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職場讀書人選書】無法實現的居住正義 終將使貧窮成為世襲-《下一個家在何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想要寫一本書談貧窮,但我不想把重點只集中在「窮人」與「窮地」之上。我想貧窮是一種關係,而這關係裡既有窮人,也有富人。對我來說,想了解貧窮,就不能不了解這段關係。這樣的想法讓我出發,踏上了探尋之旅。我開始思考有沒有一種過程將窮人跟富人連繫一起,有沒有一種過程裡可以觀察到窮人與富人的相互依賴與掙扎。驅離,就是這樣的一種過程。
談論單身女性在經歷產業轉變後,離開居住的小鎮,並開著房車在美國中西部「遊牧」的電影《遊牧人生》,不只贏得2020金獅獎,更在今年奧斯卡獲得最佳影片等大獎。其中除了談論經濟衰退,造成的「下流老人」現象外,持續高漲的居住成本,更引發不少討論。然而,比起點影中的敘述,美國的居住正義議題其實更加複雜,其中更牽涉龐大的利益與種族問題。
擁有合理的居住環境,或許是大部分人認為的基本人權,不過在資本主義的操作下,租屋成為商品與市場,這樣的基本人權也成為剝削社會底層的最佳工具。實際進入底層租屋社會,深入房東、房客的日常,社會學者馬修・戴斯蒙(Mathew Desmond)以第一手的觀察,完成了作品《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佐以各種資料與分析,他將帶領讀者看清失衡的租屋市場,如何成為壓垮窮人的最後一根稻草,不只一次次強化社會階級,更讓貧窮將人推向犯罪的懷抱。
「家」代表的不只是實體的空間,同時也是虛擬的心靈寄託,當實體的家無法穩固,帶來的不只是動盪的生活,自信心也會跟著受到打擊。隨著美國大城市的公共住宅政策失敗,租屋市場成為一門生意,不只出現大量的書籍,房東們也樂於參加各種講座,精進自己的致富之道,其中許多人,更是靠著轉化窮人的困境為商機,藉由吸乾他們微薄的收入,成就巨大的財富。
在這個龐大利益結構中,理應追求公平正義的政府與法律,也成為房東的最佳助手,其中「驅離」,更是他們能夠靈活運用的最佳談判籌碼。
付不出錢就睡馬路!不只對於帶著小孩的單親媽媽而言,彷彿致人於死的魔咒,其中黑人女性更是最大的受害者。但就算是能夠以勞力換取房租減免的男性(大部分是),其勞務報酬與付出的心力,也是遠遠不平等。然而,當他們擠出可能超過九成的收入,換來的卻是惡劣的居住環境,有時甚至還必須賠上孩子的健康與自己的尊嚴。尤有甚者,就算付出房租,還是可能因為各種原因遭受驅離。
藉由作者親歷現場,《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呈現的不只有冷冰冰的數據,而是八個弱勢家庭如何重複經歷驅離的過程,雖然故事不盡相同,但同樣的結局都是貧窮不斷世襲。此外,藉由這些家庭尋求社福協助卻屢屢碰壁的過程,作者也呈現出理應幫助窮人的福利法規,如何成為高攀不起的施捨,一步步將他們推入更深層的漩渦。
無論這團亂局的出口在那裡,有一件事我們可以確定:美國的現狀是一種極度不平等、是不給人機會翻身、是對人類基本需求的否定與無動於中、是在看著人無端受苦還去當幫兇——這種現狀對比美國高舉的任何一項價值,都是莫大的諷刺。任誰都不可能找到一派道德、一款倫理、一部宗教經典,或任何一篇聖者的教誨,可以搬到美國現狀的面前,然後告訴我們這樣沒有什麼不對。
不只美國,居住正義近年來也成為台灣的重要議題,尤其是4月底全球出生率調查出爐、台灣墊底後,高房價也再度成為討論重點之一。然而,隨著疫情持續延燒,影響資本分佈結構,各國的中產階級勢必將減少,貧富差異擴大已是進行式。《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作為2017年榮獲普立茲獎作品,除了點出問題,作者也在書中提出了解方。雖然書中的內容主要是美國的過去與現在式,但我們依舊有機會,讓同樣的情景能夠不會成為台灣的未來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每週介紹一本書 (國定假日不定期加碼) 主成分:臺灣文化、社會科學、歷史、文學 ⚠️不含投資、雞湯書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沒人看得到計程車司機,就像透明人,只看到後腦勺。」影集《新世紀福爾摩斯》中短短一句台詞,卻道盡計程車司機在現代社會中,被「工具化」的悲哀。隨著台灣經濟發展,作為重要交通元素的計程車業也在1980年代開始萌芽,因為只要會開車就能快速上手,計程車也成為許多男性遭遇困境後,得以支撐生計的救命索。
2021年3月,當中國惡意暫停進口台灣鳳梨,中國國民黨不只高聲量批評民進黨政府,也大肆宣傳自己如何幫助農民度過危機。然而,這樣的行徑,看在過去曾經歷過「香蕉盛世」的農民而言,或許是最大的諷刺。
1998年出生的劉宸君,與旅伴在2017年前往尼泊爾進行山區健行,卻遇上罕見的三月大雪,最後不幸喪生。《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正是作者的友人協助蒐集、整理她生前所著的遊記、詩、書信與雜文後出版的作品。透過這些文字,她不再是新聞事件中刻畫單薄的受難者,而是熱愛人生、具有豐富情感與生命厚度的作家。
