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外省族群 李茜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現年四十八歲,認為自己屬於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單就童年飲食來看,外省料理居多,因此暫且歸類為外省族群。父親是中國四川人,五歲隨父母來台並就此定居。母親則是澎湖出生台南長大的閩南人,外祖父是漁夫,因此母親小時候餐桌上少不了魚料理。而受訪者出生於台北板橋,六歲搬到新莊,家裡在那兒開工廠,一樓商用二樓是家用,可說是工廠長大的小孩。
  在他們家,過年與中秋的重要性不相上下,雖然都在自家過節,卻會邀請親朋好友、四川同鄉於自家共聚一桌,倒也似某種大團圓。
  年夜飯上的食物通常有臘肉、粉蒸排骨、整條下去煮的大芥菜(長年菜)、梅干扣肉、生的豆豉、雞肉、魚、榨菜與海椒水。海椒水,每日餐桌必有的蘸醬,由薑蔥蒜、麻油、醋、醬油、辣椒與花椒組成。早期台灣不盛行以花椒佐料,想買還得去專門的雜貨店,但就是那一味使海椒水與眾不同。海椒水清爽不黏稠,其中最常以蔬菜蘸醬吃。
  家中,凡是以奶奶為重,一切皆配合奶奶喜好,諸如全家不講台語,不吃魚,不吃奶奶抗拒的幾樣台菜……即使外曾祖父是漁夫,母親從小吃魚長大,也因奶奶緣故而捨棄這習慣,家中唯一出現的魚只會是虱目魚,因為大孫喜歡。奶奶的生日與中秋節只相差一日,每逢中秋一定高朋滿座,好不熱鬧。正如此,中秋節與過年都非常盛大重要,二節慶菜色相差無幾,僅少了臘肉。
  平時是奶奶掌廚,這使得母親鮮少下廚也不太會下廚。只有到了端午節才是母親主場,由她帶著全家一起包南部粽,即便到現在,中秋節依然會回家同包粽子。
「來到四川成都,我父親的出生地,走在街上,花椒、麻油及其他撲鼻而來的各種氣味,我很確定,那是我奶奶廚房傳出來的味道。」
「由氣味所喚起的感受記憶非常強烈,即使我不是在成都出生,來到此地,頓時有回到故鄉的感動。這地方帶給我的不是透過腦袋的影像記憶,而是真真實實的感受記憶。」
  藉由海椒水裡花椒的麻、香,勾起她與四川這塊土地的連結。即使並非成都出生,四處飄來的氣味卻一再告訴她,這是熟悉的味道。回國後,她試著自己做海椒水與泡菜,現如今,海椒水也成為她新家庭常出現的蘸醬了。食物的魔力即在此,除了溫飽,也能藉由味覺與嗅覺,念想過去歲月。
自製海椒水

我是一個高三生,對飲食記憶、族群文化感到非常好奇,高二時做了一個關於族群飲食記憶的專題,名稱為《舊食記憶》。 我共訪問了三十位來自三個族群的受訪者,分別是閩南、客家和外省族群。我會將訪談內容收錄進來,以每個受訪者為一篇幅,細細訴說屬於他們的童年節慶食物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山東,是她的故鄉,出生於東北吉林,九歲時搬回山東青島。家中共有五個小孩,她排行第二,平時由父親掌廚。二十五歲嫁入台灣,現年四十七歲。         據她回憶,山東每個月幾乎都有節慶,其中又以過年為最盛大。 「湯子是發酵食物,酸酸的,非常好吃。」         由玉米麵製成的湯子跟
        嘉慶《瑞安縣志》記載:「天復二年,有白烏棲縣之集雲閣,以為祥瑞,更名瑞安。」她,出生於溫州瑞安,一直到三十歲後來台定居,現年五十歲。         除夕過渡到新年,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慶。而提到過年,兩樣食物最是懷念。  「芥菜飯炒出來的味道非常鮮美,香氣撲鼻,完全吃出食材的原汁原味
        山東,是她的故鄉,出生於東北吉林,九歲時搬回山東青島。家中共有五個小孩,她排行第二,平時由父親掌廚。二十五歲嫁入台灣,現年四十七歲。         據她回憶,山東每個月幾乎都有節慶,其中又以過年為最盛大。 「湯子是發酵食物,酸酸的,非常好吃。」         由玉米麵製成的湯子跟
        嘉慶《瑞安縣志》記載:「天復二年,有白烏棲縣之集雲閣,以為祥瑞,更名瑞安。」她,出生於溫州瑞安,一直到三十歲後來台定居,現年五十歲。         除夕過渡到新年,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慶。而提到過年,兩樣食物最是懷念。  「芥菜飯炒出來的味道非常鮮美,香氣撲鼻,完全吃出食材的原汁原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父親是南部人,因工作的緣故,我出生於台北,之後因阿嬤年紀大了,父親請調回到南部。南部高雄是我的家鄉,我們起初是住在一個叫做甲仙鄉的地方生活,大姑媽小姑媽也都在附近居住,兒時有許多記憶都是在兩位姑姑家。其實真正的老家並不再這裡,只因老家在偏遠的山區,沒有太多工作的選擇,所以下山後第一個算是有開發
Thumbnail
節日將近,寫寫和「父親」與父系親族們相關的童年回憶。 話題延伸,這陣子才讀(居然!)三毛《哭泣的駱駝》,深有觸動......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無論如何,如果時間允許,每次出差南下的旅途中總會繞過去老家一趟,不是因為住在那裏其實不熟的親戚,只為一碗記憶裡的家鄉味道。所謂客家的那一半,母親給我的;只有一付家鄉的味蕾...
