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拜登打電話給習近平,水很深(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拜登給習近平打電話,有最後通牒的意味

拜登在美東時間9月9日晚上給習近平打的電話,宣稱是要控管競爭,以避免雙方關係惡化成衝突。

在我看,美國這個話是有弦外之音的,彷彿是在說美國已經預見雙方可能將要發生衝突,所以才需要事先出來控管一下。

(1)

於是,這裡有三層意義可以來解讀。

第一個是,拜登打這個電話有先禮後兵的意思,表示我願意跟你好好談一談,如果你還是像之前的工作階層會談那樣,不想進入實質討論,不想取得具體成果,還是戰狼外交那一套,還是把重點放在對國內搞宣傳,那我美國方面已經仁至義盡了,以後有事別怪我沒給你機會。

第二個是,拜登有畫紅線的意思,重新對中共宣達美國的立場,從人權,新疆,南海,台海,氣候變遷,貿易協議,國際行為規則等等,沒有做出任何的退讓。

第三個是,拜登有對中共給最後通牒的感覺,因為2020年1月15日在白宮簽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即將滿兩年,在明年一月之前,雙方肯定要檢討第一階段協議的執行狀況,同時準備展開第二階段貿易協議的談判,進入更實質的問題,包括智慧財產權的竊取,強迫性技術轉讓,國家補貼,市場進入障礙,以及匯率操縱。

時間很緊迫,如果中共不想談,那美國可能就退出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同時展開全方位的貿易大戰,所以現在打電話真的有最後通牒的味道:要談便談,不談拉倒,別到時候再來哭爹喊娘的。

(2)

看懂了這三層意義,你還會看到拜登在講完電話之後,立刻進行下面幾件事:

1)對中國展開301調查,針對的是國家補貼。

2)考慮把台灣駐美機構的名稱改為「台灣代表處」,成為官方機構,美台雙邊關係進入官方對官方的關係。

再下一步,當然就是對一個中國政策的重新定義。中共提的,叫做「一個中國原則」,美國人提的,叫做「一個中國政策」,這兩個未必完全相同。這個政策既然是美國的政策,當然是由美國人下定義,由美國人說了算。美國大可以說,沒錯,我是有一個中國政策,不過,這指的是中國大陸那邊只有一個中國。

換句話說,美國真正在考慮的不是單純調整台灣駐美機構的名稱,而是在「切香腸」,要調整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

