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台北村落之聲】防患未然從日常著手!從生活細節開始的360度防災行動/專訪文山區明興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採訪作者:吳雨潔
本文轉載自台北村落之聲夏季專題「狂熱城市。氣候變遷愈加劇烈,意味著「災害」的發生愈加難以預估。災害的發生應當視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在這樣的基礎上,重新思考社區之於災難容受力的韌性基礎。究竟城市如何應對災害的日常化?歡迎至台北村落之聲與我們一起思考。
正因為災害看似遙不可及,才往往讓我們措手不及。
此時擾你清夢的是警鈴大作的地震警報。感受到些微搖晃,睡眼仍惺忪的你暗忖:地震是嗎?說實在的,一輩子活在板塊邊緣,面對地震早已司空見慣,於是你選擇躺在床上,讓搖晃的力度決定自己起床的速度。
地震來襲時打開家門、躲在堅固樑柱附近或是書桌底下⋯⋯這些囑咐從小叮嚀到大了,你當然曉得,不過當情勢劇烈到需要奪門而出時,離家最近的避難地點是哪裡?要如何抵達?我們對於這類問題的答案往往是茫然。又或者當颱風來襲,除了提早準備好乾糧泡麵之外,我們還能做什麼樣的防災準備?
我們總是容易遺忘災害帶來的威脅,輕易地認為每次災害都是特例,只要將排水溝多清一點、堤防再建高一點、擋土牆再夯實一點,災害就不會發生在我們頭上,忘記了身處極端氣候的今日,災害的不可預期性已經逐漸使過往工程防災的侷限暴露了出來。面對災害的日常化,我們同樣需要將防災如常化──將防災的意識具體凝結成一種熟稔的生活習慣。
台北村落之聲來到的文山區明興里,一個位於興隆山旁、生態資源豐富,卻也有著順向坡土石流風險以及狹窄巷弄的山坡地社區。在與明興里里長鄢健民的訪談中,鄢健民分享了以防災作為社區核心關懷的實戰心法,以及結合著日常生活的減災策略,並在居民的共同參與下,建構出屬於在地的山城韌性。
文山區明興里多點開花的防災社區行動(Source: 作者自製)

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從消除空間的危險因子開始

明興里多次獲內政部消防署「防災示範社區」肯定,細數這些年社區所做的努力,鄢健民認為自始至終其實都環繞著一個思考:
我們怎麼去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里長鄢健民認為所有明興社區防災行動的初衷,其實只是「我們怎麼去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Source: 劉學墉攝)
究竟一個安全的社區環境會是什麼模樣?從社區環境的一些小細節中,我們就能觀察到。鄢健民提到,社區過去曾有自來水管線漏水進而沖刷地基的問題,不只影響當地水資源的運用,也造成山坡地安全的疑慮。於是鄢健民向臺北市政府自來水事業處申請修繕,將原本的塑膠管更換成不銹鋼管線,一方面解決原本管線易裂所造成的高地供水不穩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潛在的地基掏空危害。
又或者是社區巷弄的停車與疏散動線相衝突的問題。明興里作為相對老舊的社區,缺乏完整停車位規劃,許多私家車選擇停放在狹窄的巷弄邊,影響居民的步行安全,以及緊急疏散救災的動線。有鑒於此,在環境限制無法增設停車場的情況下,鄢健民決定在巷弄內劃上紅線。想當然這樣的做法曾受到抗議,但在便利與安全之間,鄢健民選擇以安全為重。
將巷弄畫上紅線後,明興社區擁有了相對通暢的疏散動線(Source: 劉學墉攝)
「真的災害發生的時候,救災就是要從外面進到災害點,疏散的話就會是災害點能不能夠出來,所以他是一個不同方向,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路幅,到時候救災都救不了。」
因應近年來的豪大雨趨勢,明興里也透過節能社區計畫,運用JW工法[1]修築位在桃花源社區內的「海綿社區生態中庭」。將原先歷久失修、閒置的社區游泳池,轉變為具有儲水、淨化功能的地下水庫,上層規劃親水渠道、水循環景觀池及休閒泡腳池等里民休憩設施,周邊路面也改為透水鋪面,造就低碳、永續循環的社區空間。生態中庭不只為明興里提供上游蓄洪的功能,作為滯洪池減輕下游排水的負擔,水循環設施的可視化,也使居民更了解水資源的運用,共同達到了防災、環境教育及活化空間的效益。
明興里以JW的透水工法作為鋪面打造的「海綿社區生態中庭」,並在廣場下方建有蓄水池,讓雨水能有效滲透、蓄存以達到逕流分擔的效果(Source: 劉學墉攝)

