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2021~2025),中國大陸確定了陸上風電平價上網的政策,也就是取消政府補貼,與其他發電方式在市場上競爭,海上(離岸)風電也會在十四五結束之前平價上網。即使沒有政府補貼,目前未銀行融資的陸上風場IRR仍有5~15%之間,算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機會。所以我們已經看到,中國許多風機整機或零組件公司紛紛投資陸上風場,變成資產持有者或者是風場開發商。中國的大型電力營運商在2021年前三季的歸屬母公司淨利趨勢,呈現了火電大虧、水電持平、新能源與核電大漲的情況。中閔能源YoY 403%、三峽能源YoY 201%、龍源電力YoY 112%、節能風電YoY 74%。可見得中國的火力發電逐漸失去優勢,歐盟實施碳關稅制度之後會失去更多優勢,風光電力的優勢將更為明顯,如果,十四五期間全球的能源危機持續出現,可以預見對於風光電力的依賴會更為明顯。
圖四:中國電力營運商2021年前三季歸屬母公司淨利
中國的電力營運商當中,龍源電力(0916HK)的裝機容量裡面,90%屬於風力發電,一般被視為風力發電的代表公司。2021年H1,龍源電力公司總裝機容量24,907MW,其中風力發電佔22,429MW。公司總售電量31,255GWh,其中風力發電售電量26,133GWh(84%)。風電的營業淨利YoY 26.9%優於火電的21.4%。風電平均上網電價為NT$2.12元/度電(KWh)。2021~2025之間我的預估是(陸上)風電平均上網電價,長期將維持在2.1元/KWh附近,因為碳關稅讓市場需求強勁。儘管如此,降低發電成本的趨勢依然不變,陸上風機逐漸長大,SGRE、Vestas、GE已經量產6+MW的風機,中國的風機製造商也能很快追上這個腳步。中國的風電運營商目前的主力機種,依然停留在2~4MW之間。十四五期間,龍源電力公司約會增加30,000MW的風電資產,相較於目前的22,429MW來說,成長一倍以上。(Note:1GW=1,000MW=1,000,000KW;GW/MW/KW均是功率單位,而GWh/MWh/KWh則是能量單位。一般俗稱的一度電是1KWh。)
在2020的上半年,風力發電平均上網電價比火力發電高46%,在中國政府上調火力發電上網電價20%之後,兩者的差距已經縮小到20%左右。按照我過去產業前瞻分析的經驗,一旦新東西與舊東西的價差縮小到20%以內,就會產生明顯的取代現象。在市場競爭的狀況下,風電取代火電已經出現小火態勢。
中國政府目前規劃的清潔能源基地包括松江、冀北、黃河幾字灣、河西走廊、黃河上游、新疆、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雅礱(ㄌㄨㄥˊ)江流域,總共九個,並且依靠HVDC/HVAC特高壓長程直交輸電網把電力輸送到高度用電的區域。中國政府已經決定在沿海省份大量配置離岸風電場,並且大力建設。2019年中國離岸風電新增裝機量達2.4GW,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2020年新增裝機量3.06GW繼續蟬聯寶座。2021年中國離岸風電累積裝機量正式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同年,明陽智能公司發表當時全世界最大的16MW離岸風機,預計在2024年量產;而中車永濟電機公司發表18MW發電機(風力發電使用),也是世界第一。強勁的本土市場需求,讓中國企業積極發展離岸風電產業,但是因為國家安全因素,中國以外的市場對於中國的風機依然會比較抗拒。我的看法是2025年之前,中國製造的離岸風機應付本土需求可能都還不夠用,不一定有餘力外銷海外市場,畢竟解決缺電問題會比外銷更為優先。
2020年以前,全球約有80%的風機鑄件生產來自於中國大陸。因為離岸風電強勁的成長趨勢,帶動產能前三名公司積極擴充產能,並且提高最大鑄件能力。第一名日月股份公司預計2023年的年產能達61.2萬噸,永冠公司預計在2025年達到34萬噸,廣大特材在2021年產能達20萬噸。日月公司的最大鑄件能力目前是110噸,廣大特材則是100噸,而永冠的台中新廠如果啟用,預計最大鑄件能力可以來到150噸(預估可以生產20MW風機使用的鑄件)。展望未來30MW風機已經在研發當中,預估最大鑄件能力上看200噸。中國已經有數家企業擁有200噸以上的鑄件製造能力,只是產能小且風電不是他們的主力事業,包括一重(年產能6萬噸、最大鑄件能力500噸)、二重(年產能5-6萬噸、最大鑄件能力550噸)、上重(年產能4萬噸、最大鑄件能力450噸)、大連重工(年產能8萬噸、最大鑄件能力210噸)、中信重工(年產能3萬噸、最大鑄件能力200噸)等。這些擁有更大鑄件能力的公司如果要進入風電市場,預估經營管理能力、倉儲能力、運送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業務銷售能力、市場趨勢判斷能力都會面臨挑戰。日月公司的風電鑄件平均銷售單價在2018年是每噸新台幣4.58萬元,一路走高到2020年的5.1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