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 外省族群 陳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山東,是她的故鄉,出生於東北吉林,九歲時搬回山東青島。家中共有五個小孩,她排行第二,平時由父親掌廚。二十五歲嫁入台灣,現年四十七歲。

據她回憶,山東每個月幾乎都有節慶,其中又以過年為最盛大。

「湯子是發酵食物,酸酸的,非常好吃。」

由玉米麵製成的湯子跟煎餅,滋味尤讓人回味。玉米麵是發酵食物,味道微酸,而湯子製作方法是:將剝皮玉米放入鋼瓶,等發酵冒泡後,再用石磨磨成粉。粉加水揉成麵糰,先以滾水燙半熟,緊接著用剉板將麵糰剉成麵條,湯子類似米苔目,一小一小段,等待麵條的是沸騰之水,麵下去即熟,通常用來當滷麵。湯子是全家人的共同記憶,他們會一起做湯子,並以此為傲。湯子不僅自家人喜歡,更擄獲隔壁鄰居家小孩的胃,嚐過後甚至賴著不走,只為再吃上一口。

過年不只有湯子與煎餅,還有做成十二生肖或蝴蝶結等圖案的炸麵粉、包著紅豆餡的年糕、豬肉凍和餃子,順帶一提,酸菜燉大鵝非常美味,足以令人念念不忘。上述節食通通要到過年才會吃,但因耐存不易壞,過年準備之食物大抵能吃到二月分。

  印象深刻的節食除了湯子,還有棋子塊跟豆子。棋子塊是麵粉絲加糖、蛋和豬油,豆子是混麵粉跟糖,用小火慢烘後,一個酥酥脆脆,一個又甜又香,甚是懷念。

「山東節慶真的非常多,幾乎每個月都在過節。二月二吃棋子塊,三月清明節吃鵝蛋,五月端午節吃粽子,七夕躲在黃花藤下,偷聽牛郎織女談心,八月中秋節……山東人最饞,總想找理由過節。」

  她提及到,過去人們很重視節慶,會全心全意投入準備節食;現在節食多以機器替代,直接買現成年菜的情形也逐年增加,與以往相比,製作程序上面反倒簡單許多。快速與便利的背後,節慶氛圍正淡化,同時失去手作的真味。

  疫情緣故,以致許久沒回家過節,回想小時候與家人共同度過、親手備料的大小節日,如今顯得格外珍貴。



  受訪者陳雪(化名)是我的舅媽,舅媽很疼我,小時候總會帶著我和表哥出去玩。雖然和舅媽來往甚多,但我對舅媽認知甚少,作為她的晚輩,平時也不會聊太多私人的事情。透過這次訪談,終於對身邊的長輩有了更深一層認識,也讓我對那道令她念念不忘的「湯子」產生極大好奇。