掌握每一個地方細節,建構社區化的防災演練

從災害管理的角度來看,前文改善社區環境可以說是一種「減災」(Mitigation)的方式,然而硬體的減災效果終究有限,當災害真正臨頭時,如何處變不驚地應對災害、甚至能夠自助他助,是「備災」(Preparedness)環節重要之所在,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便是社區居民共同的學習與努力。
災害管理四階段:減災、備災、應變、復原(Source: 農委會土石流防災資訊網
「每次只要是看到電視上做防災演練,救護車一定有嘛,消防車、直升機……,你會想說,哇!怎麼要動員這麼多人。」鄢健民說道。在一般人的想像裡,防災演練總是大費周章,不過鄢健民認為社區尺度的演練其實並不需要如此勞師動眾,重要是如何運用既有資源,擬定社區避難動線、模擬實際場景,在平時就讓居民有準備,才能在災害發生時處變不驚。
防患於未然,要營造出一個防災安全的環境,需要掌握社區內各個可能致災的危險因子,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而作為山坡地社區,明興里有著比其他地方更為脆弱的地理條件,於是在備災上,明興里一開始便積極地藉由環境勘查與防災課程的訓練,細緻地掌握在地可能出現的災害風險,繪製出全區立體的避難模型設置,明確標示出危險區以及居民的避難動線,並置放在社區的入口處,讓居民對社區環境與災時可能的避難動線有更多的認識。
放在社區入口處的全區避難立體模型(Source: 劉學墉攝)
明興里也將日本觀摩到的經驗帶回了社區,並因地制宜地改良。譬如說仿效日本小學的滅火器使用教學,在嘗試後才發現乾粉滅火器難以清潔,於是改為水型滅火器,並且設計標靶,讓小朋友在遊戲的同時也可以練習瞄準火源、噴出水柱,更貼近火災發生時的使用情境。
鄢健民也提到了防災演練都會吃的防災餐。過往,社區都會煮起大鍋的炒米粉、貢丸湯,頓時使原本理應緊迫的演練情境成為歡騰的里內聚餐,脫離實際災害發生時的場景。於是,明興里重新規劃防災餐的準備方式,訓練社區志工運用平時里內老人共餐的器具與食材,以可移動的瓦斯快速爐簡單烹煮,讓演練更逼真一點,災害真的發生時也才能更熟稔地應對一些。

由點而面,居民合力編織防災網絡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往往會認為災害是離我們非常遙遠的事情,在這種心態底下,實在不會放太多的心思在平時的防災工作上,更別說是主動參與社區的防災演練。這樣的問題在明興里也是如此,鄢健民苦笑著說:
臺灣的災害,尤其是都會區,很多人會認為說不會這麼衰啦!
於是,明興里的防災演練除了策略的擬定,更強調社區內不同角色的培力,像是公寓大厦管理委員會和社區志工的「增能」,以達到由點而面的備災效果。
以公寓大廈來說,明興里高樓層住宅防災演練最核心的操作宗旨,即是大樓中的管理會委員、總幹事以及志工們,需要擁有基本的應變與救災能力,這樣一來,災害發生時,公寓大廈就能扮演指揮居民的角色,有效疏散大樓裡的住戶,減少傷害發生。平時管理委員會也會協助里辦公室彙整居民資料,讓里辦公室在災害發生時能迅速地掌握需要特別協助的住戶(譬如移動困難的年長者),又或是疏散後清點人數時若有少有漏,也才可以更快速地派出救災團隊救援。
鄢健民指出,里辦公室作為二線指揮官,將災害現場的指揮工作交由更貼近居民的管理委員會、志工,才能避免見樹不見林的問題(Source: 劉學墉攝)
此外,明興里的防災工作,也有賴一群主動參與種種社區行動的志工。實際上,作為一種社區參與,明興里的居民本身就有著充沛動能,鄢健民也順勢將志工的分工多元化、團隊化,居民可以依據自身興趣與特質,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項目。「假設有更多不同性質的志工團隊,就可以讓民眾去參加。」
目前社區已經有守望相助隊、生態防災志工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志工、河川巡守志工與環境保護志工。透過組織各種不同的志工隊,鼓勵居民成為志工,其實正是一種社區居民的培力,在平時讓居民培養協作的默契與經驗,在災害發生時就能夠轉化為即刻救援的動員力。

