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karu鐵道篇-菁桐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菁桐車站

菁桐車站


建於西元1931年的菁桐車站,是一座完全的日本木構建築,月台面對台灣最長的降煤櫃,曾是運煤量最多的火車站。礦業沒落後,石底大斜坑及菁桐煤礦便於西元1987年分別收坑停採。許多的採礦建築因而人去樓空,山坡上更留有許多日據時代棄置的煤礦廢土棄土區。

這片因煤礦而興的土地上,曾有數條運煤專用的台車道輻輖於菁桐車站,鐵道終點北側的大片土地,原為石底大斜坑洗煤及卸煤裝車之處。

木造的菁桐車站建築外觀接近日式住宅,主要室內空間為站務、售票與等候空閒。右側較低的屋頂延伸到正面,形成其入口薝廊,成為其特色。


菁桐故事館鐵道

菁桐故事館鐵道

菁桐鐵道文物館

菁桐鐵道文物館

車站所在的菁桐村是平溪鄉最典型的礦業聚落,在日治時期因臺陽礦業公司所屬的石底煤礦與菁桐煤礦陸續開發,以及平溪線完成,使這山間聚落脫離農業型態轉型成礦業聚落, 菁桐又是其中最大的礦場,惟隨於 1987 年停止採礦後已趨沒落,沿線站場因礦業產業沒落不再開發,因留下需多當年的舊貌。


菁桐站總是能吸引遊客前來探索採礦的奧秘

菁桐站總是能吸引遊客前來探索採礦的奧秘

當年因煤業的興盛而帶來人潮與聚落開發,煤礦沒落至今留下非常可觀的採礦遺跡。後來透過政府一鄉一特色、社區總體營造及老街改造等政策推動,使聚落從礦業轉為文化觀光地區,菁桐也再次有了生機。挨著鐵道而行,短短的老街有著車站的鐵道文物、菁桐礦業生活館、石底煤礦遺址、卸煤櫃、日式宿舍建築群、中埔鐵橋及臺陽鑛業公司平溪招待所等知名的遊覽景點,不難想象當年煤業興盛帶來的人潮及繁榮的景。

菁桐礦業生活館

菁桐礦業生活館

菁桐採礦的歷史與故事

菁桐採礦的歷史與故事


菁桐坑

菁桐坑一般泛指薯榔、菁桐及白石三里。菁桐里舊稱“菁桐坑庒”,為清乾隆年間泉州人李大青所闢,多為野生菁桐樹而得名。白石里舊稱“白石腳庒”,為清乾隆年間由泉州人林姓所闢,因當地山頭的石壁為白色砂岩,並位於山下而得名。薯榔里舊稱“薯榔寮”,為清嘉慶、道光年間由泉州人黃文富所闢;薯榔塊莖可作為咖啡色染料,乃往昔採植薯榔的人搭寮之地,故以“薯榔寮”得名,也是基隆河主流的發源地。

薯榔里舊稱“薯榔寮”,為清嘉慶、道光年間由泉州人黃文富所闢

薯榔里舊稱“薯榔寮”,為清嘉慶、道光年間由泉州人黃文富所闢

菁桐坑原本為散村型態的農業聚落,直到臺陽鑛業公司有計劃開發菁桐坑的煤礦,於1918年後陸續開鑒一、二、三、五和六坑,開始形成小型聚落,而是為了集採煤,在菁桐車站前開鑒石底大斜坑,以貫通各坑,統一出煤,才真正使菁桐轉而形成一個較大的典型礦業聚落。

raw-image

而石底煤礦因為產量煤質均佳,足以代表台灣產煤,故被稱為“台灣煤”。如今大家仍可在菁桐車站的對面山上看到石底煤礦公園保存著台車道、礦坑道口、選洗煤廠、卸煤櫃、物料倉庫等各種礦業開採建築遺跡。在一坑、二坑、及白石里菁桐煤礦等處也還可以看到礦坑、工寮和礦業遺留下來的痕跡。

老街穿越過靜安路,可看到建於1939年的市定古跡臺陽鑛業公司平溪招待所,是和洋折衷樣式的木造建築,工藝精美值得一看。

老街穿越過靜安路,可看到建於1939年的市定古跡臺陽鑛業公司平溪招待所,是和洋折衷樣式的木造建築,工藝精美值得一看。

清朝至日據時期,白石村莊內為以周、林、王、詹姓氏為主的散村,直至西元1918年臺陽公司開闢平溪鐵道,並於菁桐坑開採煤礦,便在白石村附近興建大批職員宿舍與礦工工寮,促使人口逐漸集中,成為一集村式的礦區聚落。

