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很小的新聞,是竹東動漫園區悄悄收攤的
消息。這個地方位於竹東火車站西側,原本是台鐵的倉庫;而竹東火車站東側的台鐵宿舍也在2017年整修完成,正式營運。此外,竹東火車站的這個園區,更是新竹縣試圖創造觀光亮點的一個節點,以內灣線串聯起合興、竹東和終點站的內灣站等站的觀光。
園區化這件事本來的目的是將產業集中、方便管理,更進一步吸引廠商進入投資、帶動周邊發展。從科學園區的工廠管理到近年來華山酒廠、松山菸廠等大型工業舊址以文創之名進行空間活化及產業投資,並試圖培養藝文風氣。這次竹東動漫園區的收攤,希望能打醒所有試圖仿效華山酒廠還有松山菸廠的園區化、並期待為地方帶進觀光財的地方政府們。政府積極投注資源,最後放水流的政策太多,這也只是其中一個案例而已,而這類慘烈的教訓卻沒能讓制定政策的公務人員們有所反省,只能在不斷地感慨「大環境不佳」而陷入某種困境。
這是個複合型的災難,首先是主管機關交通部觀光局對觀光景點的整體規劃鬆散、儘管試圖整合了台鐵與地方,但園區內容卻是亂七八糟。再者,委辦的新竹縣政府儘管期待有著新竹出身的漫畫家們作為整個園區的賣點,卻缺乏相關內容支撐展覽與活動,變成了臺灣懷舊漫畫展示、大型恐龍雕塑(?)與機器人雕塑並陳的詭異空間,原因出在承包商對於新竹縣/動畫/漫畫/親子空間等幾個關鍵字的認知落差與貧乏想像有關,而監督單位的新竹縣政府也僅僅作為收取權利金/租金、缺乏輔導與督導。(新竹縣政府派不出來人也是原因)最後產出的結果就是,對於遊客而言這裡是一個「去過一次就不會再去第二次」、缺乏新鮮感的園區,儘管設施企圖吸引親子遊客們(開幕之初還有一個很無所謂的臺灣限定版皮卡丘商店、還有大型溜滑梯的設施),但囿於收費機制與內容空虛等問題,導致遊客進園意願不高,不堪虧損的結果就是承包商摸著鼻子走人。今年選舉時,時任新竹縣長候選人的鄭朝方針對園區提出
轉型概念,即是作為親子館之用。營造一個以兒童為主、對親子友善的園區。(不知道他想像中的親子館是什麼樣子)「活化」與「舊有空間轉型」除了在空間內增添內容並企圖吸引外地觀光客使用之外,原有空間和在地居民的記憶與連結又會是什麼呢?
回到內灣線的問題,這條原先作為林業與礦業的產業支線該如何在產業沒落之後,重新讓沿線上的地區活絡起來,若是單靠幾個觀光亮點或是販賣大量批貨而來的商品不僅無助於觀光發展、甚至可能是殘害觀光的毒藥。竹東在地的刊物《
逐步東行》,是由竹東在地學生採集竹東大小事所發行的刊物,為在地留下了紀錄,儘管這些紀錄不見得是旗艦型的觀光亮點,但卻是竹東人的日常生活。
觀光這件事不就是日常生活的延伸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