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台股小書僮啦!繼續來搬從探路客轉過來的舊文章,今天來分享《超級績效》的一些內容。
作者馬克‧米奈爾維尼(Mark Minervini)是著名的交易冠軍,對於成長型股票有一套完整的系統,他稱為SEPA「特定進場點分析」,介紹作者的交易模型前,關於交易方法的核心,作者認為他秉持的原則是「保守而又衝勁十足的機會主義」,換句話說,為了追求高報酬必須要衝勁十足,但同時為了保障有限的資本又必須非常注意風險控制,因此即使交易方式很積極,但最優先思考的問題永遠是「禁得起多少損失」,而非「能賺多少錢」。
光是核心的這點應該就跟大部分的韭菜差很多了,畢竟大部分的人看到老師講什麼股講得天花亂墜,大概也跟著腦熱想著這攤發大財了準備賺多少了這樣,從來也不會去想可能會賠錢。(然後等到被套之後再來到處討拍問人,我該繼續放嗎?)
此外,作者並且認為股票市場隨時會出現機會但也會出現危機,所以交易者必須採取迅速而果斷的行為,即時掌握機會或排除危機,換句話說,重要的是裡子而不是面子,認賠或承認決策錯誤,是最考驗交易者的勇氣,但如果能掌握這點,將可以取回是否造成重大虧損的控制權。因為股票交易的目的不是為了要證明自己多精明神準,而是為了要賺錢,所以不應該把交易與自尊放在一起。
(書僮按:交易有賺有賠,沒有穩賺的,最終的結果是賺或賠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但要大賠還是小賠,這個完全可以自己掌握,因此只允許接受小賠,不允許讓自己從小賠擴張成大賠,這是在一進場前就應該做好決策的。)
SEPA「特定進場點分析」
關於SEPA「特定進場點分析」,作者認為這是一套很講究股票交易進場和出場時效的策略。建構這套策略有五大要素:趨勢、基本面、催化事件、進場點、出場點。
這回合就從書上所謂的趨勢講起。
所謂的趨勢,指候選個股的積極發展階段都明確發生在股價上升趨勢中,因此,作者認為股票需要符合他所謂的「趨勢樣板」才能列為潛在的SEPA候選股。作者將股價的價格行為分成整理、承接、出貨、投降四階段,分別代表吸籌、上升、作頭以及下降,並且基於時效的考量,他的目標並不是買在最便宜的股票,而是以「正確」的價格買進,所謂的正確的價格是指股票剛要大幅走高的價格,也就是上升階段的趨勢。
(本書僮補充說明一下,因為作者並不是要買最便宜、最低價的股票,而是相對便宜的股票,所以策略上作者會更加重視風險控制,特別是停損,簡單的說就是追漲,但苗頭不對就不要作夢要快跑。)
價格行為的四大階段
怎麼判斷趨勢與階段,作者在書中列出這樣的指標:
從第一階段整理,到第二階段承接的過渡階段
1.股價同時在150天和200天移動平均以上
2.150天移動平均高於200天移動平均
3.200天移動平均翻揚
(這三點簡單來說就是就是多頭排列而且K棒沒有破線啦)
4.股價高點與回檔低點的位置持續墊高
5.周線大漲的成交量顯著放大,價格拉回成交量明顯萎縮
6.周線大量上漲線型的支數多於大量下跌線型
(這三點就是在說型態維持在上升軌道上,底部慢慢墊高而且價量關係趨勢一致價漲量增,價跌量縮啦)
第二階段的特徵:
1.股價高於200天移動平均
2.200天移動本身處於上升趨勢
3.150天平均移動高於200天平均移動
4.股價處於明顯上升趨勢,波段高點與回檔低點持續墊高而呈現階梯狀走勢型態
5.短線均線位於長線之上
6.日線與周線挾著突兀大量上漲,正常回檔則量縮
7.日線或周線高於平均量的線型,上漲線型的數量多於下跌線型
(基本上就是跟過渡階段差不多)
簡言之,作者認為第二階段出現時會有明顯的「價漲量增,價跌量縮」,在日線圖或周線圖都是如此,在我們斷定從第一階段進到第二階段,而考慮買進之前,需先看到一波漲勢,而且這個漲勢足以將股價帶到52周低點以上25~30%的位置。
趨勢樣板
