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設計

含有「社會設計」共 2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從原先熟悉的領域轉換跑道,是什麼理由促使你做出改變?」 苗栗長大的宜錦,在台北的景觀設計公司待了七年後,發現相比為「不確定的對象」設計,他更享受深入社區、實際接觸在地居民的過程。雖然不是社會工作背景出身,反而是這樣的「特殊性」讓他思考自己能為社區,甚至是居民帶來什麼價值?
Thumbnail
avatar
黃鼎詒
讓人期待的空間!
傳統「瀑布式」的優點是階段清楚(先車頭再車身再車尾),流程明確、期程好估算;但缺點則是動線過長、週期過久,且對於市場變化較難回應,因為越往下,疊加的成本越高,改變也就越難(像「不可逆」的瀑布),最後更可能變成「做完就好」。
半年為一個sprint(週期)太久了,會敏捷不起來;sprint太少,失去了調整的空間跟彈性,也會彈性不起來。Scrum在執行每個Sprint時,是即使發現規劃有問題,在Sprint期間也不進行調整,這點跟瀑布式開發也很不一樣。我不了解教育設計,我就是個軟體工程師,沒辦法針對如何針對最長一個月的Sprint設計目標提出想法,但「最小需求切割」也就是MVP的設計,應該是這個構想的關鍵,以架構面來說,我覺得也可以想成是重塑團隊分工的模式。建議老師也可以參考一下看板(KanBan)的方法論。
「社會設計」簡單說,就是透過社會動員以達成目的的一種設計。而「課綱」基本上是想藉對教育現場的擾動,以及課發會、教學研究會等的組織動員來達成教育革新的目的,因此,「課綱」其實也是一種「社會設計」。 既然課綱是「社會設計」,那一開始就要讓社會學、設計學以及更多領域的人才參與進來,因為異質與多元更能促進
一門課要能開得成,它的內容肯定是被整理過、驗證過的經驗累積,有系統化的發展脈絡和論述能力,果真名不虛傳,十分迷人。
Thumbnail
avatar
黃鼎詒
便利貼的用法是讓我們先發散再聚焦,社會設計的雙鑽石模型運用
獎牌不一定能打造品牌:有些學校一直得獎,但我們實在說不出它是所什麼學校;但是,品牌一定會帶來獎牌(雖然學校不想要),而且一提到校名,我們通常就知道,它是幹嘛的。
透過一個課程去縫合普通班和藝才班的嫌隙,甚至讓整個社區動起來,雖然不太可能,但至少有努力過。
Thumbnail
在新北柑園國中服務時,看到學生拖地可以從頭到尾不碰手,越拖越髒,不禁想到:這些孩子一味追逐「都會文明」,結果自己純樸的鄉村價值也沒了,出了社會怎有一席位?
老師通常不喜歡學校承辦太多上級活動(所謂包工程),所以對學校有何好處?校長需要妥切的轉譯與精準的設計。
Thumbnail
94~97學年在北市復興高中擔任總務時,也兼任高中國文科輔導團總幹事。 當時的吳清基局長,想要為高國中生辦一個文學獎,但希望不要是那種「一篇決高下」的「純比賽」。
Thumbnail
第一任學務工作是在新北蘆洲國中,那時是把自己當品檢員,每天負責抓打架、抓抽菸的,但感覺越抓越多。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