Thumbnail
  我家的日常吃食總是一陣流行過一陣的,這幾乎取決於我媽的喜好,她是個用情不專的婦女,對食物總抱有心血來潮的狂熱,淘汰外食餐廳的速度比發現「這家不錯」的速度還來得迅猛;她更能欽點某道食材或料理,榮登當季度的常駐嘉賓,例如泰式鮮蝦冬粉煲(整個冬季)、桶裝冰淇淋(半年),以及花生芽(久遠不可考)。 
小時候在台灣的鄉下地方, 只有過年節的時候母親買來雞隻煮成白斬雞祭祀才有可能喝到鮮美的雞湯。 那雞湯的香氣遠遠的在外邊就聞到, 會令人好奇地跑去廚房一看究竟, 自多年前媽媽生病去世, 這兒時美味記憶也就隨著消失了。 2003年的冬天, 因工作初到上海, 整個人還在適應當地的工作環境以及飲食文化,
Thumbnail
外子離開宜蘭北上就學工作,對外婆的拿手菜念念不忘。嘗試多次無果後,於一家小吃店品嚐到外子的童年回憶「西魯肉」,外子滿足的神情中看到兩顆鑽石在其眼眶裡閃閃發亮,這就是外子朝思暮想的「家鄉味」。
Thumbnail
疫情前在林森路吃過仙香成都四川手作料理,就被老闆道地的口味吸引。疫情一陣子後,仙香成都四川手作料理悄悄的消失在林森路上...美味也慢慢只能回憶... ▼最近突然看到網友分享一間名字一模一樣,店址搬到東區崇善東路103號!這麼剛好我們也住在東區,週末午餐特地跟家人來探店!果然同一個老闆,一樣賣的是道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父親是南部人,因工作的緣故,我出生於台北,之後因阿嬤年紀大了,父親請調回到南部。南部高雄是我的家鄉,我們起初是住在一個叫做甲仙鄉的地方生活,大姑媽小姑媽也都在附近居住,兒時有許多記憶都是在兩位姑姑家。其實真正的老家並不再這裡,只因老家在偏遠的山區,沒有太多工作的選擇,所以下山後第一個算是有開發
Thumbnail
節日將近,寫寫和「父親」與父系親族們相關的童年回憶。 話題延伸,這陣子才讀(居然!)三毛《哭泣的駱駝》,深有觸動......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無論如何,如果時間允許,每次出差南下的旅途中總會繞過去老家一趟,不是因為住在那裏其實不熟的親戚,只為一碗記憶裡的家鄉味道。所謂客家的那一半,母親給我的;只有一付家鄉的味蕾...
Thumbnail
  我家的日常吃食總是一陣流行過一陣的,這幾乎取決於我媽的喜好,她是個用情不專的婦女,對食物總抱有心血來潮的狂熱,淘汰外食餐廳的速度比發現「這家不錯」的速度還來得迅猛;她更能欽點某道食材或料理,榮登當季度的常駐嘉賓,例如泰式鮮蝦冬粉煲(整個冬季)、桶裝冰淇淋(半年),以及花生芽(久遠不可考)。 
小時候在台灣的鄉下地方, 只有過年節的時候母親買來雞隻煮成白斬雞祭祀才有可能喝到鮮美的雞湯。 那雞湯的香氣遠遠的在外邊就聞到, 會令人好奇地跑去廚房一看究竟, 自多年前媽媽生病去世, 這兒時美味記憶也就隨著消失了。 2003年的冬天, 因工作初到上海, 整個人還在適應當地的工作環境以及飲食文化,
Thumbnail
外子離開宜蘭北上就學工作,對外婆的拿手菜念念不忘。嘗試多次無果後,於一家小吃店品嚐到外子的童年回憶「西魯肉」,外子滿足的神情中看到兩顆鑽石在其眼眶裡閃閃發亮,這就是外子朝思暮想的「家鄉味」。
Thumbnail
疫情前在林森路吃過仙香成都四川手作料理,就被老闆道地的口味吸引。疫情一陣子後,仙香成都四川手作料理悄悄的消失在林森路上...美味也慢慢只能回憶... ▼最近突然看到網友分享一間名字一模一樣,店址搬到東區崇善東路103號!這麼剛好我們也住在東區,週末午餐特地跟家人來探店!果然同一個老闆,一樣賣的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