《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是作家廖梅璇的散文集,收錄了她從2005年到2017年的作品,其中也包含不少得獎之作。透過這些生活紀錄,作者不斷頗析自我,並將其攤在陽光下,也因為這樣的「誠實」,讓每個文字都顯得更加動人且灼人。
由插畫家阿尼默繪圖、搭配詩句,這本作品透過文字與圖像,分別描述了告白的勇氣,與樹木被製成一本書的過程。不過最後讀者也會意外發現兩者終將匯流,原來所謂「情批」,就是樹木對於讀者的告白信。
「我不是機器人」,當遇到這個驗證機制時,我們往往不假思索點下,然而受到各種社會制度、規章,甚至是價值觀念約束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定義的機器?比起二元分法,作者林新惠認為「機器」與「人」更像是光譜的兩端,而她的作品《瑕疵人型》中,說的正是成為「人型」的主角,如同機器般產生glitch。
「沒人看得到計程車司機,就像透明人,只看到後腦勺。」影集《新世紀福爾摩斯》中短短一句台詞,卻道盡計程車司機在現代社會中,被「工具化」的悲哀。隨著台灣經濟發展,作為重要交通元素的計程車業也在1980年代開始萌芽,因為只要會開車就能快速上手,計程車也成為許多男性遭遇困境後,得以支撐生計的救命索。
2021年3月,當中國惡意暫停進口台灣鳳梨,中國國民黨不只高聲量批評民進黨政府,也大肆宣傳自己如何幫助農民度過危機。然而,這樣的行徑,看在過去曾經歷過「香蕉盛世」的農民而言,或許是最大的諷刺。
1998年出生的劉宸君,與旅伴在2017年前往尼泊爾進行山區健行,卻遇上罕見的三月大雪,最後不幸喪生。《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正是作者的友人協助蒐集、整理她生前所著的遊記、詩、書信與雜文後出版的作品。透過這些文字,她不再是新聞事件中刻畫單薄的受難者,而是熱愛人生、具有豐富情感與生命厚度的作家。
《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是作家廖梅璇的散文集,收錄了她從2005年到2017年的作品,其中也包含不少得獎之作。透過這些生活紀錄,作者不斷頗析自我,並將其攤在陽光下,也因為這樣的「誠實」,讓每個文字都顯得更加動人且灼人。
由插畫家阿尼默繪圖、搭配詩句,這本作品透過文字與圖像,分別描述了告白的勇氣,與樹木被製成一本書的過程。不過最後讀者也會意外發現兩者終將匯流,原來所謂「情批」,就是樹木對於讀者的告白信。
「我不是機器人」,當遇到這個驗證機制時,我們往往不假思索點下,然而受到各種社會制度、規章,甚至是價值觀念約束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定義的機器?比起二元分法,作者林新惠認為「機器」與「人」更像是光譜的兩端,而她的作品《瑕疵人型》中,說的正是成為「人型」的主角,如同機器般產生glitch。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房子不該只是資本的遊戲,它應該是每個家庭安身立命的基礎與希望的所在。」
模式一旦形成,人其實無能為力 種族隔離的原因 「族群隔離」,有時是政策造成的,但有沒有可能是在某種心態下自然形成的呢?1970年代,在美國,許多大城市的居住狀況是黑人住在市中心,過著貧窮生活;白人則住在較富裕的郊區。這種狀況是如何形成的呢?馬里蘭大學的經濟學者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
Thumbnail
## 窮人與富人之間的不同 ### 第一部份:出身環境 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異,首先體現在他們的出身環境。窮人通常出生在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這些家庭可能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教育資源有限,生活環境惡劣。這些因素使得窮人從小便面臨各種挑戰,例如營養不良、健康問題,以及缺乏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機
房地產是讓貧富懸殊的重要推手,這句話應該大家不會否認。所以,要解決貧富懸殊,我想勢必要從打房,與讓貧戶也有能力可炒房做起。 這個怎麼說呢?以下是我異想天開的可行方式,或許留有設想不周到,值得批評之處,但我覺得方向是可行的。
Thumbnail
臺灣住宅市場的「地區分化」與「貧富差異」對「空屋」問題造成影響。此現象反映了城鄉間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且貧富差距逐漸凸顯。文章分析了高空屋率可能的原因:為下一代囤房、低租金報酬率、房屋出租麻煩、等待更好的出售時機、為了規避稅賦、高老舊住宅比例等。高空屋率對社會帶來多方面負面影響,需要多方面改善。
