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沒有考試的學習怎評價?—從實驗學校的現場觀察「人的價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文/林欣慧(新竹縣立北平華德福實驗學校教師)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至今已歷十數個春秋,從學生時代接受師培開始,一直到正式進入校園執教,無論在任何的教學討論、教科書內容,以致於學生活動等場合中,鮮少去談到「人」這個主題。

教師為何而「教」?學生為何而「學」?從側旁觀察,似乎知識體系本身才是教與學的主題,而人自身的價值則是隱沒在考試競爭與功利價值之後,成為一個追求知識與成就的「工具」。

「老師,沒有考試,我怎麼知道我學得怎麼樣?」
在數年前轉場至實驗教育場域後,偶與昔日同事閒聊,被詢問到以實驗教育的角度來觀察108課綱的推動及其內容。高興看見在新課綱中主體已從如何學習知識進入到如何成為一個人的轉變,然課綱能否實質影響社會「主流」價值,仍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謹慎而有耐心的觀察。因為,社會價值的改變,實非一個政策便能搖動。

筆者所任教的實驗學校被某知名教育雜誌以「沒有考試,學生自己製作課本」的slogan宣傳後,至今仍是許多父母趨之若鶩的教育系統,因此也有許多在體制「適應不良」(這裡的適應不良是一個相當值得教育圈留心與討論的現象)的學生轉入,家長大多希望孩子能在這樣沒有考試的學習環境下,可以「過得更開心」或者「沒有壓力」。

然,成年人沒有覺知的是,學習本身並非「考試=有壓力,沒有考試=沒有壓力」二選一的是非題,許多時候,孩子面對的外在變化刺激以及他/她自身的內在反應、成長,其幅度經常遠遠超出成年人的想像。

曾經有位這樣轉入的學生,在課堂上質問筆者:「老師,請你告訴我,沒有考試的話,我要怎麼知道我學得怎麼樣?」如今仍記憶猶新的是筆者當下愣住至少三秒的停格畫面。他問出了一個好真實的問題,直接點出了體制學校學生在學習上的疑惑,尤其是在「因為考試才讀書」這個枷鎖被鬆開之後。

回憶過去在明星高中任教的歲月,每間教室的黑板上必定會在左側或右側書寫著明日小考的項目,學生每日翻開教科書的理由往往被壓縮到剩下一個:有考才要念;而教師推進教學進度的策略也被簡化成如此,「這個考試會考」成為教師在課程中的逗點或句點。

於是,不難想見前述提問的學生會提出那樣的疑問,在這樣的學習脈絡與環境下,學生被養成必須要透過外在的動力才願意前進的習慣,一旦外在的力量消失,他自己也就跟著消失了。

同樣的情況也一直在我們的社會複製、繁衍著。

我們要如何透過教育去確立「人」?
筆者因為在學校兼任行政職,因此少不了與公部門有許多互動的時刻,除了因為從直屬於教育部「管轄」的國立學校轉至所屬於地方政府的縣立學校,感受到時時刻刻流溢在其中更加強大的教育權力主導心態外,對於在其中的人自身的價值之渺小甚而無存,也深深感到哀嘆。

雖然學校為實驗教育學校,但因為同時具有公立學校的身份,因此縣境內其他體制學校需要遵守的、執行的,幾乎全數需要同步。從較大規模的校務評鑑到每年的教學正常化視導,或是健康促進等等議題的執行,並不會因為實驗學校不施行108課綱而可免除。(有校內前輩勸勉筆者,因為我們是公立學校,我們是拿國家的經費在辦學,即使這些業務內容與學校自身教育系統有所衝突,還是乖乖配合吧云云)

幾次與公部門承辦反應溝通後,得到的回應也總是「這是上面要求要做的,請你們配合」或者「全縣都在做,不能只有你們實驗學校不做」等類似的對應。教育的推動,幾乎因應外力的施加而執行,這個外力,可以理解為教育政策,又或者是國家權力。

學生因為有考試才唸書學習,公務員因為有「上面」的要求而執行每日公務,學校教師因為有教科書與定期考試所以教學……,這樣的模式可以一直無限延伸下去。

取消了考試的話,學生在學校可以做什麼?取消了每日的公文往返,公務員每日進入公署可以做什麼?拿掉了教科書,教師的教學會是什麼模樣?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的,就是有這樣一股無形卻強大的外力在作用著。人自身的價值,究竟為何?我們要如何透過教育去確立「人」?

