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古智慧—「24節氣」

2021/06/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廿四節氣只是一個再也沒有用的老東西嗎?
您可以選擇閱讀文字,或是聽聽我的Podcast🎧
《線上Podcast收聽🎧》
《自選Podcast平台收聽🎧》
【24節氣的由來】
我猜想也許多數人對於24節氣的真正由來,還有它相關的科學道理,都存在一個似懂非懂的狀態,多數時候記得知道的,都是因為節氣而演變出來的風俗習慣,像是冬至的時候,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這些,所以,這個已經流傳了幾千年的古計算曆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二十四節氣是古時候訂立下來,一種用於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主要是經過長年觀察太陽的週年運動,然後總結出一年之中的「時令」、「氣候」、「物候」的規律變化,所以這是太陽曆法。以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天文科學,太陽和地球是不停的在進行著公轉和自轉的,通常在天文上,把地球繞著太陽的軌道,叫做是「黃道」,24節氣就是按照太陽在黃道的位置上,每前進15度就劃分一個節氣,當太陽垂直照射赤道的時候,這個時間和位置古人把它設定為「黃經0度」運行一週再回到原點,是360度,以每15度一個劃分,就是24個節氣。
同時,地球繞太陽一週是一年,大約是365天,12個月,由於太陽光照地球的位置不同,產生冷、熱不同的氣溫,所以一年區分了春夏秋冬四季,而古人在長期農作中對大自然變化的細心觀察,從中又總結出一套自然運轉的規律法則,原來一個季節還可以細分6個節氣,所以4個季節,也正好是24節氣。
在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制訂《太初歷》,正式的把24節氣定為歷法,也明確24節氣的天文位置。古書《淮南子·天文訓》有很完整的紀錄,24節氣的名稱是什麼、節氣時的天氣情況與物候的對應又是什麼。
【古人的氣象學】
不過,大家不要誤會節氣只是一個日子,它其實是指一個區段時間。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斜角度,因此夏季正午的時後,太陽仰角高度比較高,冬季時比較低,就是這樣的日照角度,影響了一年四季的氣溫。氣候的變化對於農作物的耕種,是非常關鍵重要的影響, 24節氣是我們的先祖古人,歷經千百年的時間,從生活觀察、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知識和智慧,它反映了天氣氣候和物候的變化,讓農民可以掌握農事季節來耕種,所以這其實是一個應用科學,是一個很實用的生活工具寶典。
而且在春秋戰國時代,古人們就已經開始能利用土圭,就是在地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通過影子長短再加上長時間的觀察紀錄,確認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就有對節氣的記載,然後之後的人又不斷地改良、改進,到了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而且各地通行了。不過,因為24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所以地處在亞熱帶的台灣,有些節氣的確是沒有什麼氣候上的差異感受。
24節氣如果以季節的寒暑變化來看的話,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這幾個節氣是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捩點。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各是一年四季的開始。
如果以氣候溫度的變化來看的話,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從下雨降水量的情況來分的話,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因為中國是大陸型氣候,所以各地方的天氣變化差異都非常大,像是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看字面上的意思,是在說水氣凝結的現象,但是實際上,也告訴大家這個時候的氣溫,是在逐漸下降的,而且這中間還有漸進的過程以及程度。
我們常聽到的驚蟄、清明這2個節氣,則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所謂的「物候現象」,是指生物的周期性現象,像是植物發芽、開花、結果啦~候鳥遷徙、動物的冬眠這些,都是與季節氣候有關係。像是節氣裡的驚蟄,就是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告春天的來到。以物候現象來看節氣的話,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
24節氣真的是古人的超級氣象預報啊!而且還是獨創的,直到今天都還是很有參考價值!2016年的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中國以「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的申報,正式將24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4節氣」雖然是個古人的老東西,今日的時空背景也不似以往農耕時代,但是在自然裡生存、生活,一定是要去改變大自然的運作來符合人類嗎?還是我們找到彼此調適的生存方式呢?
是命理還是歪理,讓我們來好好梳理!塔羅占卜X希臘神話生命數字X DISC識人溝通。外加艋舺龍山寺觀世音靈籤的籤詩故事分享。生命歷程有很多未知和探索,占卜預測是降低風險,提供抉擇是的參考,不是預判自己的人生結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