3)美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54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吳嘉隆的經濟與投資思考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嘉隆的沙龍
3.4K會員
943內容數
吳嘉隆的經濟與投資思考——培養更全面的投資思維,行情會有波動,只有你的獨立思考能力會不斷累積下去。帶你從零開始,一步步學習「像經濟學者一樣思考」的秘訣。
吳嘉隆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31
目前的中國經濟至少有下面五大危機同時爆發,失業危機,房地產危機,地方財政危機,銀行危機或金融系統性風險,資金外逃與外匯儲備危機。現在這些危機硬是同時爆發,根本沒有解決方案。我估計習近平也只能放棄拼經濟,於是會繼續推動態清零,用來掩蓋經濟的困境。難怪人民幣的貶值壓力越來越大了。
Thumbnail
2022/10/31
目前的中國經濟至少有下面五大危機同時爆發,失業危機,房地產危機,地方財政危機,銀行危機或金融系統性風險,資金外逃與外匯儲備危機。現在這些危機硬是同時爆發,根本沒有解決方案。我估計習近平也只能放棄拼經濟,於是會繼續推動態清零,用來掩蓋經濟的困境。難怪人民幣的貶值壓力越來越大了。
Thumbnail
2022/10/31
美國知道習近平沒辦法商量,跟他談判沒有用,所以對他不再有任何期待,於是在接下來的五年裡,美國將持續加壓,與定於一尊的習近平之間的關係會一路緊張到底。
Thumbnail
2022/10/31
美國知道習近平沒辦法商量,跟他談判沒有用,所以對他不再有任何期待,於是在接下來的五年裡,美國將持續加壓,與定於一尊的習近平之間的關係會一路緊張到底。
Thumbnail
2022/10/31
習近平掌握絕對權力之後,必然要負完全責任,可是中國經濟與美中關係這兩大領域都拿不出解決辦法,都沒救,習近平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只能放棄,所以他需要很多背鍋俠,也會繼續倚靠閉關鎖國與戰狼外交來撐場面。
Thumbnail
2022/10/31
習近平掌握絕對權力之後,必然要負完全責任,可是中國經濟與美中關係這兩大領域都拿不出解決辦法,都沒救,習近平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只能放棄,所以他需要很多背鍋俠,也會繼續倚靠閉關鎖國與戰狼外交來撐場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幾週,中美政商頻繁互動,似乎表明兩國正在努力改善關係。從之前中美互相指責,高層接觸也已中斷數個月開始,當時也引發社會大眾對可能發生衝突而擔憂。
Thumbnail
這幾週,中美政商頻繁互動,似乎表明兩國正在努力改善關係。從之前中美互相指責,高層接觸也已中斷數個月開始,當時也引發社會大眾對可能發生衝突而擔憂。
Thumbnail
10月6日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瑞士閉門密談6小時,會後雙方敲定拜習會將在年底舉辦,但會以線上會議的方式。另外白宮官員私下表示這次的會議中楊潔篪態度,與年初在美國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禮貌許多,顯示雙方外交火藥味已經消散許多。
Thumbnail
10月6日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瑞士閉門密談6小時,會後雙方敲定拜習會將在年底舉辦,但會以線上會議的方式。另外白宮官員私下表示這次的會議中楊潔篪態度,與年初在美國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禮貌許多,顯示雙方外交火藥味已經消散許多。
Thumbnail
立場對拜登政府算是很友善的經濟學人在拜登上任半年後對其中共政策做了全面的檢討 先點出他想要怎麼做 在談這樣做目前遭到了什麼挑戰 那些地方還不足夠 可能的風險是什麼 最後 引用智庫學者的意見 來建議拜登政府要在更高的戰略格局上規劃新的世界秩序 而不是死盯著中共
Thumbnail
立場對拜登政府算是很友善的經濟學人在拜登上任半年後對其中共政策做了全面的檢討 先點出他想要怎麼做 在談這樣做目前遭到了什麼挑戰 那些地方還不足夠 可能的風險是什麼 最後 引用智庫學者的意見 來建議拜登政府要在更高的戰略格局上規劃新的世界秩序 而不是死盯著中共
Thumbnail
自美國改朝換代以來,台灣政府便竭力甩脱「川粉之島」(特朗普名字台譯「川普」)形象,盼能爭取拜登(Joe Biden)這位新美國隊長的恩澤,或令政府有本錢遂行大內宣。究其心之所向,無非期盼美國多幾次對台灣的口惠實不至,抑或在鎂光燈前提升對中國的怒氣值。
Thumbnail
自美國改朝換代以來,台灣政府便竭力甩脱「川粉之島」(特朗普名字台譯「川普」)形象,盼能爭取拜登(Joe Biden)這位新美國隊長的恩澤,或令政府有本錢遂行大內宣。究其心之所向,無非期盼美國多幾次對台灣的口惠實不至,抑或在鎂光燈前提升對中國的怒氣值。
Thumbnail
論美中關係的展望:最近最常被記者或媒體問到的題目,就是拜登上台後美中關係要怎麼看?對台灣會有怎樣的影響? 坦白講,這個題目夠大,一次兩次回應也不夠講,不過,有一個大方向可以確定,就是說,美國這邊的政局還沒有真正穩定下來,你看川普還有彈劾案要應付,拜登是不是能閃過選舉舞弊的追究也還有未知數……
Thumbnail
論美中關係的展望:最近最常被記者或媒體問到的題目,就是拜登上台後美中關係要怎麼看?對台灣會有怎樣的影響? 坦白講,這個題目夠大,一次兩次回應也不夠講,不過,有一個大方向可以確定,就是說,美國這邊的政局還沒有真正穩定下來,你看川普還有彈劾案要應付,拜登是不是能閃過選舉舞弊的追究也還有未知數……
Thumbnail
論美中關係的展望:最近最常被記者或媒體問到的題目,就是拜登上台後美中關係要怎麼看?對台灣會有怎樣的影響? 坦白講,這個題目夠大,一次兩次回應也不夠講,不過,有一個大方向可以確定,就是說,美國這邊的政局還沒有真正穩定下來,你看川普還有彈劾案要應付,拜登是不是能閃過選舉舞弊的追究也還有未知數……
Thumbnail
論美中關係的展望:最近最常被記者或媒體問到的題目,就是拜登上台後美中關係要怎麼看?對台灣會有怎樣的影響? 坦白講,這個題目夠大,一次兩次回應也不夠講,不過,有一個大方向可以確定,就是說,美國這邊的政局還沒有真正穩定下來,你看川普還有彈劾案要應付,拜登是不是能閃過選舉舞弊的追究也還有未知數……
Thumbnail
以國際事務來說,拜登選擇「重返國際組織和協定」或是「去修復和盟邦的關係」雖然本身不是壞事,但重啟多邊主義是否能有效應對各種突發的挑戰,和習近平治理下經常是迅速實行鐵腕政策,會是未來拜登的外交國安團隊最大的隱憂...
Thumbnail
以國際事務來說,拜登選擇「重返國際組織和協定」或是「去修復和盟邦的關係」雖然本身不是壞事,但重啟多邊主義是否能有效應對各種突發的挑戰,和習近平治理下經常是迅速實行鐵腕政策,會是未來拜登的外交國安團隊最大的隱憂...
Thumbnail
是說隨著美國總統大選進入白熱化,最終會由川普或拜登勝出,也成了台灣社會極度關注的焦點。這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川普對中國的強硬政策,讓台灣普遍希望川普能連任。只是目前沒有人知道結果會是什麼,拜登勝出的機率仍然非常高,因此未來如果是由拜登勝出,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會有什麼改變,或許是台灣社會應該提前思考...
Thumbnail
是說隨著美國總統大選進入白熱化,最終會由川普或拜登勝出,也成了台灣社會極度關注的焦點。這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川普對中國的強硬政策,讓台灣普遍希望川普能連任。只是目前沒有人知道結果會是什麼,拜登勝出的機率仍然非常高,因此未來如果是由拜登勝出,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會有什麼改變,或許是台灣社會應該提前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