防災也要寫腳本!用在地創意守護安全

模擬災害發生的狀況,鄢健民也提供了相當具體的建議:
「針對社區防災的需求,嘗試寫腳本做練習,讓志工知道說,真正發生災害的時候,我們怎麼對這些需要幫助的弱勢單位去提供幫助。」
防災就是與時間賽跑,透過寫腳本,才能事先盤點出社區最需要協助的地方會是在哪裡。其中,較多臥床年長者的老人養護所,就是社區最脆弱的所在。明興里觀察到,若到了老人養護所需要疏散的時刻,通報並等待消防人員到現場協助,往往為時已晚,社區需要找到更實際而快速的疏散方法,才能在第一時間協助年長者們下樓。於是,志工們特地學習了消防局的搶救技巧,將枕頭、棉被與繩帶綁製成應急的「軟質擔架」,就地取材的即時性以及軟質擔架應對不同地形的適應能力,都能協助行動不便者撤離。
「很多改變的東西,其實應該要有一些不一樣的創意來做。」鄢健民說道。防災行動並非照本宣科,每個地方有各自適合的方式,此時只要稍微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加點屬於在地的創意,就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效。
由里內老人家工藝課製作而成的「翻見平安門牌」就是另一個例子。在思考如何在大樓疏散清點時能更有效率時,集思廣益下,居民想到了以門牌作為清場的標示。疏散時,只要志工人員清點確認全戶撤離,就將門牌翻向另一面,避免重複確認。就這樣,在工藝課上大家共同編織中國結,搭配在地居民何老先生的題字,製作成簡易而精美的翻見平安門牌。如此凝聚著社區居民共同的小小創意,大大增加了救災的效率。

防災種子落地生根,社區韌性萌芽茁壯

回顧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鄢健民表示其實很少人願意如此投入防災社區的推動:「防災的KPI跟平常事務連結性太低,而且投入的金額,跟得到的績效也很難去換算,所以很少人願意做這件事情。」然而這些未雨綢繆的社區行動,雖然吃力不討好且往往受到忽視,換來的卻是災害來襲時最彌足珍貴的平安。
「很多時候,你要做的事情很多,要用『計畫等預算』的概念,你心裡面可能知道有多少事情是要做的,那你就會有一個待辦清單,有這個東西後,當之後有什麼樣的機會來了,這個機會可以支援哪些要做的事情,你就會去做。」抱持開放的心態,鄢健民向來歡迎任何補助計畫、資源,只要是對社區好的發展,便不怕失敗地嘗試,善用政府的輔導團隊、整合不同單位的資源。
從「有什麼資源、打什麼仗」的策略,到現今「打什麼、有什麼」,當積極行動的成果遍地開花,好的緣分便會因此來到,不論是善心人士協助添購兒少關懷據點的設備,或是與大學、機構合作建置的社區防災監測系統,都使社區更進一步朝安全家園的願景邁進。
從起初「有什麼資源、打什麼仗」的策略,到現在「打什麼、有什麼」,這樣的轉變是社區長期耕耘防災工作才能夠收穫的成果(Source: 劉學墉攝)
就像鄢健民所說:
如何去把備災、減災的工作,在平常就做好?⋯⋯真正災害發生的時候,災情會比較輕,復原也會比較快。
真正的韌性存在於環境、社區及在地居民之中,在社區受到災害打擊、負傷之餘,得以快速地恢復運作。在明興里的例子中,我們看見了防災從思維、策略,到居民參與以及資源整合的互相扣連,讓韌性有機會從社區萌生,為越趨日常的災害超前部署。