同時,白石里中埔旁則有工寮、舊工廠遺址、山神宮、招魂碑、周氏追遠紀念碑等可以找到地方發展的遺跡。老街穿越過靜安路,可看到建於1939年的市定古跡臺陽鑛業公司平溪招待所,是和洋折衷樣式的木造建築,工藝精美值得一看。一旁則有民生橋、鑛長宿舍等充滿濃濃的日式風情的木造日式宿舍建築群。

薯榔尖位於薯榔里,因山形與富士山相似,而有“平溪富士山”之稱。

薯榔尖位於薯榔里,因山形與富士山相似,而有“平溪富士山”之稱。

薯榔尖位於薯榔里,因山形與富士山相似,而有“平溪富士山”之稱,靜安路旁的一坑及二坑都有薯榔尖步道的登山口。菁桐里及石底里的交界上則有石筍尖,可由二坑或平溪及菁桐火車站之間的鐵道旁(23號)登山口進入,挑戰連峰式岩石登山步道。


菁桐從前多為野生菁桐樹,居民取其綠色樹皮作為製作繩索的材料,因而得名。

菁桐從前多為野生菁桐樹,居民取其綠色樹皮作為製作繩索的材料,因而得名。

回顧菁桐從前多為野生菁桐樹,居民取其綠色樹皮作為製作繩索的材料,因而得名。菁桐原本為農業散村的型態,由於臺陽鑛業公司石底煤礦的開發,使得形成集局的礦業聚落。菁桐車站為平溪線鐵路的最終點,是目前平溪僅存的日式木造車站,也是市定古跡。

菁桐車站為平溪線鐵路的最終點,是目前平溪僅存的日式木造車站,也是市定古跡。

菁桐車站為平溪線鐵路的最終點,是目前平溪僅存的日式木造車站,也是市定古跡。


平溪鐵路鏈接宜蘭官縣通車後,開始大規模開發石底煤田,分別在菁桐、白石、薯榔三村陸續平開坑採煤。

平溪鐵路鏈接宜蘭官縣通車後,開始大規模開發石底煤田,分別在菁桐、白石、薯榔三村陸續平開坑採煤。

臺陽公司於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平溪鐵路鏈接宜蘭官縣通車後,開始大規模開發石底煤田,分別在菁桐、白石、薯榔三村陸續平開坑採煤。

臺陽公司於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平溪鐵路鏈接宜蘭官縣通車後,開始大規模開發石底煤田,分別在菁桐、白石、薯榔三村陸續平開坑採煤。

臺陽公司於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平溪鐵路鏈接宜蘭官縣通車後,開始大規模開發石底煤田,分別在菁桐、白石、薯榔三村陸續平開坑採煤。因石底礦區之長期開採計劃,使期各坑因生產業中等原因,而有不同的發展規模,在臺陽公司有計劃的集中化採煤後,初投注設施、建築及人力技術的開發,後期為了延續礦脈的生命,則專注在電氣化、機械化、合理化的產能與效率開發。菁桐坑聚落(包括本鄉薯榔、白石、菁桐三村)曾是台陽煤礦最大採煤礦區,早期礦業興盛時,該聚落人口即達六千餘人,因而保留了許多的礦坑遺址,礦業文物,即便是居民的日常生活、居家用具、周遭環境、工作方式等等,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無一不與煤礦產業相關,是一個因煤礦開採因運而生的山城。

周邊可見許多礦場設施,包含選洗煤場、捲揚機房、卸煤櫃、機電工廠、變電所、總辦事處、坑口辦事處、配電室、物料倉庫及台車軌道網等。

總辦事處

總辦事處

總辦事處建於昭和六年(1931年),並於1950至1960年代陸續修建擴增規模,建築形式具和洋混和風格,尤其在入口處的水平薝版與細圓鋼柱列及倒錐型柱頭結構,都是近現代建築風格的特征。

因基地地勢關係,也稱為“下邊事務所”,居高臨下,可通視菁桐、白石地區,是總理台陽公司煤礦業務的行政權力中心,礦盛時期在此辦公的職員達到百名。曾因業務組織編制為“礦業所”、“煤礦部”、“煤管處”,內部空間包含一般行政、會計、管理、化驗、設計製圖等。

