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下的教育不平等

停課不停學下的教育不平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停課不停學。#教育不平等 #弱勢與障礙兒童的權益與保護

§ 編輯部

今天宣佈全國停課延長到6/11,網路上家長一片哀鴻遍野,無法到校的孩子們都還好嗎?

一、解決數位設備落差無法弭平教育不平等

雖然疫情擴散令人怖畏,但改採遠距教學的方式,仍讓許多人憂心必然惡化的教育不平等。對於已經有非常多人注意到的個別家庭數位落差,教育部「超前佈署」的方式,是從去年起就要求學校帶領全校師生演練線上教學技術,同時採購大量筆電、平板與網卡等工具,以提供有需要的學生借用。

儘管如此,家裡是否有不受干擾的上網空間與行動載具(例如全家只有爸媽有手機並且需要工作使用、或是家裡不只一個學齡孩子)、是否有家人能及時協助讓孩子穩定上課與完成作業(尤其因老師講解與學生課堂演練的時間都壓縮),都是徒有硬體設施仍無法弭平的教育資源差距。易言之,同樣都稱為線上教學,有學生能使用同步視訊與教師即時互動,有學生只能藉由徵用頻道(如公視三台、台視綜合台)收看未必符合該校進度與版本的課程。甚至許多孩子完全缺乏在家學習的條件。無怪已有報導指出「偏鄉到課率是都會30倍」。

過去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就發現:光是學校在暑假期間停課,就會擴大不同背景孩子的學習表現差距,並且這種「學習流失」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有顯著關聯 。如果我們能夠正視教育落差不太可能光靠設施到位就能弭平,一些擔心這些問題的前線教師們提出在正規學年之外的補課呼籲(例如「延後暑假」或「提早開學」),而非直接用遠距教學取代正式課程,或許更能照顧到弱勢學生的教育權益。


二、學校功能不只提供認知教育

除此之外,學校對於學生能提供的,一直都不只是教學任務而已。OECD就指出:特別是弱勢兒童仰賴學校提供的其他基本支援 。除了台灣政府已經注意到的用餐問題,還包括:

一、 學校讓弱勢孩子更有機會持續接觸到能夠提供支持的成人。教師可以照看孩子的身心狀態(可能來自家庭暴力、經濟困難或人際交往風險),即時回應需要關切的問題。

二、 即便非社經不利的家庭,仍有些家長的職業無法在家工作(例如各種必要工作者 (essential workers))或安排好照顧服務。若學校無法如政策承諾的提供學生到校的選項,就意謂這些孩子必須在無成人監看的情況下自我照顧。

三、 身心障礙孩子的需求更難被滿足。這類孩子經常習慣並需要結構化的生活,停課會對他們造成巨大壓力和干擾,也錯失學校安排的特殊教育服務與治療計畫。尤其對更高需求的孩子來說,學校與照顧服務的中斷,可能會讓整個家庭陷入高度不穩定的危機。這一點特別在目前台灣關於停課不停學的討論中缺席。

準此,學校除了為無法請防疫假或居家上班的家庭提供托育服務,以及確保弱勢孩子遠距上課的軟硬體支援之外,OECD建議學校教師能夠給予特殊兒少定期的身心關照,同時讓學習成效不佳的孩子得到實體補課機會。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的投書,則是呼籲兒少權益需要更多系統的投入與協力,顯示出疫情下除了如何增進遠距授課成效的討論之外,仍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思考的議題。




