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當美德與利益牽扯 就是變質的開始-《我殺死的男人回來了》

【職場讀書人選書】當美德與利益牽扯 就是變質的開始-《我殺死的男人回來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了守住「全國最安全、零事件、零事故村鎮」的榮耀,每一位村民都謹言慎行。
然而,就在好不容易要創下全國最長時間零犯罪村紀錄的關鍵時刻,一具屍體頓時使小村陷入危機。


raw-image

為了有利於群體生存,人類將對群體有害的行為定義為犯罪,並將相反的行為視為美德、予以嘉獎,但諷刺的是這些利益與名聲,卻反倒會讓後者逐漸背離原本的初心。以韓國從1978年開始的「零犯罪村運動」為背景,《我殺死的男人回來了》描述了一個連續15年未出現犯罪的小村落,卻在即將創下全國紀錄前夕,發生了離奇的案件。藉由小說的發展,讀者將了解原本應該引以為傲的「美德」,如何成為引人犯罪的枷鎖,而「零犯罪村運動」又為何註定失敗。


小說的開展,從聲名狼籍的刑警崔順石,與地方記者趙恩妃,一同被困在無犯罪村「中村里」開始。因為一場火災,兩個本來就有嫌隙的人,意外兜在一起,而村民們不尋常的反應,更讓他們發現看似平凡的火災,卻有著許多疑點。結合刑警的專業,與記者追求事實的責任感,兩個冤家開始攜手合作,進而一步步戳破村民的謊言,拼出事實的全貌。


以精彩度而言,《我殺死的男人回來了》的故事發展,或許可以用「開低走高」來形容。因為一開始的進度緩慢,加上情節敘述、人物的刻畫都有些鬆散破碎,會讓人感覺稍嫌枯燥。但隨著劇情發展,錯綜複雜複雜的內情加快了整體的節奏,而出乎意料的結局,最終也會讓讀者深刻地理解「我殺死的男人回來了」這個書名,是如此貼切。


然而,雖然本書不論是在描述韓國IMF危機時的社會狀態,或是「零犯罪村運動」下,人心與道德的衝突,都算是可圈可點;但除了書中某些具有刻板印象的描述,作為中文版的讀者,或許也會因為翻譯無法準確傳達文意(如韓文中的半語)的落差,加上有些不符合一般中文文字使用習慣的描述,讓閱讀的過程產生一些異物感。


「零犯罪村運動」起源於1978年,並在1981年推展到韓國全境實施,直到2009年還有199個村落受到表揚,並且獲得1500~5000萬韓幣的獎勵。不過由於無法反映實際當地的犯罪情形(本地人到外地工作並犯罪),加上會造成鄰里間的不安感,以及法令的時效性(原本是作為全斗煥第五共和時期的戰時行政措施),最後在2010年廢止。


如同白色恐怖時期「匪諜就在你身邊」的口號,「零犯罪村運動」最後也形同一種鄰里間的壓力,而其連坐式的獎勵方式,也終將讓人偏離道德、鑄下大錯。雖然是虛構事件,但《我殺死的男人回來了》明確地表現了這種矛盾的狀態,其背後甚至蘊含了對於法律、教育的反思。最後,也感謝高寶書版提供試閱,讓台灣讀者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國內外的文學作品。


