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斯卡羅」,談談羅妹號事件前後福爾摩沙的旅人們與旅行史(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先前常與李仙得、必麒麟在「斯卡羅」劇中隨行的萬巴德醫生(Dr. Patrick Manson,1844-1922),在第七集以後,只出現了一幕。雖然萬巴德在劇中只是配角,但他在醫學史上可是有「熱帶醫學之父」的美譽。

擁有蘇格蘭醫學博士學位的萬巴德,1866至1870年間,受聘為大清海關醫療勤務員,被派駐在台。醫員的工作之暇,萬巴德也經常在番界間旅行,學習方言,而騎馬、打獵與園藝也是生活的嗜好之一。

raw-image

除了在劇中登場的外國人,1860年代當然還有其他在台灣各地走跳的歐美人士。例如經營茶葉出口生意的蘇格蘭商人陶德(John Dodd,1838-1907),曾在北部各地探查商機,走訪泰雅族部落,李仙得通過他的踏查經驗,了解到許多北台灣情況。

另外像是牛津大學生物學家柯靈烏(Cuthbert Collingwood,1806-1908),於1866年來臺,先在打狗上陸,此後北上基隆與淡水,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生物考察旅行。


至於進入1870年代,來台旅行的外人群體,較之60年代又更為複雜。加拿大籍的長老會傳教士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1871年從北美橫越漫長的太平洋航線,輾轉來台,他的佈教與行醫之旅,網路上已有諸多線索,此處暫不贅述。

raw-image

與馬偕同年來台的,還有蘇格蘭籍的攝影旅行家湯姆生(John Thomson,1837-1921),他在馬雅各牧師的邀約之下,在南臺灣進行為期兩周的旅行,雇請苦力搬運笨重的攝影器材,為後世留下的珍貴的台灣風景與原民影像,他也曾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發表在福爾摩沙的旅行經驗。

歐美系人士之外,日本人也來了。1870年代這個時間點,日本與清國之間簽訂了所謂「日清修好條規」與通商章程,約定互設使館,並准許商民彼此來往貿易,臺灣在此時開放了淡水與安平,作為對日的貿易港。不過,最初臺日之間並未開設直航路線,從日本必須經由香港或上海,才能輾轉來臺。

牡丹社事件前後,為了解台灣虛實,日本軍方多次派員,頻繁在清國沿海活動。像是1873年,外務省派遣留學清國的水野遵(1850-1900,日本領台後首任民政長官)來台,從淡水上陸調查北台灣,並與當時的陸軍少佐樺山資紀(1837-1922,日本領台後的首任總督)等人合流,一同赴蘇澳調查。

raw-image

翌年,日本出兵前夕,水野作為海軍通譯官,先與樺山在打狗上陸,從枋寮、車城、府城一路北上淡水,待日軍抵台,兩人再度南下前往社寮周邊,調查番社習俗與原漢關係。


19世紀開港前後的來臺西人,一方面借重17世紀葡西荷人在臺活動所留下的紀錄,與清代的文獻,來認識福爾摩沙這塊土地;而另一方面,填補前述紀錄因年代久遠,與現下資訊所產生的落差,則仰賴在臺的諸如傳教士、洋行、各國領事館等社群網絡提供在地情報,與島內的實地踏查來完成。

raw-image

例如在接近尾聲的劇情中,李仙得欲進入斯卡羅部落談判,循的是百年前荷蘭人上山的路線,但是沿途也不斷的勘查山河地形,繪製反映漢番地界現況的地圖。

尤其是當時不屬於清國治下的番界,官方在開山撫番政策確立之前,對山地內部的情況,未能有足夠的資訊供參,能給外人實質的協助相當有限,劇中的美軍與清軍一旦進入番界,只有吃子彈的份。故西人通過實地的行旅,進行考察測繪,逐漸補白過往文獻,對內山地帶記載的不足。

而1860年代西人在臺旅行,累積下來的圖籍、文字書寫,所產出的知識,後來也成了1870年代日方派員赴臺,從事開戰前軍事偵察,或牡丹社出兵之際的重要參考材料,從中再建構有利外交甚至國策發展的台灣知識。

前述的水野遵與樺山資紀,在隨軍來台之旅中,所書寫的《台灣征蕃記》與《台灣紀事》兩部文本,不但是提供外務省與軍方的重要日清關係情報,而文本中原民形象的描寫,其後逐漸定著為日本人觀看原民風習的視線。

此外,從張素玢教授的研究中也可以了解到,此時西人在臺的旅行書寫,所述及各種便利探險的注意/指引事項,諸如護照的申請、隨行勞力與嚮導的雇用、船轎的移動方式(劇中的李仙經常有乘坐轎子與馬匹的畫面)、武力裝備的攜帶、穿著如何舒適、給原住民帶哪些伴手禮等,這些並非是旅記中必要的承載知識。

不過,隨著日本人後腳進入臺灣從事踏查,以及日後治臺,所進行各種與政治高度連動的學術探險,日人所書寫與發行以「須知」與「心得」為名的文本,逐漸扮演著現今如同旅行指南的角色,這種現象所呈顯的,除了是探險經驗的傳承,亦是探險知識系統化的表徵。