純粹學習而成長的力量 讓學生清楚知道「我是誰」
107年通過公布的實驗教育法第一條明載:「為鼓勵教育創新,實施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以保障人民學習及受教育權利,增加人民選擇教育方式與內容之機會,促進教育多元化發展,落實教育基本法第十三條規定,特制定本條例。」第三條第二款亦言明:「前項特定教育理念之實踐,應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之多元文化、信仰及多元智能,課程、教學、教材、教法或評量之規劃,並以引導學生適性學習及促進多元教育發展為目標。」

也就是說,實驗教育學校是在以人民的自主選擇與學習者為主體的價值之下而成立的學校,觀察今日台灣許多實驗學校、共學團體、自學者,在課程內容的規劃與引導學生學習上,幾乎多數都擁抱著一個共同的理想目標:「培育學生成為他自己」。因此,「自主學習」遂成為一個真正嘗試被落實的教育行動。

以筆者任教學校為例,沒有教科書,然而有一套「年段意識進展」[註1]的指導原則,教師依此去發展設計支持學生在「年段發展」的課程及活動,沒有定期的考試,更沒有因應會考、學測而相對受限的課程。

在這個教育場域的教師們努力著創造符合學生成長學習的課程,在這樣的過程當中,雖未言明,但是人的價值一直都是對話的焦點與共同的目標。透過課程與教師富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引導,學生在沒有外在壓力的要求下學習,回到為學習而學習的純粹,由此而成長的力量,是能夠決定自己方向的力量,是能夠清楚知道「我是誰」的力量。

能否在主流教育、社會價值中 發現自律的力量?
回到前述那位令人驚訝的提出問題的學生,雖然他後來回到了體制就讀,但在實驗學校期間,他開始看見因為懶散與不願著力的自己的模樣,也開始理解自己與學習這件事之間的關係。這樣的轉變只是因為在學校的他學習如何創造(在許多的課程中,學生學習將自己的內在圖像具體化)。

而我們的公部門,仍然處在「必須要執行國家公務」的責任之下,以便宜行事的打包方式,如工廠生產線般的要求各校,放棄了以自己的眼光去發現不同教育體系的差異與各自的獨特性,人的存在意義也就因此而又淹沒在每日的例行公事之下,成為一種美麗的口號。

常說「能自律便能懂得自由」,而那股能夠自律的力量是否能在今日的主流教育以及社會價值中發現?又或者,存在於人們彼此內在概念中的仍以「他律」居多?

自然界中的植物是很好的學習對象,從深埋在幽暗土壤中的一顆種子開始到長成一棵頂天成蔭的大樹,不需要支撐其成長的支架或外力給予,對這棵樹來說,陽光與天空便是它向上的唯一理由。對我們的學生而言,那個向上的目標是什麼?或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可以是一個單純卻簡單不過的理由。