從階段特徵來看,作者定出他的趨勢樣板必須符合下面的標準,才能確認該股處於第二階段的上升趨勢中,從而列入SEPA「特定進場點分析」的候選清單中,包括:
1.股價高於150天與200天移動平均
2.150天移動平均高於200天移動平均
3.200天移動平均至少有一個月期間處於上升狀態
4.50天移動平均高於150天與200天移動平均
5.股價高於50天移動平均
(多頭排列且均線翻揚上升)
6.股價較52周低點至少高出30%
7.股價距離52周高點不超過25%
(股價位階與年線相比,高但不會太高,以符合追漲不追高的策略)
8相對強度不低於50最好是80多或90多
作者認為第一階段底部到第二階段行情的修正,通常表現出新趨勢的最佳上轎時機,符合趨勢樣板後仍須進一步分析基本面、催化事件、進場點及出場點,在進場之前需擬好完整的交易策略與停損設定,控制風險使風險永遠小於交易期望報酬,換句話說也就是維持小賠大賺的正期望值模式。
本回合小結
本書僮讀完超級績效一到三集後,大致上將三本書分為第一本是著重在交易方法的建構、第二本是心態思維的強化、第三本則是在實作上的經驗談。
此外,就三本著作的整體架構而言,是以一個非常注重風險控管的交易者為核心出發點,建構一套以技術面快篩後(第一層篩選濾網),輔以基本面分析選擇有獲利本質的公司(第二層篩選濾網),最後再回到技術面的角度找出合適的買點(第三層篩選濾網:進場點),雖非純粹以基本面作為進出依據的價值投資,但其實還是符合尋找價格低於價值的公司來買進,只不過不同的是,作者判斷的價值不是傳統價值投資的資產價值,而是潛在成長價值。
同時也考量股票市場的特性,選擇相對漂亮的進場點,因為不是完全只考慮風險規避,所以作者並不選擇買便宜或最低價的股票,而是選擇買相對便宜但不是最便宜的交易策略,因此對於風險控制的控管也就更加重視,這也是與一般韭菜樂觀還要更樂觀,賠錢就一張不賣奇蹟自來的神邏輯大相逕庭。
這也符合本書僮從前曾提過的分析方法上不應該有基本面分析與技術面分析文人相輕的情況,除非是有足夠強度的深入研究產業趨勢基本面,不然其實更應該探究原理混合使用,透過一層層的防護濾網來減少盲點,會遠比用半調子的單一招盲衝更安全。
另外,第二階段的買法有沒有不好?其實也沒有,如果沒有那這樣買第一階段的人就白癡不好囉?好像也不是,至少第一階段的人買在最安全的位置,透過時間獲取最安全的獲利,所以重點在於怎麼樣的人與怎麼樣的性格,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就適合不同的交易方式,一百種人就有一百種獲利方式,重點是,適不適合自己而已。
Mark Minervini追漲不追高買在第二階段的位置這策略當然很好,但像是《投資最重要的事》的作者Howard Marks或《用心於不交易》的作者林茂昌反而是認為應該要將風險控制到最安全的位置,這樣反而會買在第一階段的整理區,難不成這時候要認為Howard Marks或林茂昌的方式是錯的嗎?好像也不是這樣。
又或者,Mark Minervini認為高本益比的股票不要放掉,但Peter Lynch或Jim Slater卻認為選擇個股本益比不應該過高,難不成這時候要認為Peter Lynch或Jim Slater是錯的嗎?重點應該是在於本益比的「益」,這個盈餘的獲利成長速度是否還足以繼續支持成長才是吧?
畢竟即使是所謂的價值投資,都還是有買菸屁股、價值股、成長股的差別不是嗎?所以是純種的投資派的價值投資人還是混種的交易派的價值投資人很重要嗎?尋找符合自己風格的交易模式才是屬於自己的聖盃阿,還是那句話,一百種人就有一百種獲利方式,重點是,適不適合自己而已。
超級績效第一回合就寫到這,下回再來整理作者SEPA系統的其他要素,特別是值得一提的進場點VCP「股價波動收縮型態」,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