從更大框架的旅行文化來看,赴臺西人的旅行經驗,係為地理大發現以來,歐美旅人群體在亞非地區未知地域,從事探險、調查的延續,與近代西方殖民及帝國主義擴張的腳步俱進,而日本則是維新以降,積極學習歐美這種帶著帝國主義視線的旅行風氣,並更積極的將探險相關的「須知」與「心得」,建構為探險知識系統的一部分。

進入日治時代,交通網路的改善、山地的開發與觀光業的推展,所謂的「探險須知」亦逐漸朝向「旅行案內」轉化。

本文最初發表於Matter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athy Tsai │ 蔡凱西-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3/13
百年前的旅行證件:一張案情不單純的護照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看這部戲的時候,心情有點小複雜
avatar-img
旅行史的寫作課、足跡與人間觀察
234會員
342內容數
愛嚕貓的狗奴,很魯蛇的自由寫作者,2018年定居方格子,在這裡寫旅行史、遊記與魯蛇人生。
2025/04/24
探訪函館的歷史痕跡與北洋漁業的悲歌,追憶《蟹工船》小說中描寫的船難事件與時代背景。
Thumbnail
2025/04/24
探訪函館的歷史痕跡與北洋漁業的悲歌,追憶《蟹工船》小說中描寫的船難事件與時代背景。
Thumbnail
2025/04/08
奈良吉野大峰山區,曾是中世紀南北朝時代,雙天皇並立的歷史舞台,近代則蛻變為千本櫻的花見名所。除此之外,吉野大峰也是修驗道的發源地,大峰山至今仍是女性止步的山區,千百年間仍以「傳統」之名,在列島山岳逐漸解禁女性登山的過程中,繼續維持舊日的禁制。
Thumbnail
2025/04/08
奈良吉野大峰山區,曾是中世紀南北朝時代,雙天皇並立的歷史舞台,近代則蛻變為千本櫻的花見名所。除此之外,吉野大峰也是修驗道的發源地,大峰山至今仍是女性止步的山區,千百年間仍以「傳統」之名,在列島山岳逐漸解禁女性登山的過程中,繼續維持舊日的禁制。
Thumbnail
2025/03/21
京都東寺弘法市集,最初源自弘法大師空海圓寂日所舉辦的「御影供」儀式,發展成每月21日舉行的盛大市集,江戶時代《都林泉名勝圖會》描繪了市集中各色人群的紛雜與熱鬧,如今的弘法市集則有了各國遊客的參與。弘法市集宗教儀式轉變為今日國際知名古寺市集,見證了古都京都的現代轉型。
Thumbnail
2025/03/21
京都東寺弘法市集,最初源自弘法大師空海圓寂日所舉辦的「御影供」儀式,發展成每月21日舉行的盛大市集,江戶時代《都林泉名勝圖會》描繪了市集中各色人群的紛雜與熱鬧,如今的弘法市集則有了各國遊客的參與。弘法市集宗教儀式轉變為今日國際知名古寺市集,見證了古都京都的現代轉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達悟還被稱雅美的時候,紀錄片《蘭嶼觀點》,紀錄80、90年代的蘭嶼人文風景,台灣人類學者胡台麗受到當時排外的達悟族人接受,打算拍攝一部講述蘭嶼人事物的紀錄影片,來敘述蘭嶼這小島上真實的樣貌與問題。除了醫療資源匱乏、傳統風俗迷信、開放觀光決策的瑕疵等,還有如今依舊無解的核廢料放置問題,從過去直到今日。
Thumbnail
達悟還被稱雅美的時候,紀錄片《蘭嶼觀點》,紀錄80、90年代的蘭嶼人文風景,台灣人類學者胡台麗受到當時排外的達悟族人接受,打算拍攝一部講述蘭嶼人事物的紀錄影片,來敘述蘭嶼這小島上真實的樣貌與問題。除了醫療資源匱乏、傳統風俗迷信、開放觀光決策的瑕疵等,還有如今依舊無解的核廢料放置問題,從過去直到今日。
Thumbnail
若有人問我從哪裡來,我會毫不猶豫地大聲地說:「福爾摩沙」「台灣」。
Thumbnail
若有人問我從哪裡來,我會毫不猶豫地大聲地說:「福爾摩沙」「台灣」。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塔門古稱「佛塔」, 是惠潮與廣州府海路交通的一個中途補給站。明朝.萬曆年間所編的《粵大記》就有相關記錄。塔門居民多以捕魚為業,但隨著近 海漁業式微,年輕人大半到市區另找工作,兒童亦往市區就讀,以致島上學校最終也停辦。
Thumbnail
塔門古稱「佛塔」, 是惠潮與廣州府海路交通的一個中途補給站。明朝.萬曆年間所編的《粵大記》就有相關記錄。塔門居民多以捕魚為業,但隨著近 海漁業式微,年輕人大半到市區另找工作,兒童亦往市區就讀,以致島上學校最終也停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