Thumbnail
貧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個人或是家庭的選擇導致,沒房子沒土地,即便非常地努力工作存錢,資產的增幅也永遠比不上手中有房有地的人。 職涯選擇也是一樣,選擇大於努力。 但是也別忘了,要有足夠高的眼界,才會看到足夠多的選項。要有持續學習、長期實作、隨時修正的動力,才能在選擇的道路上,踏實追求夢想。
Thumbnail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系教授馬修·德斯蒙德,所寫的普立茲獎得獎作品《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記錄8個家庭在租房苦海中的掙扎。必須說的是,這本作者博士論文發展而成的書,要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的理論,有。要可讀性,有。要讓人反思,有。
Thumbnail
出生在台灣的貧苦家庭,只要不怕吃苦,翻身的機會很大,甚至可以一百八十度大翻轉,從貧轉富。若是出生在印度種姓制度下的賤民家庭,那就是世襲的賤民,一生都脫離不了遭人輕賤的命運。一樣是人,有些人窮得有希望,有些人窮得半點盼頭都沒有,那就是依報的不同,縱然都有幸「得人身」,卻也必須由我們前生造的好壞來受報,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房子不該只是資本的遊戲,它應該是每個家庭安身立命的基礎與希望的所在。」
模式一旦形成,人其實無能為力 種族隔離的原因 「族群隔離」,有時是政策造成的,但有沒有可能是在某種心態下自然形成的呢?1970年代,在美國,許多大城市的居住狀況是黑人住在市中心,過著貧窮生活;白人則住在較富裕的郊區。這種狀況是如何形成的呢?馬里蘭大學的經濟學者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
Thumbnail
## 窮人與富人之間的不同 ### 第一部份:出身環境 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異,首先體現在他們的出身環境。窮人通常出生在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這些家庭可能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教育資源有限,生活環境惡劣。這些因素使得窮人從小便面臨各種挑戰,例如營養不良、健康問題,以及缺乏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機
房地產是讓貧富懸殊的重要推手,這句話應該大家不會否認。所以,要解決貧富懸殊,我想勢必要從打房,與讓貧戶也有能力可炒房做起。 這個怎麼說呢?以下是我異想天開的可行方式,或許留有設想不周到,值得批評之處,但我覺得方向是可行的。
Thumbnail
臺灣住宅市場的「地區分化」與「貧富差異」對「空屋」問題造成影響。此現象反映了城鄉間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且貧富差距逐漸凸顯。文章分析了高空屋率可能的原因:為下一代囤房、低租金報酬率、房屋出租麻煩、等待更好的出售時機、為了規避稅賦、高老舊住宅比例等。高空屋率對社會帶來多方面負面影響,需要多方面改善。
Thumbnail
貧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個人或是家庭的選擇導致,沒房子沒土地,即便非常地努力工作存錢,資產的增幅也永遠比不上手中有房有地的人。 職涯選擇也是一樣,選擇大於努力。 但是也別忘了,要有足夠高的眼界,才會看到足夠多的選項。要有持續學習、長期實作、隨時修正的動力,才能在選擇的道路上,踏實追求夢想。
Thumbnail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系教授馬修·德斯蒙德,所寫的普立茲獎得獎作品《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記錄8個家庭在租房苦海中的掙扎。必須說的是,這本作者博士論文發展而成的書,要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的理論,有。要可讀性,有。要讓人反思,有。
Thumbnail
出生在台灣的貧苦家庭,只要不怕吃苦,翻身的機會很大,甚至可以一百八十度大翻轉,從貧轉富。若是出生在印度種姓制度下的賤民家庭,那就是世襲的賤民,一生都脫離不了遭人輕賤的命運。一樣是人,有些人窮得有希望,有些人窮得半點盼頭都沒有,那就是依報的不同,縱然都有幸「得人身」,卻也必須由我們前生造的好壞來受報,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