物料倉庫

物料倉庫

物料倉庫

物料倉庫

物料倉庫分別貯存坑內器材、電機物料及零件等,倉庫內皆有鋪設台車道,方便器材運輸。目前物料倉庫石頭墻及紅磚墻上島榕盤根錯節,見證了時空的變遷。

物料倉庫

物料倉庫


石底大斜坑

隨著臺陽鑛業公司於西元1918年對各坑的開採加深,坑內人力運輸送煤礦不符效益,為改善此情況,於西元1937年在此開鑿“石底大斜坑”連結各礦坑,費時兩年完工,先與石底二坑開鑿貫通,再與一坑、三坑及五坑連結,將各坑之煤礦集中自石底大斜坑搬運出坑,並連結選洗煤場,改變原有的坑內外搬運系統,達到增加輸送效益與節省人力的效果,石底大斜坑也因此成為台灣單一坑口產量最大的礦區。

raw-image

石底大斜坑坑口海拔254公尺,規模總長約5公里、寬約1.5公里,深度約1公里,由於傾斜15度及900公尺的通道自地面斜切至地底,因而得名。開採的礦坑進出都經此管制,舊有的礦坑改為進氣或排氣坑。臺陽鑛業公司也因此醬大斜坑周邊作為主要煤業的據點,員工數量多達1000多人,除了興建大規模的設施或建築、統管煤業事務,石底煤礦成為全臺最具規模的礦場之一。

平溪是由礦業所興起,在日治初期,平溪地區的採礦權屬於潘炳濁先生所有,其為平溪庒的第一任庒長。

平溪是由礦業所興起,在日治初期,平溪地區的採礦權屬於潘炳濁先生所有,其為平溪庒的第一任庒長。

平溪是由礦業所興起,在日治初期,平溪地區的採礦權屬於潘炳濁先生所有,其為平溪庒的第一任庒長。西元1907年時發現煤田,因無法獨立開採,便將礦權讓給藤田組,但因交通不便,運輸困難一直沒有進行進一步的開採。直到西元1918年,潘炳濁先生說服藤田組和顏雲年先生合資,合資後他們組成台北碳礦株式會社,才正式開採(顏雲年先生為當時台灣的五大望族,其家族由基隆採金礦所興起的)。於西元1922年,顏雲年先生將會社名改為現在的臺陽碳礦株式會社(又名臺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西元1922年,顏雲年先生將會社名改為現在的臺陽碳礦株式會社(又名臺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西元1922年,顏雲年先生將會社名改為現在的臺陽碳礦株式會社(又名臺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實際模擬礦坑

這是模擬日治時期的礦坑,礦工的基本配套有安全帽、頭燈以及挖掘礦坑的工具,此外,最重要的提供緊急危難用的氧氣盒,功用類似氧氣筒。

這是模擬日治時期的礦坑,礦工的基本配套有安全帽、頭燈以及挖掘礦坑的工具。

這是模擬日治時期的礦坑,礦工的基本配套有安全帽、頭燈以及挖掘礦坑的工具。

礦坑內的工作從上午六時半起,每隔八小時換班一次,每日三班,輪流不停,因坑道頗長,出入耗費時間,休息、用餐皆在礦坑內進行。石底大斜坑最深達地底海拔七百多公尺,溫度相當高,且礦坑內坑道狹窄、空氣混濁、通風不良,長時間工作容易引發潛水夫病、塵肺病。

注:潛水夫病:指從壓力高的環境突然到壓力低的環境,沒經過減壓程序,則血中的溶解的氮氣因壓力突然降低,而變成氣泡出來,如栓塞般到處傷害身體。

塵肺病:因吸入的塵埃,堆積於肺內,影響空氣的交換,而逐漸發展的疾病,初期,患者只出現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統的疾病,若病情繼續惡化,就會發生呼吸困難、全身倦怠、衰弱、貧血等病症。

礦坑內的工作從上午六時半起,每隔八小時換班一次,每日三班,輪流不停。

礦坑內的工作從上午六時半起,每隔八小時換班一次,每日三班,輪流不停。

石底大斜坑最深達地底海拔七百多公尺,溫度相當高,且礦坑內坑道狹窄、空氣混濁、通風不良,長時間工作容易引發潛水夫病、塵肺病。

石底大斜坑最深達地底海拔七百多公尺,溫度相當高,且礦坑內坑道狹窄、空氣混濁、通風不良,長時間工作容易引發潛水夫病、塵肺病。

由於礦區多半地處偏遠,醫療資源缺乏,礦工生了病,不是直接服用成藥,就是病情相當嚴重才送到醫院,死亡率相當高。民國53年時,勞保規定女性不能下礦坑,女性礦工乃轉至的選洗煤場工作。