讀冊購買

avatar-img
職場讀書人|選書📖 / 追劇📺 / 聽歌🎧
47會員
403內容數
喜歡看書、追劇、看電影跟聽音樂的社畜,感覺把那些作品記錄下來好像比較不浪費已經花費的時間,也希望能夠幫助讓好作品接觸到更多適合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隨著時代進展,每個城市鄉鎮都在急速變遷,這樣的感覺或許對於異鄉的遊子更加深刻。當新的進步來臨,有的舊事物也將永遠消失,也正是這樣的感觸,讓原名張彥之的西西,決定寫下長篇小說《我城》,將眼前處於1970年代劇烈變遷的香港,以文字記錄下來。
陳澄波——死於美術節的藝術家,曾寫下台灣人首次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的紀錄,卻因為二二八事件死於國民黨之手,甚至成為威權政治下的禁忌,一度被除名於正統教育之外。縱使如今距解嚴已久,長期的噤聲卻已經讓他的故事只剩下「帝展」與「二二八受難者」兩個名詞,但不論是輝煌的成就,或是諷刺的結局,都不足以代表陳
現今北農總經理是誰?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回答得出來,但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前後,大概沒有人不都知道北農總經理是吳音寧!雖然北農對於全台蔬果銷售是重要指標,但農民在中華民國政治史上始終是弱勢,區區一位產銷公司的總經理,如何能夠在短時間成為媒體關注焦點,不管在當時、現今或未來,整個過程都值得仔細研究。
《莫斯科紳士》以貴族亞歷山大・羅斯托夫伯爵為主角,雖然因為一首同情革命的詩逃過死刑,但同時被限制只能在首都莫斯科的一家豪華飯店中度過餘生。在這裡,他失去了自由,卻也認識了許多好友,彷彿停滯的時空,甚至讓他得以用近乎旁觀的角度,見證了蘇聯數十年來的轉變。
每年到了母親節,各種感謝、讚賞母親的文案就會紛紛湧現,同時各種社群軟體上,也會出現各種與母親曬恩愛的照片,彷彿全世界的母親都是完美無瑕,並在在強化「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傳統思維。然而,事實上沒有任何家長是完美的,反而是許多子女會在生長的過程中,為了達到父母期盼中的「完美」,用盡全力卻換來遍體鱗傷與
談論單身女性在經歷產業轉變後,離開居住的小鎮,並開著房車在美國中西部「遊牧」的電影《遊牧人生》,不只贏得2020金獅獎,更在今年奧斯卡獲得最佳影片等大獎。其中除了談論經濟衰退,造成的「下流老人」現象外,持續高漲的居住成本,更引發不少討論。然而,比起點影中的敘述,美國的居住正義議題其實更加複雜。
隨著時代進展,每個城市鄉鎮都在急速變遷,這樣的感覺或許對於異鄉的遊子更加深刻。當新的進步來臨,有的舊事物也將永遠消失,也正是這樣的感觸,讓原名張彥之的西西,決定寫下長篇小說《我城》,將眼前處於1970年代劇烈變遷的香港,以文字記錄下來。
陳澄波——死於美術節的藝術家,曾寫下台灣人首次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的紀錄,卻因為二二八事件死於國民黨之手,甚至成為威權政治下的禁忌,一度被除名於正統教育之外。縱使如今距解嚴已久,長期的噤聲卻已經讓他的故事只剩下「帝展」與「二二八受難者」兩個名詞,但不論是輝煌的成就,或是諷刺的結局,都不足以代表陳
現今北農總經理是誰?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回答得出來,但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前後,大概沒有人不都知道北農總經理是吳音寧!雖然北農對於全台蔬果銷售是重要指標,但農民在中華民國政治史上始終是弱勢,區區一位產銷公司的總經理,如何能夠在短時間成為媒體關注焦點,不管在當時、現今或未來,整個過程都值得仔細研究。
《莫斯科紳士》以貴族亞歷山大・羅斯托夫伯爵為主角,雖然因為一首同情革命的詩逃過死刑,但同時被限制只能在首都莫斯科的一家豪華飯店中度過餘生。在這裡,他失去了自由,卻也認識了許多好友,彷彿停滯的時空,甚至讓他得以用近乎旁觀的角度,見證了蘇聯數十年來的轉變。
每年到了母親節,各種感謝、讚賞母親的文案就會紛紛湧現,同時各種社群軟體上,也會出現各種與母親曬恩愛的照片,彷彿全世界的母親都是完美無瑕,並在在強化「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傳統思維。然而,事實上沒有任何家長是完美的,反而是許多子女會在生長的過程中,為了達到父母期盼中的「完美」,用盡全力卻換來遍體鱗傷與
談論單身女性在經歷產業轉變後,離開居住的小鎮,並開著房車在美國中西部「遊牧」的電影《遊牧人生》,不只贏得2020金獅獎,更在今年奧斯卡獲得最佳影片等大獎。其中除了談論經濟衰退,造成的「下流老人」現象外,持續高漲的居住成本,更引發不少討論。然而,比起點影中的敘述,美國的居住正義議題其實更加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