屬於你的舊食記憶又是什麼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圓在路上
9會員
23內容數
我是小圓,過去為華德福實驗教育學生,現就讀中央大學。
小圓在路上的其他內容
2021/10/21
  當年日本撤退台灣,他的爺爺被指派來台接收燈塔,民國三十八年,爺爺帶著父親從廣東省汕頭市渡海來台,不曾想,同年政局改變,這一待便是一輩子。   爺爺是燈塔管理員,父親也是。母親是客家人,父親與母親在花蓮相遇,小時候隨著父親輪調,曾搬過許多次家,他是花蓮出生,也住過北方澳、台北等地,如今落腳宜蘭,今
Thumbnail
2021/10/21
  當年日本撤退台灣,他的爺爺被指派來台接收燈塔,民國三十八年,爺爺帶著父親從廣東省汕頭市渡海來台,不曾想,同年政局改變,這一待便是一輩子。   爺爺是燈塔管理員,父親也是。母親是客家人,父親與母親在花蓮相遇,小時候隨著父親輪調,曾搬過許多次家,他是花蓮出生,也住過北方澳、台北等地,如今落腳宜蘭,今
Thumbnail
2021/10/21
  現年四十八歲,認為自己屬於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單就童年飲食來看,外省料理居多,因此暫且歸類為外省族群。父親是中國四川人,五歲隨父母來台並就此定居。母親則是澎湖出生台南長大的閩南人,外祖父是漁夫,因此母親小時候餐桌上少不了魚料理。而受訪者出生於台北板橋,六歲搬到新莊,家裡在那兒開工廠,一樓商用二樓
Thumbnail
2021/10/21
  現年四十八歲,認為自己屬於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單就童年飲食來看,外省料理居多,因此暫且歸類為外省族群。父親是中國四川人,五歲隨父母來台並就此定居。母親則是澎湖出生台南長大的閩南人,外祖父是漁夫,因此母親小時候餐桌上少不了魚料理。而受訪者出生於台北板橋,六歲搬到新莊,家裡在那兒開工廠,一樓商用二樓
Thumbnail
2021/09/26
        嘉慶《瑞安縣志》記載:「天復二年,有白烏棲縣之集雲閣,以為祥瑞,更名瑞安。」她,出生於溫州瑞安,一直到三十歲後來台定居,現年五十歲。         除夕過渡到新年,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慶。而提到過年,兩樣食物最是懷念。  「芥菜飯炒出來的味道非常鮮美,香氣撲鼻,完全吃出食材的原汁原味
2021/09/26
        嘉慶《瑞安縣志》記載:「天復二年,有白烏棲縣之集雲閣,以為祥瑞,更名瑞安。」她,出生於溫州瑞安,一直到三十歲後來台定居,現年五十歲。         除夕過渡到新年,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慶。而提到過年,兩樣食物最是懷念。  「芥菜飯炒出來的味道非常鮮美,香氣撲鼻,完全吃出食材的原汁原味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是北京來的嘛?! 這是 我去山西臨汾的時候 最常聽到的... 啥呀? 我可是台灣來的孩子
Thumbnail
你是北京來的嘛?! 這是 我去山西臨汾的時候 最常聽到的... 啥呀? 我可是台灣來的孩子
Thumbnail
冬至,又稱亞歲、冬節、短至,是中國24節氣最重要的節氣之一,這天是北半球在一年之中白天時間最短、夜晚最漫長的一天。從這天開始,白天會逐漸增長,夜晚逐漸變短.天氣也將開始回暖。每年的冬至的日期並沒有一定,但幾乎落在12月21到23日之間,是陰氣最重即將升陽的日子。
Thumbnail
冬至,又稱亞歲、冬節、短至,是中國24節氣最重要的節氣之一,這天是北半球在一年之中白天時間最短、夜晚最漫長的一天。從這天開始,白天會逐漸增長,夜晚逐漸變短.天氣也將開始回暖。每年的冬至的日期並沒有一定,但幾乎落在12月21到23日之間,是陰氣最重即將升陽的日子。
Thumbnail
