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鬼地方》
作者:陳思宏
出版社:鏡文學
想起家鄉,想起柏林,想起當鬼的那個快樂酷暑。
《鬼地方》看到一半時我便想嚎啕大哭,實際看完卻是無語的,好像哭累了一樣,只想回家一趟。雖然也想起柏林,但現在到不了柏林,所以把許久沒碰的德文書拿出來看個幾眼,看看能不能想起那年酷暑。
陳家阿山與阿蟬有7個小孩,大姐淑美、二姐淑麗、三姐淑青、四姐素潔、五妹巧媚、長子天一以及小弟天宏,各自的都有各自的故事。大姐留在家鄉,整晚踩著縫紉機;二姐跑到大城市當了公務員,安安穩穩地過日子,老公平淡到連臉都不記得;三姐為了逃離家鄉,嫁了個會家暴的電視主播;四姐終日關在房間,日復一日讀著相同的雜誌、報紙;五妹套著塑膠袋,躺在水圳中;大哥成了鄉長,光宗耀祖;小弟去了柏林,遇見黑夜。
這本書很妙,有許多角色,配合許多意象,讓故事藉由不同人物的視角推進,時而交錯,時而線性。虛實不定,伏筆重重,猶如記憶拼圖,在明示與暗示中,拼湊畫面。要不是電子閱讀器突然故障,原先註記不見,只好重看大半,不然人物的關係大概仍在混亂之中。
書中真的有鬼,意象的、實體的、透明的、無色的鬼。
但其實人也是鬼,在房間做瑜伽、在沒人認識的大街上,你也是鬼,沒人發現的人也是鬼。鬼的話有人聽,但鬼在說話,人要怎麼聽見?
《鬼地方》塞滿很多短句,讀來急促,甚至有些喘不過氣。幾次都想要將書放下,好好休息過後再閱讀。但仍不敵作者的餌,只想快點將謎題解開,看看這個鬼地方的有多荒謬。
殺豬的血、誦經的聲、餅乾的甜、蜂蜜的膩,通通融化在高溫的柏油路上。
任何地方都可以是「鬼地方」,尤其是你的家鄉,那個或許你會想一腳踹到一旁的家鄉。《鬼地方》讀來感觸很深,除了一樣想「逃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永靖跟我老家都在彰化,作者還是我的高中大學長。「小廟、大樹、工廠、廣告看板」等描述如出一徹。
在臺北的幾年,夜裡常常是伴著雨滴敲打鐵皮的聲音入睡,清脆、響亮;而家鄉乾燥,少有降雨。某些夜晚,雨會打在窗外的樹葉上,聲音是悶的。
老家和永靖一樣,是個小鄉鎮。火車沒有每輛停,沒有閘票口,沒人會在門口驗票。大多時候將票留下,連章都不用蓋,就能走出車站。其實你甚至可以不用留票。
老家的陽光是白色,即使夕陽時分,若不是颱風天,就一點也不豔紅。但房間的陽光卻不是如此。正午過後,太陽西曬,藉著木地板的反光,方正的房間有一半是橘色的,而另一半灰塵漫天。回家的晚上,總是睡眠不佳,好在我已經睡眠不佳了幾個月,聲響巨大的舊式冷氣加上過敏也絲毫沒有打斷這幾日的睡眠。
回憶在柏林的幾天,巧遇熱浪,每晚沖完澡後,卻還是滿身大汗。Kippen是我每晚必做的事。德國的窗戶很酷,所謂Kippen就是將窗戶的把手往上扳到垂直,然後往內拉,窗戶便會以最下方的邊匡為軸心,朝內傾斜約莫15度。這麼做,會稍微涼快些,路邊細碎的人聲不時傳入,時時提醒我,正在一個陌生的國度。
冷風會在清晨灌進青旅,典型的歐陸氣溫落差,告訴我,再片刻,就要趕快出門旅行拉!
又是當鬼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