➤ 延伸閱讀:雨撲滿、水族箱、方寸農園⋯⋯任何能夠節能永續的社區角落,騰雲里都不放過!/專訪萬華騰雲里

[1] JW生態工法是一種打造透水鋪面的工法。鋪面以混凝土為主體,其間以塑膠導管束於其中並形成微小孔洞,讓雨水落於地表後能夠滲透入下層的碎石層,並更進一步使其滲入泥土。JW的工法改善了過往柏油等不透水鋪面的問題,能夠有效讓地面逕流滲入,使其達到減少洪災以及增進涵水的功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311東日本大震災十年過去了。對於災後重建的情況,日本的東北復興究竟已履及何處?從硬體的防災設施打造,到災後的心理支持,東北三縣的災後復興又有些哪些未竟之處?讓我們暫時撇開那些紛擾,直面地看待東北復興之路上,那些已解的課題與待解的難題。
臺灣社會必須面對的現實是:未來還會有更多因強降雨造成的淹水事件發生。當不淹水的目標已經不切實際,社會就不能持續將所有淹水情事都視為「不正常」。在氣候變遷的年代,水患治理需要典範轉移,不能再強調防洪排水,而該追求「承洪韌性」。唯有將淹水視為不可避免的一環,我們才能真正開展提升「耐淹力」的工作。
回想看看,專家與政府大興土木打造各種防災建設,然而災害持續發生。當然,這並非意味著專業防災知識與技術是全然無用的,也並不代表那些斥資千億的防災設施是無效的,更根本的問題在於:我們對於災害的認識,已然無法跟上災害發生的頻率了。當旱與澇的改變只在一日之間,意味著災害的發生已然成為一種日常。
你從未如此著迷地看待這座城市的來來往往,著迷到願意將手機裡的萬千世界放下;你也從未如此仔細地留意路途中的事事物物,但現在的你卻在走路時處處放眼,將街上觸目的景物不斷重新排列組合想像發現再詮釋。一往而深,自從你我開啟了路上觀察的眼界,觀察路上成為我們的日常。
街道上的路燈、長椅、郵筒、候車亭架等這些被我們泛稱為「街道家具」的設施物件,它們出現在我們最熟悉的街頭巷尾,發揮著改善都市環境、輔助交通運輸等效果,也供人們在城市奔走的途中,擁有短暫佇足的可能。也正是這些街道家具所促成的停留,讓人與人的交流能在時間的暫緩中發生,公共生活也才能夠萌芽。
我們大概都有類似經驗:步行在騎樓,必須時時提高警戒,除了高度落差,可能走著走著就「無路可走」。長久以來,騎樓被汽機車、店家商品、住戶盆栽,抑或路邊攤販的生財器具占用。最極端的情形,甚至還必須繞出騎樓,直接走在馬路上與汽、機車爭道。這樣充滿障礙的通行空間,更讓行動不便的人,移動每一寸都顯掙扎。
311東日本大震災十年過去了。對於災後重建的情況,日本的東北復興究竟已履及何處?從硬體的防災設施打造,到災後的心理支持,東北三縣的災後復興又有些哪些未竟之處?讓我們暫時撇開那些紛擾,直面地看待東北復興之路上,那些已解的課題與待解的難題。
臺灣社會必須面對的現實是:未來還會有更多因強降雨造成的淹水事件發生。當不淹水的目標已經不切實際,社會就不能持續將所有淹水情事都視為「不正常」。在氣候變遷的年代,水患治理需要典範轉移,不能再強調防洪排水,而該追求「承洪韌性」。唯有將淹水視為不可避免的一環,我們才能真正開展提升「耐淹力」的工作。
回想看看,專家與政府大興土木打造各種防災建設,然而災害持續發生。當然,這並非意味著專業防災知識與技術是全然無用的,也並不代表那些斥資千億的防災設施是無效的,更根本的問題在於:我們對於災害的認識,已然無法跟上災害發生的頻率了。當旱與澇的改變只在一日之間,意味著災害的發生已然成為一種日常。
你從未如此著迷地看待這座城市的來來往往,著迷到願意將手機裡的萬千世界放下;你也從未如此仔細地留意路途中的事事物物,但現在的你卻在走路時處處放眼,將街上觸目的景物不斷重新排列組合想像發現再詮釋。一往而深,自從你我開啟了路上觀察的眼界,觀察路上成為我們的日常。
