觀有所落差。此外,2021年鹿特丹國際影展雖幾乎採線上觀影的方式,但VR體驗單元因技術與設備需求,還是在遵循政府防疫規定下,開放限定名額現場體驗。
圖5 2021年鹿特丹國際影展「Art Directions」VR單元志工培訓及體驗作品過程,王幸慈提供
圖6、圖7 2021年鹿特丹國際影展「Art Directions」VR單元參展作品〈The Hangman at Home〉,為符合疫情規範,觀眾需戴口罩體驗,VR裝置在每次使用前用酒精和紫外線消毒,王幸慈提供
圖8 2021年鹿特丹國際影展「Art Directions」VR單元參展作品〈Image Technology Echoes〉,王幸慈提供
而博物館是否在疫情趨緩後,將推動線上展覽變成常態,也是需持續觀察的。目前歐洲已逐步開放博物館,民眾依照各國政府的防疫規範入館參觀,在可以親訪展覽的狀況下,線上展覽的功能是否依舊?除了線上展覽之外,博物館是否可以提供其他線上資源,提昇觀眾對線上資料的興趣?若是疫情再度惡化,博物館又必須休館,這些線上資源是否可以增添線上展覽的豐富度?
圖9、10 荷蘭國家博物館「奴隸」特展一景,王幸慈提供
2021年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Amsterdam)推出年度特展「奴隸」(Slavernij),展覽主軸為十段與奴隸相關的故事,並展示其文件與繪畫,策展人特別邀請十位與展中人物相關的後代,錄製包含敘事與歌唱的語音導覽,凸顯歷史與當代的對照。此語音導覽被視為展覽內容的一部份,上傳至博物館官網,觀眾可以搭配線上展覽使用。而這樣的展覽型態是否僅限於疫情期間?只能靜待博物館日後的發展了。
圖11、圖12 荷蘭台夫特王子紀念館遵守室內防疫規定:依展間大小限制參觀人數、指定參觀動線,觀眾不得反方向觀展,王幸慈提供
這一年歐洲博物館經歷了重重的考驗與突破,包含線上展覽的推出、即時回應政府防疫政策、還有數位化典藏的加速,開放更多免費數位資源給大眾。而今歐洲的博物館已普遍開放,迎接與疫情共存的觀展方式(實名制預約、48小時內陰性報告或完全接種疫苗之證明、人數與時段限制、保持社交距離、參觀動向控管等等)。雖然舊日隨性走進展間觀賞作品的景況已不在,但相信博物館仍會持續努力,帶給觀眾最佳的展覽體驗。
圖13 位於義大利帕多瓦斯克羅威尼禮拜堂的喬托濕壁畫,於2021年夏天開放,預約場次控制參觀人數,並參觀限時15分鐘,王幸慈提供
*原文〈博物館如何與疫情共存?從疫情看國際博物館的生態與發展〉刊載於《 桃城・晃遊》雜誌,第11期,2021年9⽉號。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選愛心、分享或留言互動,這都是支持我探索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展覽並持續書寫的動力。
30會員
29內容數
這是關於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展覽敘事的觀察實錄,希望透過多元角度的討論,挖掘藝術史學者、策展人和藝術家如何將他們的論述與作品呈現在觀眾眼前。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