因坑道頗長,出入耗費時間,休息、用餐皆在礦坑內進行。

因坑道頗長,出入耗費時間,休息、用餐皆在礦坑內進行。


選洗煤場

選洗煤場,為挑選以及洗滌煤礦之處,興建於大正10年(西元1921年),為處理石底地區所採集煤礦的主要設施。煤礦從上方的石底大斜坑挖出來後藉由台車運送,經車間降煤、篩選、運搬、水洗等過程,將之分離出石塊、屑粉與煤塊,選洗出的煤塊再依不同的大小、比重分級,獲得品質一致的煤。

選洗煤場,為挑選以及洗滌煤礦之處,為處理石底地區所採集煤礦的主要設施。

選洗煤場,為挑選以及洗滌煤礦之處,為處理石底地區所採集煤礦的主要設施。

民國53年時,勞保法規定女性不得下礦坑,女工乃主要負責選洗煤場內部的工作,因此提供當地女性許多的工作機會,最高多達100位女工在此工作。

勞保法規定女性不得下礦坑,女工乃主要負責選洗煤場內部的工作。

勞保法規定女性不得下礦坑,女工乃主要負責選洗煤場內部的工作。


若有緣來的此地,可以探討整個菁桐車站附近地理位置。

若有緣來的此地,可以探討整個菁桐車站附近地理位置。

一個個竹筒寫滿心中的願望和夢想掛在等著被實現

一個個竹筒寫滿心中的願望和夢想掛在等著被實現

祝大家平安喜樂、身體健康

祝大家平安喜樂、身體健康

參訪之餘,同時也不忘了蓋章,表示菁桐車站,我曾到此一遊了。

菁桐印章

菁桐印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ikaru時光的沙龍
3會員
8內容數
Hikaru時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06
嶺腳,聽這個名字一定能馬上猜到這是個位在山腳下的地方。嶺脚舊名“嶺腳寮”。
Thumbnail
2022/02/06
嶺腳,聽這個名字一定能馬上猜到這是個位在山腳下的地方。嶺脚舊名“嶺腳寮”。
Thumbnail
2021/12/04
望古車站 望古相傳由泉州人胡結於1855年開坑採礦,因被水淹沒被稱為“亡礦坑”,後改為“望古坑”。也有相傳是泉州來的先民覺得地理環境與家鄉相似,因而有“望景懷故”之稱。
Thumbnail
2021/12/04
望古車站 望古相傳由泉州人胡結於1855年開坑採礦,因被水淹沒被稱為“亡礦坑”,後改為“望古坑”。也有相傳是泉州來的先民覺得地理環境與家鄉相似,因而有“望景懷故”之稱。
Thumbnail
2021/07/25
平溪車站 平溪車站位於位於新北市平溪區,地位三貂嶺站起11公里100公尺度,為平溪線鐵道的中點,舊名為“石底驛”,光復後改為“平溪站”。
Thumbnail
2021/07/25
平溪車站 平溪車站位於位於新北市平溪區,地位三貂嶺站起11公里100公尺度,為平溪線鐵道的中點,舊名為“石底驛”,光復後改為“平溪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探索台灣礦業歷史 大家好,歡迎來到Anna旅遊探險家,這次要跟大家介紹位於平溪的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這個地方不僅能讓你了解台灣的礦業歷史,還能讓親子同樂、進行戶外教學,以及探索礦業、歷史和生態的精彩園區。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位於平溪地區,是一個將台灣煤礦業相關文物、史
Thumbnail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探索台灣礦業歷史 大家好,歡迎來到Anna旅遊探險家,這次要跟大家介紹位於平溪的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這個地方不僅能讓你了解台灣的礦業歷史,還能讓親子同樂、進行戶外教學,以及探索礦業、歷史和生態的精彩園區。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位於平溪地區,是一個將台灣煤礦業相關文物、史
Thumbnail
