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外省族群 許雯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嘉慶《瑞安縣志》記載:「天復二年,有白烏棲縣之集雲閣,以為祥瑞,更名瑞安。」她,出生於溫州瑞安,一直到三十歲後來台定居,現年五十歲。

除夕過渡到新年,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慶。而提到過年,兩樣食物最是懷念。

「芥菜飯炒出來的味道非常鮮美,香氣撲鼻,完全吃出食材的原汁原味,值得留念。」

農曆二月二的芥菜飯,是溫州地區廣為流傳的習俗。因當時環境條件不好,容易生疥瘡(方言稱骨癆),芥菜營養豐富,能夠提供免疫力,因此有「吃了芥菜飯,不會生疥瘡」一說。

芥菜飯的做法是:切碎的芥菜,加鹽殺青,逼出菜汁。接著起油鍋,以乾蝦米爆香,加入芥菜下去炒,而後飯直接下去拌。

面對當令食材做成的芥菜飯,無論口感與味道都令人食指大動。

「一講到年糕,我的腦海會浮現小時候住的那條街。整條街進入年的氛圍,周圍熱氣騰騰,似乎在共同迎接某件事的到來。」

年糕,也是令她印象深刻的節食。小時候,會先在自家將原物料處理到一定階段,只有最後才請師傅幫忙搗年糕。那時是手工搗年糕,蒸熟的米糰放入石臼後,利用石錘使它質地更加均勻。二師傅搭檔合作,一人舉起石錘,上下來回搗糕糰;一人手沾溼水,在搗垂上升時迅速對折糕糰,收放之間,默契配合,簡直天衣無縫。與其說是一項技藝,倒不如是一場精采的表演,讓人目不轉睛。

全程觀看之餘,偶而會偷挖一小塊半成品年糕,塞入口中。師傅手巧,看到年幼的她盼望的眼神,會將米糰捏成小兔子,再用紅色火柴當兔子眼,送給她作點心,能得到額外的禮物那可是無比滿足。手工搗的年糕,是一種純粹的米香,更帶來唇齒間對抗的勁韌風味。

諾大的番茄,是某次小學考試滿分的獎勵品,也是回憶童年的樞紐。還記得爸媽讓她在市集隨意挑選一樣心愛之物,小小的眼睛快速掃過一遍,最後,一顆大番茄被收入囊中。一口咬下,香,脆,微酸又帶點甜,各種滋味在口中散開,又匯集成一口滿足。

年糕,芥菜飯,五月五的粽子及蛋袋,七月七吃巧舌餅,還有冬至的湯圓與麻糬,樣樣食物直至今日依然回味無窮。

raw-image


這是一個外省族群受訪者和我分享的故事,透過她在電話中的描述,我不覺想起幼時曾參加搗麻糬體驗的片段記憶,雖然記憶久遠,但麻糬的糯米香和充滿嚼勁的口感,卻歷歷在目。許雯雯記憶中的芥菜飯和年糕,記憶中充滿節慶氛圍的小鎮,皆令她回味無窮,這,是專屬於許雯雯(化名)的舊食記憶。

