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守住「全國最安全、零事件、零事故村鎮」的榮耀,每一位村民都謹言慎行。
然而,就在好不容易要創下全國最長時間零犯罪村紀錄的關鍵時刻,一具屍體頓時使小村陷入危機。
為了有利於群體生存,人類將對群體有害的行為定義為犯罪,並將相反的行為視為美德、予以嘉獎,但諷刺的是這些利益與名聲,卻反倒會讓後者逐漸背離原本的初心。以韓國從1978年開始的「零犯罪村運動」為背景,《我殺死的男人回來了》描述了一個連續15年未出現犯罪的小村落,卻在即將創下全國紀錄前夕,發生了離奇的案件。藉由小說的發展,讀者將了解原本應該引以為傲的「美德」,如何成為引人犯罪的枷鎖,而「零犯罪村運動」又為何註定失敗。
小說的開展,從聲名狼籍的刑警崔順石,與地方記者趙恩妃,一同被困在無犯罪村「中村里」開始。因為一場火災,兩個本來就有嫌隙的人,意外兜在一起,而村民們不尋常的反應,更讓他們發現看似平凡的火災,卻有著許多疑點。結合刑警的專業,與記者追求事實的責任感,兩個冤家開始攜手合作,進而一步步戳破村民的謊言,拼出事實的全貌。
以精彩度而言,《我殺死的男人回來了》的故事發展,或許可以用「開低走高」來形容。因為一開始的進度緩慢,加上情節敘述、人物的刻畫都有些鬆散破碎,會讓人感覺稍嫌枯燥。但隨著劇情發展,錯綜複雜複雜的內情加快了整體的節奏,而出乎意料的結局,最終也會讓讀者深刻地理解「我殺死的男人回來了」這個書名,是如此貼切。
然而,雖然本書不論是在描述韓國IMF危機時的社會狀態,或是「零犯罪村運動」下,人心與道德的衝突,都算是可圈可點;但除了書中某些具有刻板印象的描述,作為中文版的讀者,或許也會因為翻譯無法準確傳達文意(如韓文中的半語)的落差,加上有些不符合一般中文文字使用習慣的描述,讓閱讀的過程產生一些異物感。
「零犯罪村運動」起源於1978年,並在1981年推展到韓國全境實施,直到2009年還有199個村落受到表揚,並且獲得1500~5000萬韓幣的獎勵。不過由於無法反映實際當地的犯罪情形(本地人到外地工作並犯罪),加上會造成鄰里間的不安感,以及法令的時效性(原本是作為全斗煥第五共和時期的戰時行政措施),最後在2010年廢止。
如同白色恐怖時期「匪諜就在你身邊」的口號,「零犯罪村運動」最後也形同一種鄰里間的壓力,而其連坐式的獎勵方式,也終將讓人偏離道德、鑄下大錯。雖然是虛構事件,但《我殺死的男人回來了》明確地表現了這種矛盾的狀態,其背後甚至蘊含了對於法律、教育的反思。最後,也感謝高寶書版提供試閱,讓台灣讀者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國內外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