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二舊事倉庫The Memories of Pier-2 @ 駁二大義區C7倉庫

2021/10/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片來源:https://pier2.org/exhibition/info/3/)
駁二舊事倉庫雖然有標示展期,但年年延展,可視為駁二藝術特區的常態展,記錄著駁二藝術特區從無到有的種種沿革。駁二藝術特區是一個生猛有力的藝文場域,進行的展覽與表演一場接一場,駁二舊事倉庫內的展品也配合持續更新中。
舊事倉庫共兩層樓,1樓包含「遇見倉庫」、「穿梭海港城」及「顯影駁二」3個展區,其中「顯影駁二」因為疫情暫時撤除器材而無任何展示品;2樓則為「時光雕刻」展區。
船燈、厚實的紅磚牆與頭頂的木桁架,模擬日治時期倉庫結構。(圖片來源:https://pier2.org/exhibition/info/3/)
  • 遇見倉庫
由入口處進入第一個展區,布置得有如日治時期倉庫的一角,地面鋪設鐵道。
雖然整體場景是倉庫內部的模樣,鐵道中央的螢幕播放的卻是高雄港沿革的影像紀錄片,或是照片、或是影片,由1871年John Thomson拍攝的打狗港照片開始,經歷日治時期擴大建設成為攻打南洋的軍港,二戰期間美軍密集轟炸,光復後重建,隨著臺灣經濟改革,進口替代、出口擴張,高雄港也隨之擴大規模,建設為臺灣最重要的貨櫃輪進出港,並在1999年成為世界吞吐量第三大之重要商港。
駁二藝術特區前身--高雄港邊倉庫群,即是為了滿足貨輪進出口貨物囤放需求,一棟楝興建。
每一個燈箱,都記錄著高雄市的歷史。
(圖片來源:https://pier2.org/exhibition/info/3/)
  • 穿梭海港城
穿越厚厚的紅磚倉庫拱門,我們離開高雄港,進入高雄市區。3面牆布置了滿滿燈箱,展示一禎又一禎照片,妙的是,彩色照片與黑白照片相疊合--彩色的是近20年的照片,而黑白照可追溯至光復初年,甚至日治時期。
高雄市配合高雄港建設日新又新、不斷變化中,如高雄橋原本是鐵橋,如今改為水泥橋,但也不少保留舊日美好,比如愛河旁仍是附近居民休閒好去處。
模型光雕十分吸睛,常讓人忽略牆上播放的解說影片。
  • 時光雕刻
直到走上2樓,展區內的展示品才終於聚焦於駁二藝術特區。
白色的駁二藝術特區模型,透過投影光雕,配合一旁白牆的影片播放及旁白說明,展示港邊倉庫群演變為駁二藝術特區的始末。
格狀展示櫃,展示了自2002年以來的重要展覽活動及成果,工作人員裝備、服務內容與服務範圍的演變,及特區內每一件裝置藝術的縮小模型。
「工人漁婦」展示櫃,以陳廷晉的原初設計為中心,同時展示其他藝術家的創意塗裝。
個人最喜歡「工人漁婦」公仔的展示櫃:以陳廷晉原初設計的「工人漁婦」公仔為中心,上下左右同時展示其他藝術家的創意塗裝樣式。
2006年,駁二藝術特區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接手經營,並進行「駁二文化公仔創意大賽」,陳廷晉以高雄在地基層勞動人力為本所創作的「工人漁婦」脫穎而出,巨大雕塑安置於蓬萊路往大勇區的步道上,成為駁二代表風景。
「公共藝術」展示櫃,展示特區內公共藝術作品的模型。
這對公仔沒有臉,兩面都是背影,象徵我們或許不曾仔細端詳勞動人口的面貌,但你我都看過他們默默辛勤工作的背影。
而後,在2009年,徵得陳廷晉同意之下,徵選20組藝術家為「工人漁婦」雕塑進行創意塗裝,分別散置於特區各處。自此,「工人漁婦」與駁二藝術特區幾乎畫上等號,凡是有「工人漁婦」雕塑的地方,皆為駁二藝術特區的範圍。
只標示出口,沒標示怎麼打開出口大門。
  • 顯影駁二
由2樓回到1樓,進入「顯影駁二」展區。受疫情影響,原本用以「顯影」的VR穿戴裝置以防疫為由撤除,只留下3張旋轉椅。
「顯影駁二」是最後一個展區,離開即回到入口處。然而出口處的門十分微妙,門下地面標示出口,門上什麼都沒有--沒有把手,沒有按鈕,也沒有推(外推門)、拉(內拉門)或小心夾手(橫拉電動門)等標示,也找不到電動門常見的感應器。只知道它是出口的門,卻難以判斷怎麼打開這扇門。
經過實際測試,它是一扇外推門,需要用點力才推得開,而且反彈關閉力道不小,如果兩個人一前一後各推開左右門片而出,在後的人極有可能被在前的人放開的門片打到。
既然是常態展,展品將隨時間進行不斷添加、調整,比如駁二當代館的展櫃,已更新至2021年初的《海底市場》特展。以上記錄的是2021年9月中參觀時的模樣。不知何時「顯影駁二」展區才能重新開放?
----------
展期|2021.7.13–2021.12.31
地點|駁二大義區C7倉庫
官網|https://pier2.org/exhibition/info/3/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3會員
182內容數
最近看了哪些戲?參觀了哪些展覽?分享你的想法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