而你的舊食記憶又是什麼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圓在路上
11會員
24內容數
我是小圓,過去為華德福實驗教育學生,現就讀中央大學。
小圓在路上的其他內容
2021/10/21
  當年日本撤退台灣,他的爺爺被指派來台接收燈塔,民國三十八年,爺爺帶著父親從廣東省汕頭市渡海來台,不曾想,同年政局改變,這一待便是一輩子。   爺爺是燈塔管理員,父親也是。母親是客家人,父親與母親在花蓮相遇,小時候隨著父親輪調,曾搬過許多次家,他是花蓮出生,也住過北方澳、台北等地,如今落腳宜蘭,今
Thumbnail
2021/10/21
  當年日本撤退台灣,他的爺爺被指派來台接收燈塔,民國三十八年,爺爺帶著父親從廣東省汕頭市渡海來台,不曾想,同年政局改變,這一待便是一輩子。   爺爺是燈塔管理員,父親也是。母親是客家人,父親與母親在花蓮相遇,小時候隨著父親輪調,曾搬過許多次家,他是花蓮出生,也住過北方澳、台北等地,如今落腳宜蘭,今
Thumbnail
2021/10/21
  現年四十八歲,認為自己屬於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單就童年飲食來看,外省料理居多,因此暫且歸類為外省族群。父親是中國四川人,五歲隨父母來台並就此定居。母親則是澎湖出生台南長大的閩南人,外祖父是漁夫,因此母親小時候餐桌上少不了魚料理。而受訪者出生於台北板橋,六歲搬到新莊,家裡在那兒開工廠,一樓商用二樓
Thumbnail
2021/10/21
  現年四十八歲,認為自己屬於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單就童年飲食來看,外省料理居多,因此暫且歸類為外省族群。父親是中國四川人,五歲隨父母來台並就此定居。母親則是澎湖出生台南長大的閩南人,外祖父是漁夫,因此母親小時候餐桌上少不了魚料理。而受訪者出生於台北板橋,六歲搬到新莊,家裡在那兒開工廠,一樓商用二樓
Thumbnail
2021/10/03
        山東,是她的故鄉,出生於東北吉林,九歲時搬回山東青島。家中共有五個小孩,她排行第二,平時由父親掌廚。二十五歲嫁入台灣,現年四十七歲。         據她回憶,山東每個月幾乎都有節慶,其中又以過年為最盛大。 「湯子是發酵食物,酸酸的,非常好吃。」         由玉米麵製成的湯子跟
2021/10/03
        山東,是她的故鄉,出生於東北吉林,九歲時搬回山東青島。家中共有五個小孩,她排行第二,平時由父親掌廚。二十五歲嫁入台灣,現年四十七歲。         據她回憶,山東每個月幾乎都有節慶,其中又以過年為最盛大。 「湯子是發酵食物,酸酸的,非常好吃。」         由玉米麵製成的湯子跟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蘆荻社區灶咖成立於2017年,位於新北市蘆洲區,由老公寓、傳統產業、小吃聚集的巷弄裡。同年五月底舉辦第一屆『包粽博覽會』,至2020年,共計舉辦三屆。使用“博覽會”、“趴踢”的元素,邀請庶民包粽達人現身分享、示範、教學,還原粽子本身的豐富與多元文化;不再只是被市場畫定壁野分明的單一分類。
Thumbnail
蘆荻社區灶咖成立於2017年,位於新北市蘆洲區,由老公寓、傳統產業、小吃聚集的巷弄裡。同年五月底舉辦第一屆『包粽博覽會』,至2020年,共計舉辦三屆。使用“博覽會”、“趴踢”的元素,邀請庶民包粽達人現身分享、示範、教學,還原粽子本身的豐富與多元文化;不再只是被市場畫定壁野分明的單一分類。
Thumbnail
過了舊曆新年,時序入春,歷經暮冬,身體累積了濕寒之氣,是故古人以走春、遊春的方式,祭春食五辛盤,舒展筋骨去濕排寒,歡喜迎春。五辛盤便是潤餅的前身,運用節氣食材,達到健身活血之效。
Thumbnail
過了舊曆新年,時序入春,歷經暮冬,身體累積了濕寒之氣,是故古人以走春、遊春的方式,祭春食五辛盤,舒展筋骨去濕排寒,歡喜迎春。五辛盤便是潤餅的前身,運用節氣食材,達到健身活血之效。
Thumbnail
沐潮的田野調查 -「發酵食」 眷村的美食最早是思念的家鄉味, 後來是眷村後代懷念的家常味, 經過時間交融成為許多游子眷戀的台灣味, 經過田野調查除了麵食以外, 最具代表的就是發酵食, 如同台灣人現在熟悉的酸菜, 雖然沒有去過遙遠的黑土地 但對於酸菜白肉鍋卻有一份家的感情。 四川泡菜 同個食物承載
Thumbnail
沐潮的田野調查 -「發酵食」 眷村的美食最早是思念的家鄉味, 後來是眷村後代懷念的家常味, 經過時間交融成為許多游子眷戀的台灣味, 經過田野調查除了麵食以外, 最具代表的就是發酵食, 如同台灣人現在熟悉的酸菜, 雖然沒有去過遙遠的黑土地 但對於酸菜白肉鍋卻有一份家的感情。 四川泡菜 同個食物承載
Thumbnail
北埔的石柿個頭較小,甜度高且口感佳,通常從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下旬開始採收,其中又以大湖村為主要產區。往大湖村的路上沿途可見不少柿子樹,穿過蜿蜒山路,我們來到謝媽媽的家......
Thumbnail
北埔的石柿個頭較小,甜度高且口感佳,通常從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下旬開始採收,其中又以大湖村為主要產區。往大湖村的路上沿途可見不少柿子樹,穿過蜿蜒山路,我們來到謝媽媽的家......
Thumbnail
出身竹東軟橋,徐雪桃女士結婚後住在南埔已經四十多年。平常擔任南埔社區發展協會的志工,雪桃姐也將從母親身上學來的米食手藝傳授給其他志工夥伴,帶著年輕人一起做過菜包、菜頭粄……
Thumbnail
出身竹東軟橋,徐雪桃女士結婚後住在南埔已經四十多年。平常擔任南埔社區發展協會的志工,雪桃姐也將從母親身上學來的米食手藝傳授給其他志工夥伴,帶著年輕人一起做過菜包、菜頭粄……
Thumbnail
恁香(anˊ hiongˋ)是客語形容食物真香、真好吃的意思。時至農曆十二月尾聲,你總能看到客家聚落裡家家戶戶的大灶飄起陣陣白煙,煙霧裡還夾雜著幸福香氣,那是各家拿手的米食料理......
Thumbnail
恁香(anˊ hiongˋ)是客語形容食物真香、真好吃的意思。時至農曆十二月尾聲,你總能看到客家聚落裡家家戶戶的大灶飄起陣陣白煙,煙霧裡還夾雜著幸福香氣,那是各家拿手的米食料理......
Thumbnail
寒流又要來一波,低溫下探5度C,你準備好面對了嗎?這時候,來一碗熱呼呼的雞湯,真是人間一大享受!來,帶你瞧瞧台東人冬日的幸福滋味、暖心又暖胃~  這次為我們示範的是「秘食私廚」的欣芝,欣芝的阿婆在民國62年就開始在關山經營飯館,接著由媽媽接手、傳承阿婆的滋味和手藝。身為第三代的欣芝,從小穿梭在廚房
Thumbnail
寒流又要來一波,低溫下探5度C,你準備好面對了嗎?這時候,來一碗熱呼呼的雞湯,真是人間一大享受!來,帶你瞧瞧台東人冬日的幸福滋味、暖心又暖胃~  這次為我們示範的是「秘食私廚」的欣芝,欣芝的阿婆在民國62年就開始在關山經營飯館,接著由媽媽接手、傳承阿婆的滋味和手藝。身為第三代的欣芝,從小穿梭在廚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