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太陽光電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始於2004年,我們從上中下游都有成功與失敗的例子,從產業前瞻分析的角度來回顧這些歷史,我們看到現在最新的營運模式就是今日本文主題AI(人工智慧)的EPCOA營運模式,我觀察到京奇能源成立於2020年,一年多的時間裡,公司快速成長,顯示AI-EPCOA的營運模式確實有過人之處,很值得與讀者分享。
京奇能源成立於2020年6月,同年八月取得第一個大型標案,容量10MW;資本額不大,僅8,500萬元新台幣,公司人也不多,28人而已(2020年10月),就已經擁有開發中的案件618MW(第一型電業)+40MW(第三型電業);2020年底,已簽約執行的EPC案件達32MW,運維案件達47MW。以一個新創立的太陽光電系統公司來說,這樣的成績算是非常績優的。

圖一:2020年京奇能源的公司發展

圖二:EPCOA營運模式(資料來源:京奇能源公司)
再生能源是一種能源物聯網的概念,一定會使用大量的人工智慧(AI)技術,京奇能源也不例外。太陽光電的AI大致上分成三個層次:(1) 監控分析與問題識別:包含集中管理的即時警報、AI分析、預警與鑑價;(2) 預防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與矯正性維護(及時維修);(3) 融資保險合約與設備更新建議。使用AI帶來許多好處,包括提高發電廠的收益,提高IRR;降低管理成本;減少風險事故的損失。

圖三:AI-EPCOA營運模式的智慧管理平台(資料來源:京奇能源)
截至2021年9月6日為止,台灣地區的太陽光電系統已經併網的容量是6,803MW,如果在夏天中午,用電尖峰時刻,實際發電容量用70%估計,約是4,762MW,這個數字已經是好幾座核能發電廠的容量了。也就是說,夏天的中午,我們已經不需要擔心缺電的問題,龐大的太陽光電系統已經補上來,並且可以抑制燃煤電廠的輸出。目前已經簽約案件有9,835MW,因為台電公司電網的數量不足、容量不足、自動化程度不足,所以遲遲無法上線併網。

圖四:2021年9月6日台灣地區太陽光電併網現況
我們的政府對於電網的投資並未重視,如今台灣並不缺少再生能源發電廠,而是缺少電網的容量、數量與自動化。政府規劃完離岸風電之後,才緊急推出【離岸風力發電加強電力網第一期計畫】;電力網路老舊,事故不斷,才有【配電系統強韌計畫】。從我的觀點來看,這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太陽光電發電加強電力網計畫】、【電力級儲能系統加強電力網計畫】、【地熱發電加強電力網計畫】、【輸電網路加強電力網計畫】、【電動車充電加強電力網計畫】。綠電成功,電網先行一直是我重複強調的概念,電網的建設要優先於再生能源的建設,這樣才會讓再生能源快速蓬勃發展。衷心期待我們的政府早日修改施政方向,電網才是能源轉型成功最關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