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體質良好,後天營養卻失調的新竹

2019/03/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陣子趁著連假,特地去新竹旅行,試圖挑戰這個長久以來,被人認定不好玩的城市。
四天的假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一開始排行程時還不太有信心,想著:「排不出來的話,大不了就上台北找朋友吧。」
所幸,旅程最後成功地排出來了,而且讓我有些意外。
意外,來自新竹先天的深度。作為北台灣最早開發的政商中心,新竹的舊城區有著質量不輸給台南的古建築,如新竹州廳、一信合作社、新竹市役所、迎曦門、新竹州圖書館、鄭氏家廟……等,都有著值得細究的歷史深度與美學,尤其是位在消防博物館對面的一信合作社,若非外牆上還裝著煞風景的台式美學招牌,可說是市內最美的存在,完全不輸台南的林百貨。
且新竹的族群組成相當豐富,一開始是閩人在沿海築巢,後來第二波大量遷入的客家人帶起內陸拓墾潮。而在日治時期過後,因地利之便,國軍的空軍與其眷族從新竹機場不斷移入,凝聚成第三波的眷村族群。最特別的是光復後的發展期,新竹因擁有天然資源優勢,被定位成高科技城並設立了全台第一的科學園區,因此又吸入了大量的高科技工作者,為人口組成帶來第四波變化,至今仍源源不絕。
所以新竹的文化是極其多元的,除了傳統信仰深厚的都城隍廟,以及北埔、新埔、竹東的客家大鎮,還曾擁有高達50座的眷村群(可惜如今已被全數拆除),以及近代在竹北、關埔興起的高科技聚落,如此豐富的組合與新舊交織,怎麼想都該是個特色叢生的城市。
但諷刺的是,絆住新竹後天蛻變的癥結,也導因於天然資源的優勢。
大量的矽砂,是新竹在日治時期開發出的第一個寶藏,日本人因此將新竹視為發展玻璃產業的最佳地點。後來又因發現了天然氣,接續設立了「聯合工業研究所」,是當時台灣第一座高科技研究機構。而這個機構在國民政府接管後改制為「工研院」,成為了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種子,也是新竹科學園區之母。因此可說新竹在準備全面發展的起頭,便與精密技術/高科技產業密不可分,而且是一起跑頭也不回地向前。
但上述的產業,最為人知的就是高負擔的工時。這次在旅程中,特地安排了一小時左右的時間騎進竹科園區裡晃了一圈(迷路了好幾次),園區中密密麻麻的科技廠總部大樓不消說,私心覺得最可怕的,是裡頭為數不少的的宿舍、充足的生活機能,以及供員工子女就讀的學校,這意味著這些新竹的主力工作者可以,甚至需要活在園區裡的。
但一個城市的主要人口,會左右城市內的生活習慣與消費型態。就像老人多的城鎮,店鋪大多早歇,被工作佔滿人生的人們,讓新竹成為一個連當地人都覺得無聊的城市,因為當多數人都忙著討生活,缺乏休閒的時間與餘裕時,城市的休閒供給將一直停在滿足基本需求的階段,因為不論是地方商家或政府,都少了帶給人們更多娛樂選項的動力。
所以雖然綜觀台灣,至今人口數仍在成長且新陳代謝的城市,大概就屬新竹、台中與台北,但新竹的老城區卻與人口外移的城市有著相同的景象,更新牛步而清冷,而竹科則像是個與新竹無關的租界,這是新竹這座城市最弔詭的現象。
不過之所以說牛步而非停滯,是因為從一些小變化,還是能看到官方與民間這幾年做的一些努力。
比如相較四年前在台北工作時偷閒出遊留下的印象,市區的眷村博物館玻璃博物館內部的展覽內容已比當時更加豐富,而新竹縣縣史館的常設展也設計得相當具歷史脈絡且生動,至於過去常被嫌棄徒具虛名的北埔老街,在姜阿新洋樓與金廣福公館重新整理開放後,已成為見證客家人開拓史最具視覺效果的亮點古蹟。尤其是姜阿新洋樓,外觀風格古樸,內裡裝潢卻精緻典雅,且牆壁上還有不少華美的浮雕細節,那是新竹記憶中曾經的輝煌,只是塵封已久,久到大家都忘了。
我會期待新竹能在未來透過不斷更新,產生持續性的吸引力,甚至塑造出獨特個性,擺脫只能提供一次性體驗的瓶頸,成為一個不僅讓本地人想留下,也吸引旅人一訪再訪的城市。過去它只是因為忽視了自己最寶貴的遺產,讓大家難以看見它的美,但它不是,也不該是個會被貼上「無聊」標籤的城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3會員
77內容數
再近,沒出門都很遠;再遠,出門就開始變近。 旅行不用趁年輕、不用辭職、不用花光存款、不用鼓起勇氣,只要挽起背包,踏出門就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