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和大甲離彰化不遠,
曾為了第一公有市場的美食、
百年老校清水國小、
夏季到趙家古厝賞荷花、
眷村文化園區當文青,
搭火車追大甲媽繞境到清水。
雄獅推出「高美濕地1日遊199元」,
結合踏青生態、廟宇拜拜、觀光工廠等行程,
漫遊鰲峰山、高美濕地,
前往紫雲巖、大甲鎮瀾宮朝聖,
並走訪台中老字號製麵廠–大呷麵本家故事館。
基於支持國旅和優良旅行社,
還是立刻報名參加。
清水鰲峰山漫遊
第一站到清水鰲峰山運動公園,
全區佔地60公頃以上,
我們預計停留時間只有1.5小時,
領隊把路線先大致解說再開始行動。
自由車競技場→鰲峰山觀景平台
→陽光草原(鰲峰玉帶)
→ 牛罵頭遺址→神社崎→紫雲巖
這裡的自由車競技場,
號稱亞洲第一座國際標準場地,
當天路邊很多三角錐,
可能在為接下來的賽事做準備。
鰲峰山觀景平台自2014年6月啟用後,
結合登山步道成為海線觀光朝聖重要景點之一。
觀景平台必定位於高處,
所以一定要往上爬,
全程都是石板階梯,
當地人稱做「虎頭崎古道」,
是昔日後山居民來往清水大街的主要途徑。
不過當你走到開始有厭世感時,
會先看到一處白色環形平台,
可稍微休息喘息拍照再繼續上攻,
很快就會到達另一處大型平台。
擁有180°展望視野的半弧形平台,
有許多可以休憩的座椅,
因為沒有遮蔽物,
陣陣涼風吹來,
稍微舒緩了剛剛上山的燥熱感。
地處大肚山台地最北側之山脈。
是欣賞百萬夜景的聖地,
但可能要做好防蚊措施。
接著我們原路往下在交叉路,
往左邊的步道前往陽光草坪。
陽光草坪很適合野餐放風箏,
鰲峰玉帶橋以綠色鋼管為架構,
跨越橋頭寮溪,
可由橋上觀賞清水地景
與鰲峰山自然景觀。
鰲峰玉帶橋採圓弧造型,
遊客行走於圓心內,
形成類似「玉帶環腰」的風水格局,
希望走過此橋的人能財源滾滾。
橋樑通道中央還貼心設置橫條供遊客歇息。
沿著情人堤接上鰲海路往牛罵頭遺址。
途中經過正參道的入口。
鰲峰玉帶橋以綠色鋼管為架構,中央設置橫條供遊客歇息。
其實牛罵頭遺址和神社遺址在同一處,
當初因為建神社才挖掘到新石器時代遺址。
牛罵頭是清水的舊名,
原為平埔族拍瀑拉族(Papora)
牛罵社(Gomach)之社域,
地名「牛罵頭」即是Gomach音譯而來。
原為平埔族拍瀑拉族(Papora)牛罵社(Gomach)之社域
所以清水的文化工作者,
成立拍瀑拉協會,
以牛罵頭遺址為基地,
做教育推廣的工作。
協會在園區第3、4號棟館,
經營咖啡簡餐,
如果有機會會再來支持。
牛罵頭遺址為臺灣中部地區,
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
遺址從出土的物品、建築、骨骸,
去了解當時人類生活可能樣貌。
其實是蠻高深而孤獨的學問,
聰嫂2018年參觀過,
但現在一點印象也沒有,
這次跟團沒時間再進去複習。
說到神社就會想到鳥居,
但是戰後神社廢除,
還變成軍隊營區,
最容易看見的只剩狛犬1對,
還被人胡亂得在嘴巴塗色。
我們從後參道(神社崎)往下走,
途中會經過震災紀念碑。
西元1935年4月21日發生大地震,
臺中州內埔庄屯子腳死傷最為嚴重,
因而中部耆老慣稱此次地震為「墩仔腳大地震」,
而海線地區受災也頗為嚴重,
清水街即死亡高達三百多人。
紀念碑側刻有當時大甲郡內,
八個街庄殉難的鄉親姓名。
神社崎共有二百八十八階,
「參道」前往神社參拜的必經道路,
願意爬這麼多階梯,
應該是很有誠心和敬意。
遊覽車在紫雲巖等大家,