avatar-img
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的沙龍
49會員
4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5月19日,衛福部同意緊急授權被視為抗疫中藥的「清冠一號」(NRICM 101)製造核可。這個去年由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和臨床中醫師共同研發的中藥複方,原本是以膳食補充品的形式外銷,近來轉向以藥品內銷。一個處方中藥的核可,在中醫界卻引起不少爭議。
#去污名有助防疫。#萬華  #八大行業。#道德化的防疫障礙 萬華茶室足跡引發台灣西部多個縣市接連爆發疫情,並成為近日全台最熱的政策話題。報載前副總統陳建仁接受BBC受訪時,提到台灣未借鏡日本風俗業群聚感染教訓,導致破口。 不管是日本的自肅與或是台灣的強制歇業,都需要了解這些色情行業聚集地的運作實況,
#台灣防疫漏洞  #檢測 #普篩的幽靈  #彰化血清抗體調查  #疾病監測  #疫情治理 五月份台灣爆發社區感染之後,對於防疫究竟出了甚麼問題出現了反省和檢討。其中一些問題需要等日後的研究與調查才能釐清,然而,從相關討論也可看出一些重要的思考方向。其中,冠狀病毒研究專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在蘋果日
#科技防疫。#台灣社交距離app #數位接觸者追蹤應用程式 從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到現在,不少國家開始採用數位接觸者追蹤工具(digital contact tracing app, DCT app),也積極討論如何使其成為有效且透明的防疫工具。昨天「整合筆記」提到謹慎使用數位科技的原則,才有機會使其
#科技防疫  #隱私保護 #個人資料保護 數據技術與巨量資料之應用在此波COVID-19疫情,被許多國家廣泛用來作為防疫之重要工具,但卻也同時引起是否侵害或限制隱私權與個人資料保護之重要爭議;尤其技術發展往往相對單純,而各國所面臨之真正挑戰往往是在調和技術與權力之衝突。以英國接觸者追蹤程式之發展為例
疫情急轉直下,很多人說「想不到啊」,各界反應錯愕。只是,從學理上來看,在缺乏疫苗、拒打疫苗的情況下,疫情終將來臨並非令人意外的發展。真正該意外的是:從政府到民眾都覺得意外,甚至沒有為這個「意外」做好前瞻性的準備,尤其是醫療與公衛策略調整的準備。
5月19日,衛福部同意緊急授權被視為抗疫中藥的「清冠一號」(NRICM 101)製造核可。這個去年由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和臨床中醫師共同研發的中藥複方,原本是以膳食補充品的形式外銷,近來轉向以藥品內銷。一個處方中藥的核可,在中醫界卻引起不少爭議。
#去污名有助防疫。#萬華  #八大行業。#道德化的防疫障礙 萬華茶室足跡引發台灣西部多個縣市接連爆發疫情,並成為近日全台最熱的政策話題。報載前副總統陳建仁接受BBC受訪時,提到台灣未借鏡日本風俗業群聚感染教訓,導致破口。 不管是日本的自肅與或是台灣的強制歇業,都需要了解這些色情行業聚集地的運作實況,
#台灣防疫漏洞  #檢測 #普篩的幽靈  #彰化血清抗體調查  #疾病監測  #疫情治理 五月份台灣爆發社區感染之後,對於防疫究竟出了甚麼問題出現了反省和檢討。其中一些問題需要等日後的研究與調查才能釐清,然而,從相關討論也可看出一些重要的思考方向。其中,冠狀病毒研究專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在蘋果日
#科技防疫。#台灣社交距離app #數位接觸者追蹤應用程式 從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到現在,不少國家開始採用數位接觸者追蹤工具(digital contact tracing app, DCT app),也積極討論如何使其成為有效且透明的防疫工具。昨天「整合筆記」提到謹慎使用數位科技的原則,才有機會使其
#科技防疫  #隱私保護 #個人資料保護 數據技術與巨量資料之應用在此波COVID-19疫情,被許多國家廣泛用來作為防疫之重要工具,但卻也同時引起是否侵害或限制隱私權與個人資料保護之重要爭議;尤其技術發展往往相對單純,而各國所面臨之真正挑戰往往是在調和技術與權力之衝突。以英國接觸者追蹤程式之發展為例
疫情急轉直下,很多人說「想不到啊」,各界反應錯愕。只是,從學理上來看,在缺乏疫苗、拒打疫苗的情況下,疫情終將來臨並非令人意外的發展。真正該意外的是:從政府到民眾都覺得意外,甚至沒有為這個「意外」做好前瞻性的準備,尤其是醫療與公衛策略調整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