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先前有篇文章
「buy and hold式微,主動交易再起」,裡面提到被動交易已經不符合Z世代的理財需求,對Z世代而言,被動交易只是讓有錢人更有錢,而非讓較貧困的Z世代「變有錢」,也因為這個世代的人其實並沒有親身經歷過真正的空頭,對於風險的概念可以說是相當微薄,加上美國FED不斷的寬鬆、交易平台越來越便利、交易成本降低及資訊的流通,Z世代對金錢的觀念變得比較隨性,在WSB上的YOLO態度就是Z世代精神經典的展現。
這些文章講的事情對我們來說其實應該相當熟悉 — 這不就是台灣的資本市場模樣嗎?
台灣果然領先世界好幾年,當美國股市還是機構投資人捉對廝殺時,買賣股票在台灣早就變成全民運動,文章裡講的事情甚至在Z世代出生前(1995年左右之前)就已經是台灣股市的常態,不管是那時候還是現在,都有在那時候相對便利的下單方式(電話下單vs手機下單)、開放的討論股票空間(號子vs網路論壇及社團)、呼風喚雨的號召者(四大天王vs投顧老師、網紅及騙子)等等,台股一直都是散戶相對熱絡,而現在美股只是剛開始走上台股的路。
美國在80年代退休金計畫出檯後,從由散戶主導慢慢轉變成由機構投資人持有大部分美國股市,直到近年,美國股市約有93%掌握在機構投資人手中,而方便開戶及交易的金融平台陸續上線,讓年輕人更容易接觸主動投資,也因此可以預見美國Z世代年輕人將遭遇台股曾經走過的路,雖然我認為這不是健康的現象,事實證明,幾十年下來,台股散戶仍然不知道自己在幹麻,絕大多數的人都還是跟著新聞、電視節目、親友推薦買進,不要說該公司的產業、財務狀況如何,可能連股票代號都記不住,每天看著股票上漲/下跌就上網問為什麼這支股票上漲/下跌,完全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幹麻的典型,不信可以去多聽長輩談論股票,看是聽到「我聽XX說OO會…」還是「我認為OO會…」開頭的句子哪個比較多。
而當買賣都是靠別人告訴你才動作的時候,就只剩價格波動可以關注,對於波動的敏感度就會放大,當敏感度放大時,可能就有兩種狀況,一、買進後碰到小跌就趕快賣掉,而後因錯過之後的漲幅捶胸頓足;二、碰到小漲後就趕快賣掉,也因為錯過之後的漲幅而後悔莫及。這就是聽明牌操作股票的盲點,投資人想自己操作自己的錢並沒有錯,只是不肯花時間跟功夫去研究跟精進操作方法,只靠著聽明牌來「操作」是很不可取的,也許報牌的人很好心也很厲害,只是一來你不知道報牌的人操作模式是如何,二來也不知道他選股的邏輯在哪裡,最後你也不知道他報你的這牌他下的比例是多少,搞不好人家只分了十分之一還分批買進,但你一口氣梭身家下去,這樣人家最後享受豐厚的報酬,而你早早被洗出場,還嫌別人報的牌很爛。
在台灣的Y世代跟Z世代年輕人,通常會聽到父母告誡不可以玩股票,股票跟賭博一樣,其實就是當年他們多少都參與過那陣瘋狂的時代,股票隨便買隨便漲,所以不管誰報哪支股票隔天都是大漲,也就養成了早期台股散戶的操作模式,只是當市場冷靜、泡沫破裂後,大家看到甚至親身經歷股市的瘋狂,也就自然而然認為股市只是賭場,並將這觀念傳到下一代去。
散戶增加對於流動性跟價格發現會有好的影響,但不要樂觀以為美國的散戶會比較厲害,散戶的特性放到哪都一樣,我們只能預期未來股市的波動性會更大,也許會有更多機會出現,不過也要能有更強的波動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