街道上的路燈、長椅、郵筒、候車亭架等這些被我們泛稱為「街道家具」的設施物件,它們出現在我們最熟悉的街頭巷尾,發揮著改善都市環境、輔助交通運輸等效果,也供人們在城市奔走的途中,擁有短暫佇足的可能。也正是這些街道家具所促成的停留,讓人與人的交流能在時間的暫緩中發生,公共生活也才能夠萌芽。
我們大概都有類似經驗:步行在騎樓,必須時時提高警戒,除了高度落差,可能走著走著就「無路可走」。長久以來,騎樓被汽機車、店家商品、住戶盆栽,抑或路邊攤販的生財器具占用。最極端的情形,甚至還必須繞出騎樓,直接走在馬路上與汽、機車爭道。這樣充滿障礙的通行空間,更讓行動不便的人,移動每一寸都顯掙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天然的屏障 多年來,台灣在面對颱風的威脅時,中央山脈如同天然的屏障,為台灣抵擋了不少風雨。每當颱風侵襲台灣,尤其是當颱風路徑位於台灣的邊緣時,沒有山脈的阻擋就顯得尤為危險。這些山脈幫助減弱了颱風的力量,使得台灣免於更嚴重的災害。 北台灣的邊緣 然而,這次颱風的路徑位於台灣的邊緣,尤其是北部
臺北市大同區公所訂5月29日(三)下午2時,在大同區民權西路周邊,舉行地震疏散演練活動。  大同區區長方越琦表示,本次演練秉持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優於防災的原則,除演示平時多元防災宣導作為,更邀請轄內民權里里鄰應變小組成員、防災士、新住民,和防災MOU團體(儷安藥局)等共同參演。  方越琦指出,相
Thumbnail
這是專家說的恐怕將有4000棟建築倒塌,我覺得可能會倒塌的都是老建築物,不會是新的建設大樓因為新的大樓,建設公司在蓋房子前都有做抗耐震測試,所以建設公司才敢蓋房子,有些大樓不會倒塌,因為很耐震,老舊住宅就不抗耐震,所以倒塌機率很高
Thumbnail
地球上所有生物要生存都是不太容易的,隨時隨地要尋找東西吃,也隨時要防備被別人當食物,再加上看不到的細菌病毒的感染,寄生蟲的侵擾……可說是步步危機。 人類隨著科技的進步,早已脫離朝不保夕的恐懼,儼然似乎超越所有物種,成為掌握環境的萬物之靈,直到面對天災、不管是地震、洪水、野火或是山崩土石流……人類才
Thumbnail
4月3日地震席捲全臺,臺北市多處地區遭受影響,其中以南機場地區受創最為嚴重。臺北市長蔣萬安6日前往忠勤里察看地震災後屋舍受損情形,並表示將全力支援災後修復與防災工作。蔣萬安指出,地震當日他就到307巷和309巷進行實地視察,發現多處屋柱受損嚴重,隨即請專業技師現場勘查、立即啟動應變機制,預防性地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最近在臺灣發生的地震對作者的影響,並強調了善的循環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文章表達了對受災者的關懷和對臺灣社會的感激之情。
Thumbnail
都說在花東住過的人不怕地震,但今天早上的地震著實很嚇人。那種驚嚇的感覺,我想大概是因為,擔心房子的安危,會造成自身生命財產的損失。 剛從花蓮回到台北的那些年.偶遇地震,都覺得「哎,不怕不怕」。畢竟在花蓮讀書的那些年,早已把地震當日常。不過,在空曠的山水之間、待在僅有一層樓的小小平房,畢竟和高樓都市
Thumbnail
買房子也有「耐震標章」!地震發生保命3步驟:「趴下、掩護、穩住」,電梯裡遇到地震怎麼辦?出國旅遊「旅外國人緊急服務專線」要知道;爬山露營遇地震!緊急避難包如何準備?台灣也曾遇過大海嘯?各縣市簡易疏散避難地圖,更多防災資訊提供給您!
Thumbnail
地震時如何保護自己及家人 家中防微處治震。透過準備緊急背包和改善家中環境來阻止地震發生時的傷害,描述花蓮市發生地震的情況以及個人在地震中的經驗。
Thumbnail