二號坑舊稱蓋淡坑,年產量最高時可達三萬公噸,大斜坑深達一千多公尺,展示牌說從坑口搭台車到礦巷內需耗時兩小時,後因產量減少,1959年封坑。坑口旁有一座「蓋淡坑史誌」石碑,立於2003年;坑口旁另有一復原之磚造建築,原以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之TR紅磚構成,門口掛著「煤礦文物紀念館」的牌子。
Thumbnail
二號坑舊稱蓋淡坑,年產量最高時可達三萬公噸,大斜坑深達一千多公尺,展示牌說從坑口搭台車到礦巷內需耗時兩小時,後因產量減少,1959年封坑。坑口旁有一座「蓋淡坑史誌」石碑,立於2003年;坑口旁另有一復原之磚造建築,原以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之TR紅磚構成,門口掛著「煤礦文物紀念館」的牌子。
Thumbnail
台灣北部於荷治時期已有煤礦開採的紀錄,自清代以來更是工業燃料、鐵道和輪船等交通運輸的主要原動力。然而西元一九七零年後隨著石油逐漸取代煤礦成為主要能源,且抵不過進口煤的競爭之下,台灣北部各地煤礦停採,見證了煤礦產業的興衰歲月。 猴硐煤礦主題園區便是見證台灣走過煤礦歲月年代博物館。 猴硐煤礦主題園區相關
Thumbnail
台灣北部於荷治時期已有煤礦開採的紀錄,自清代以來更是工業燃料、鐵道和輪船等交通運輸的主要原動力。然而西元一九七零年後隨著石油逐漸取代煤礦成為主要能源,且抵不過進口煤的競爭之下,台灣北部各地煤礦停採,見證了煤礦產業的興衰歲月。 猴硐煤礦主題園區便是見證台灣走過煤礦歲月年代博物館。 猴硐煤礦主題園區相關
Thumbnail
建豐煤礦似乎是新竹縣最晚收坑的煤礦,昔日產煤以卡車載至內灣線的合興車站以運出礦區。近年橫山鄉公所修整斜坑口周圍的若干建築,包括礦場事務所與礦工工寮等,並建立觀景台等設施。除坑口周圍之遺址,延竹32鄉道再往上,尚有礦場風洞與儲煤櫃等遺跡。
Thumbnail
建豐煤礦似乎是新竹縣最晚收坑的煤礦,昔日產煤以卡車載至內灣線的合興車站以運出礦區。近年橫山鄉公所修整斜坑口周圍的若干建築,包括礦場事務所與礦工工寮等,並建立觀景台等設施。除坑口周圍之遺址,延竹32鄉道再往上,尚有礦場風洞與儲煤櫃等遺跡。
Thumbnail
洪致文認為這輛位於民俗公園的火車頭擁有多項唯一:台灣僅存1067mm軌距之礦業鐵道蒸汽機關車、瑞三礦業僅存的一輛蒸汽火車、日本統治時代海軍在台僅存的一輛火車等等,足可列入文化資產。但2013年台中市政府進行文資審議時,委員們認為這輛火車頭的修復方法有問題,所以沒有通過審議。
Thumbnail
洪致文認為這輛位於民俗公園的火車頭擁有多項唯一:台灣僅存1067mm軌距之礦業鐵道蒸汽機關車、瑞三礦業僅存的一輛蒸汽火車、日本統治時代海軍在台僅存的一輛火車等等,足可列入文化資產。但2013年台中市政府進行文資審議時,委員們認為這輛火車頭的修復方法有問題,所以沒有通過審議。
Thumbnail
106縣道,連接深坑到瑞芳的一條道路,以平溪區的菁桐為界,西邊幾乎循著過去運送煤礦的鐵路,而東邊到十分則是與平溪支線火車並行;平溪近年來以天燈為人所熟知,但其實十分老街一旁的新平溪煤礦園區則紀錄了這裡更早以前的煤礦歷史,甚至運載煤礦的小火車至今都還行駛著,它更是全台第一個電氣化的小火車⋯⋯
Thumbnail
106縣道,連接深坑到瑞芳的一條道路,以平溪區的菁桐為界,西邊幾乎循著過去運送煤礦的鐵路,而東邊到十分則是與平溪支線火車並行;平溪近年來以天燈為人所熟知,但其實十分老街一旁的新平溪煤礦園區則紀錄了這裡更早以前的煤礦歷史,甚至運載煤礦的小火車至今都還行駛著,它更是全台第一個電氣化的小火車⋯⋯
Thumbnail
平溪車站 平溪車站位於位於新北市平溪區,地位三貂嶺站起11公里100公尺度,為平溪線鐵道的中點,舊名為“石底驛”,光復後改為“平溪站”。
Thumbnail
平溪車站 平溪車站位於位於新北市平溪區,地位三貂嶺站起11公里100公尺度,為平溪線鐵道的中點,舊名為“石底驛”,光復後改為“平溪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