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電燈具省電費?別被廠商說法唬去了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幾年政府大力推行「住宅社區公共照明改用省電燈具改裝工程」,許多廠商說明到最後都會開大絕『這樣可以幫社區節省很多電費喔!』,但事實是如此嗎?其中又藏有什麼樣細節應該要注意呢?
大家如果注意看政府相關的補助說明或網站,補助更換燈具的重點應該是在「節能減碳」,而重來就不在於「節省社區支出」(不論是電費或採購或更換之費用)。
先從我聽到的案例來舉例,教大家如何突破盲點:
他們社區地下室照明約150具,廠商(或物管人員)號稱「改成微波感應式燈管每月可節省10幾萬的電費」,稍等一下,地下室只有150多具燈的社區,我推斷應該是總戶數在120戶以下的中小型社區,《這樣社區每個月的大公電費會破10萬嗎?如果沒有,去那裡拿10幾萬的電費來節省?
社區更換成省電燈具究竟有沒有辦法幫社區節省開銷?
其次,省到電費,那採購及更換的工錢呢?如果節省到的電費遠低於燈具的採購或更換的工錢,那真的有幫社區節省到支出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先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一支燈管到底要用多少電?需要多少電費。
早安樂活網整理有關2021年臺灣電價表 https://lohas.edh.tw/article/20979
跟據經濟部定義,1度電則是耗電量1,000瓦特(W)的用電器具,連續使用1小時(h)所消耗的電量。以4呎的T8 LED燈管,主流商品約20W來計算,要持續亮50小時(2天又2小時)才用掉1度電,用朋友的社區約150具燈來計算如下:
(150具*20W/1000)*24小時*30天=2160度。2160度*5.03元=10,864.8元
那裡來的「10幾萬電費」可以節省?更不提大公用電通常是契約用電,是有簽訂合約價格的,以我服務的社區而言,平均每日用電大約400度,電費是3.5元/度,算起來電費就更低了。
4呎的T5傳統省電燈管大約是28W,與同為4呎的T8 LED燈管20W來看,150具燈每月大約只節省電費864元(不到)。
再者,更換燈泡是否連同燈具也得跟著換?整組換下來要額外花費多少錢呢?以最便宜的「4呎單座山型吸頂LED燈具」來看,整組含燈管買下來大約350~650元,《若一次性更換150具就要價52,500~97,500元,這還沒算上工錢喔!
若想更換成CNS節能燈具+燈管,甚至於是微波感應式燈管(單燈管就要價約600~700元/支),那更是要價不斐呀!
對政府來說,當每一盞燈的這小小的度數節省下來,每年可減少很大的發電量及碳排量,考量到現在的天候變化及碳權問題,政府會想如此推動是無可厚非,但我個人想法是:不應該用這種「一次通通換起來」的便宜行事方式進行,因為這樣只是便宜了各家廠商而已。
更何況,把原本仍堪用的東西硬是換新,除了浪費堪用物的剩餘價值外,新產品的生產製造一樣是耗能排碳的不是嗎?
隨著氣候變遷影響加劇,相關議題亦逐漸受到重視
而對社區來說,除了考量「可節省多少電費」外,「更換的採購、工資」也應該一併納入評估,才不會「省小條、花大條」
個人建議:舊的燈具壞掉時再更換成節能燈具(管)即可。
這樣一來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達成委員會終極的「節省開銷」的目標,才不會電費上省了幾百或幾千元,卻在更換的工程上花費數萬甚至於數十萬元,如此顧此失彼,反而更加不划算。至於要更換成何種形式的燈具、燈管?其實還要看每個社區的條件、住戶生活坐息等決定。
如梯間燈或可從開關下手,更換或加裝感應式開關,有人經過才打開,人離開一陣子燈自動關閉;如地下室停車場看區分所有權人感受,可以在微波感應燈管(偵測到有活動時全亮、無人活動時低亮度)或是節能燈管之間做考量,畢竟一支微波感應燈管的價錢可以抵4~5支一般節能燈管,加上越簡單的燈管壽命越長的經驗談,個人是真的覺得不是這麼地必要性。
俗話說的好「魔鬼藏在細節裡」,很多事物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中的關鍵在那裡,才不會本末倒置失去原本的好意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