在一個寧靜的小鎮上,突然發生了一場強烈的地震。 房屋倒塌,道路裂開,整個鎮子陷入了混亂。 然而,在這場災難中,鎮上的居民們展現出了無比的勇氣和決心。 一位名叫悠太的年輕人。當地震發生時,他正在家中。 他立刻跑出房子,看到了周圍的混亂景象。 他知道他不能坐視不理,於是決定投身於救援工作。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天然的屏障 多年來,台灣在面對颱風的威脅時,中央山脈如同天然的屏障,為台灣抵擋了不少風雨。每當颱風侵襲台灣,尤其是當颱風路徑位於台灣的邊緣時,沒有山脈的阻擋就顯得尤為危險。這些山脈幫助減弱了颱風的力量,使得台灣免於更嚴重的災害。 北台灣的邊緣 然而,這次颱風的路徑位於台灣的邊緣,尤其是北部
臺北市大同區公所訂5月29日(三)下午2時,在大同區民權西路周邊,舉行地震疏散演練活動。  大同區區長方越琦表示,本次演練秉持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優於防災的原則,除演示平時多元防災宣導作為,更邀請轄內民權里里鄰應變小組成員、防災士、新住民,和防災MOU團體(儷安藥局)等共同參演。  方越琦指出,相
Thumbnail
這是專家說的恐怕將有4000棟建築倒塌,我覺得可能會倒塌的都是老建築物,不會是新的建設大樓因為新的大樓,建設公司在蓋房子前都有做抗耐震測試,所以建設公司才敢蓋房子,有些大樓不會倒塌,因為很耐震,老舊住宅就不抗耐震,所以倒塌機率很高
Thumbnail
地球上所有生物要生存都是不太容易的,隨時隨地要尋找東西吃,也隨時要防備被別人當食物,再加上看不到的細菌病毒的感染,寄生蟲的侵擾……可說是步步危機。 人類隨著科技的進步,早已脫離朝不保夕的恐懼,儼然似乎超越所有物種,成為掌握環境的萬物之靈,直到面對天災、不管是地震、洪水、野火或是山崩土石流……人類才
Thumbnail
4月3日地震席捲全臺,臺北市多處地區遭受影響,其中以南機場地區受創最為嚴重。臺北市長蔣萬安6日前往忠勤里察看地震災後屋舍受損情形,並表示將全力支援災後修復與防災工作。蔣萬安指出,地震當日他就到307巷和309巷進行實地視察,發現多處屋柱受損嚴重,隨即請專業技師現場勘查、立即啟動應變機制,預防性地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最近在臺灣發生的地震對作者的影響,並強調了善的循環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文章表達了對受災者的關懷和對臺灣社會的感激之情。
Thumbnail
都說在花東住過的人不怕地震,但今天早上的地震著實很嚇人。那種驚嚇的感覺,我想大概是因為,擔心房子的安危,會造成自身生命財產的損失。 剛從花蓮回到台北的那些年.偶遇地震,都覺得「哎,不怕不怕」。畢竟在花蓮讀書的那些年,早已把地震當日常。不過,在空曠的山水之間、待在僅有一層樓的小小平房,畢竟和高樓都市
Thumbnail
買房子也有「耐震標章」!地震發生保命3步驟:「趴下、掩護、穩住」,電梯裡遇到地震怎麼辦?出國旅遊「旅外國人緊急服務專線」要知道;爬山露營遇地震!緊急避難包如何準備?台灣也曾遇過大海嘯?各縣市簡易疏散避難地圖,更多防災資訊提供給您!
Thumbnail
地震時如何保護自己及家人 家中防微處治震。透過準備緊急背包和改善家中環境來阻止地震發生時的傷害,描述花蓮市發生地震的情況以及個人在地震中的經驗。
Thumbnail
在一個寧靜的小鎮上,突然發生了一場強烈的地震。 房屋倒塌,道路裂開,整個鎮子陷入了混亂。 然而,在這場災難中,鎮上的居民們展現出了無比的勇氣和決心。 一位名叫悠太的年輕人。當地震發生時,他正在家中。 他立刻跑出房子,看到了周圍的混亂景象。 他知道他不能坐視不理,於是決定投身於救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