[註1]年段意識進展是華德福教育中的特殊用語,指的是根據在Dr.Steiner提出的人智學理論架構下,認為人的成長在每一個不同年段都有不同的發展狀態(有其著名的七年發展論),而每一個年段的課程都是因著意識發展而成立,以支持孩童的發展。
░░░我們深信,透過群眾的涓滴支持,才是媒體真正能夠獨立的重要碁石░░░
公庫官網其他平台群眾集資相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社會運動、社會議題的第一手報導。 我們認為,公民團體闡述理念與關懷的媒體空間經常不夠充分,因此我們在社運現場待到陳情者說完話為止,而報導也相對主流媒體冗長許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筆者曾在課堂上詢問同學,是否了解國中升高中時,免試入學的相關規定。大多數的學生卻是一臉茫然......
以音樂班聞名的私立華思中學,109學年度就經歷了一個魔幻寫實的「馬克杯事件」,原本畢業生單純對導師的心意與創意,在「大人們」的刻意操弄下,形成一場同學間流傳的荒謬笑譚!
筆者曾在課堂上詢問同學,是否了解國中升高中時,免試入學的相關規定。大多數的學生卻是一臉茫然......
以音樂班聞名的私立華思中學,109學年度就經歷了一個魔幻寫實的「馬克杯事件」,原本畢業生單純對導師的心意與創意,在「大人們」的刻意操弄下,形成一場同學間流傳的荒謬笑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想申請自學卻無從下手嗎?沒關係由我這個在家自學生手把手教你(聽起來好像推銷喔XD),棕枝想申請自學我們需要來了解自學是什麼?又有何區別。
Thumbnail
好評之於自信能外求得其實是僥倖,總有那種不識貨的會把你批個一文不值。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那是老師你的學生啦!」 「您又沒帶過我們班」 「體制外比較自由、學生一定比較好教」 這些話雖然有些負面,卻是許多現場老師的心聲。   其實,許多滿腔熱血的老師一進入體制內,就想要為孩子做些什麼,後來面對諸多困境又屢遇挫折,只能選擇妥協,認為自己已經盡人事了,無奈的
Thumbnail
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探求人生意義;自古至今,學習的意義與人生需求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的個人修養,到香港的教育自由,教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仍然還有許多地區的人無法獲得教育,教育對於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Thumbnail
前言 我們常說,要改善社會的各種亂象,必須從「教育」著手,但再細問,如何著手?卻沒有人答得出來。提供更多的教育經費、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是改善教育嗎?到底如何透過教育改變一個人?而這改變又如何是向善的改變而非向惡的改變?將很多的問題都歸結到教育,但是教育真的有這麼「神」嗎?還是,背後真
Thumbnail
「教育是學習的途徑,不是通往成功的輸送帶。」
Thumbnail
在學校裡的上課時光真的很珍貴, 108課綱的課程規畫,大量刪減了學科課的節數,卻增加了探討活動(實驗)的次數。 美意是要學生透過"動手體驗"而能更切身感受欲探討的主題,而引發學習動機及求知慾! 但這就是"超級自相矛盾!!" 在考試(學測)領導教學之下, 得分CP值低的"實驗課",常被教
Thumbnail
我只是一位學生,不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不是公務員,當108課綱被推出時我看著電視上的教師和教授拿著教材發表長篇大論,我心裡毫無波瀾,當他人問起我對新制度的看法時,我當初的回答只有:「都差不多吧」,站在高中的終點準備啟程向大學教育進發往回一看時,只覺得當時略顯敷衍的答案一點錯都沒有,一成不變正是教育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想申請自學卻無從下手嗎?沒關係由我這個在家自學生手把手教你(聽起來好像推銷喔XD),棕枝想申請自學我們需要來了解自學是什麼?又有何區別。
Thumbnail
好評之於自信能外求得其實是僥倖,總有那種不識貨的會把你批個一文不值。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那是老師你的學生啦!」 「您又沒帶過我們班」 「體制外比較自由、學生一定比較好教」 這些話雖然有些負面,卻是許多現場老師的心聲。   其實,許多滿腔熱血的老師一進入體制內,就想要為孩子做些什麼,後來面對諸多困境又屢遇挫折,只能選擇妥協,認為自己已經盡人事了,無奈的
Thumbnail
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探求人生意義;自古至今,學習的意義與人生需求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的個人修養,到香港的教育自由,教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仍然還有許多地區的人無法獲得教育,教育對於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Thumbnail
前言 我們常說,要改善社會的各種亂象,必須從「教育」著手,但再細問,如何著手?卻沒有人答得出來。提供更多的教育經費、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是改善教育嗎?到底如何透過教育改變一個人?而這改變又如何是向善的改變而非向惡的改變?將很多的問題都歸結到教育,但是教育真的有這麼「神」嗎?還是,背後真
Thumbnail
「教育是學習的途徑,不是通往成功的輸送帶。」
Thumbnail
在學校裡的上課時光真的很珍貴, 108課綱的課程規畫,大量刪減了學科課的節數,卻增加了探討活動(實驗)的次數。 美意是要學生透過"動手體驗"而能更切身感受欲探討的主題,而引發學習動機及求知慾! 但這就是"超級自相矛盾!!" 在考試(學測)領導教學之下, 得分CP值低的"實驗課",常被教
Thumbnail
我只是一位學生,不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不是公務員,當108課綱被推出時我看著電視上的教師和教授拿著教材發表長篇大論,我心裡毫無波瀾,當他人問起我對新制度的看法時,我當初的回答只有:「都差不多吧」,站在高中的終點準備啟程向大學教育進發往回一看時,只覺得當時略顯敷衍的答案一點錯都沒有,一成不變正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