紫雲巖是臺中最大的觀音廟,
也是鎮瀾宮媽祖繞境,
固定會停駐的點。
大甲鎮瀾宮商圈
中午在大甲鎮瀾宮商圈自行覓食,
鎮瀾宮在整修中,
且家中長輩逝世尚未對年,
所以我們沒有進入參拜。
嘗鮮康家阿媽粉腸,
吃了冷凍芋和綠豆沙。
在有限時間內,
迅速造訪了另兩處古蹟。
林氏貞孝坊位於順天路與光明路口,
好像一處小型公園。
屬四柱三間兩層花崗石造牌坊,
四周設有圍欄,
圍欄門柱兩面及坊柱四面均刻楹聯多對。 牌坊頂檐安「聖旨」一方, 為最高榮譽表徵。
看對聯的文字,
就能大致知道林氏12歲喪夫,
守貞71年直到往生。
進一步網路搜尋資料,
林春到大甲鎮余家當童養媳,
未婚夫比林春娘大五歲,
與寡母相依為命。
17歲赴鹿港經商不幸溺斃。
此時林春尚是一個12歲的小姑娘,
夫婦並未正式成婚,
林春決定不改嫁留在余家,
代夫行孝照顧年老多病的婆婆。
春娘在當地除貞孝事蹟外,
更有禱雨事蹟,
據傳具有德行的婦女,
最能求得天降甘霖。
所以林春成為祈雨婦女的首選。
她為大甲城祈求天降甘霖,
總共有三次的紀錄。
並被當地居民奉為「貞節媽」,
還有神像供奉於大甲鎮瀾宮之內。
貞孝節烈牌坊是封建社會,
貞節旌表制度而衍生的產物,
用於表揚女性守節守孝行為的獎勵,
必須得到官方准許才能興建。
講究性別平權的現代,
不再以此束縛女子的自由。
另一處古蹟是大甲文昌祠,
是一座結合書院與廟宇的建築。
文昌祠最早為義塾,
是大甲地區首開設立的學校。
現在的文昌祠香火鼎盛,
尤其考試季節,
廟裡更擠滿了考生、家長,
帶著供品前來祈求考試順利。
大呷麵本家故事館
傳統的職人埋頭專注技藝的提升,
較不懂得宣傳推廣,
雖然希望孩子接棒但也知其中辛苦而心疼。
「大呷麵本家」的傳承溫馨且勵志。
父親放手讓兒子學藝術、學管理,
兒子因思鄉、感念孕育他的製麵廠,
回家傳承家業更發揚光大,
以精緻、健康、藝文路線推廣麵文化。
一進大門就被包裝麵盒,
排列裝飾的面牆所吸引。
「大呷麵本家」的「呷」,
音讀「ㄒ丨ㄚˊ」義「吸飲」,
用「吸」的將麵吃進嘴裡,
能同時品嚐到麵和湯汁,
吃起來會更好吃的。
第三代接棒人-劉世欣,
從小總是聽著父親劉聰明說:
「做麵很簡單,就是麵粉、鹽巴與水。」
只是,愈簡單的東西其實愈不簡單!
堅持只使用天然、優質原料,
麵條中絕不添加任何人工香料、色素、防腐劑。
從選用大甲冠軍芋頭融入麵中,
首創台灣第一的芋頭麵。
陸續又開發了芝麻、糙米、烏龍茶、綠茶...等。
劉世欣曾在袖珍博物館擔任副館長,
所以將製麵廠以前至今的場館,
都以袖珍屋的方式呈現。
這裡的麵條包裝採古法捲紙方式,
每一卷剛好是一人份,
容易保存和取用。
我們小時候的麵和麵線也都是這樣子包裝。
除了各種口味麵條,
也開發了各種口味拌麵醬,
來現場有提供拌麵試吃,
因為東西夠好有說服力,
試吃過大家就開始採購,
賣場除了麵條、拌麵醬,
還有很多精緻的鍋、盤,
和碗麵模型鑰匙圈,
會讓人忍不住都想買回家。
下一站是三井outlet,
適合逛街、購物、喝下午茶。
雖然只有一個半小時,
我們還是很有「收穫」。
高美濕地
最後一站來到高美濕地,
近年這裡成為國內外熱門生態景點,
甚至被讚譽為一生必遊的絕佳美景,
每年吸引約近160萬名國內外遊客到訪。
高美濕地擁有700公頃的廣大濕地、
景觀木棧道的鋪設,
實現「把遊客留在棧道上,
濕地留給潮間帶生物」的生態保育理念。
橘紅色的夕陽及巨大的風車,
更是不可錯過的美麗景緻。
跟團無緣等到落日,
留待他日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