沐潮的田野調查 -「發酵食」 眷村的美食最早是思念的家鄉味, 後來是眷村後代懷念的家常味, 經過時間交融成為許多游子眷戀的台灣味, 經過田野調查除了麵食以外, 最具代表的就是發酵食, 如同台灣人現在熟悉的酸菜, 雖然沒有去過遙遠的黑土地 但對於酸菜白肉鍋卻有一份家的感情。 四川泡菜 同個食物承載
Thumbnail
沐潮的田野調查 -「發酵食」 眷村的美食最早是思念的家鄉味, 後來是眷村後代懷念的家常味, 經過時間交融成為許多游子眷戀的台灣味, 經過田野調查除了麵食以外, 最具代表的就是發酵食, 如同台灣人現在熟悉的酸菜, 雖然沒有去過遙遠的黑土地 但對於酸菜白肉鍋卻有一份家的感情。 四川泡菜 同個食物承載
Thumbnail
  當年日本撤退台灣,他的爺爺被指派來台接收燈塔,民國三十八年,爺爺帶著父親從廣東省汕頭市渡海來台,不曾想,同年政局改變,這一待便是一輩子。   爺爺是燈塔管理員,父親也是。母親是客家人,父親與母親在花蓮相遇,小時候隨著父親輪調,曾搬過許多次家,他是花蓮出生,也住過北方澳、台北等地,如今落腳宜蘭,今
Thumbnail
  當年日本撤退台灣,他的爺爺被指派來台接收燈塔,民國三十八年,爺爺帶著父親從廣東省汕頭市渡海來台,不曾想,同年政局改變,這一待便是一輩子。   爺爺是燈塔管理員,父親也是。母親是客家人,父親與母親在花蓮相遇,小時候隨著父親輪調,曾搬過許多次家,他是花蓮出生,也住過北方澳、台北等地,如今落腳宜蘭,今
Thumbnail
醃漬食品是一種保存食物的方式,曾經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食物的醃漬釀造。出生南庄、嫁來竹東的葉美岑就是這樣一位傳統的客家媳婦,生活中所需的18般武藝通通會,生存能力強,但在時代的推移間,卻對這些習自傳統的生活技藝與廚藝愈來愈沒了信心——誰還吃這個?人人都會的東西,有什麼好介紹?我們也想問,真是這樣嗎?
Thumbnail
醃漬食品是一種保存食物的方式,曾經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食物的醃漬釀造。出生南庄、嫁來竹東的葉美岑就是這樣一位傳統的客家媳婦,生活中所需的18般武藝通通會,生存能力強,但在時代的推移間,卻對這些習自傳統的生活技藝與廚藝愈來愈沒了信心——誰還吃這個?人人都會的東西,有什麼好介紹?我們也想問,真是這樣嗎?
Thumbnail
夏天喝綠豆湯,對我來說是一種閩南風味的老習慣,總能讓我想到逝去的內嬤,她熬煮的冰涼與糖度是難以再複製的了,但食物蘊含記憶,在恆春的綠豆饌裡延續了那段兒時美好。母親家族住在最南端,學生時代每年寒暑假的返鄉,除了有探親度假的意味,視覺與味覺也充滿了半島的海
Thumbnail
夏天喝綠豆湯,對我來說是一種閩南風味的老習慣,總能讓我想到逝去的內嬤,她熬煮的冰涼與糖度是難以再複製的了,但食物蘊含記憶,在恆春的綠豆饌裡延續了那段兒時美好。母親家族住在最南端,學生時代每年寒暑假的返鄉,除了有探親度假的意味,視覺與味覺也充滿了半島的海
Thumbnail
出身竹東軟橋,徐雪桃女士結婚後住在南埔已經四十多年。平常擔任南埔社區發展協會的志工,雪桃姐也將從母親身上學來的米食手藝傳授給其他志工夥伴,帶著年輕人一起做過菜包、菜頭粄……
Thumbnail
出身竹東軟橋,徐雪桃女士結婚後住在南埔已經四十多年。平常擔任南埔社區發展協會的志工,雪桃姐也將從母親身上學來的米食手藝傳授給其他志工夥伴,帶著年輕人一起做過菜包、菜頭粄……
Thumbnail
煮好的米團泡入薑湯,在過去以農業為大宗的客庄裡,「漉湯米齊」這道米食就是農忙時節田邊最常出現的慰勞點心。拜訪過客庄媽媽以後,才知她們口中的「漉湯米齊」不完全等同我們一般認知的「牛汶水」。
Thumbnail
煮好的米團泡入薑湯,在過去以農業為大宗的客庄裡,「漉湯米齊」這道米食就是農忙時節田邊最常出現的慰勞點心。拜訪過客庄媽媽以後,才知她們口中的「漉湯米齊」不完全等同我們一般認知的「牛汶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