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層比賽球測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3層球是進階的球款,而這次我來測試是幾個大品牌產品。有Titleist Tour speed, Callaway ERC Soft,和Srixon Z Star VX。都是2021年市面上有在販售的球款。結構一樣,外皮為TPU材質,也是Urethane的一種,但是用射出成形的方式。ERC soft的硬度應該在80左右,再來是Tour Speed,最硬是Z Star VX。VX也是針對有速度的使用者為主。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選結構、材質、價位都一樣的等級來測試,比較能給球友一個整體的分析。對於鎖定這個級別產品的人,可以做為一個參考。挑Srixon VX也是要看我能否可以感受出球款的硬度差異?我可以的話,大家一定也可以感受得出來。因為很多人都說球的好壞,我完全感受不出來,要嘛,就是打不了幾洞就掉球了,要嘛就是球的擊球撞擊太短暫,感覺不出球的軟硬或回饋...

但其實你是可以感受得到。就看你有沒有用心球感覺。當然數字都是虛的,只有實際感受才是王道!球雖然對大家來說是一個謎。大家覺得好的就是好,但如果你可以去鎖定幾款不錯的球,再去打個幾場,感受就自在人心。也不需要跟風。

這次測試是在室內的擊球區,有Foresign GC2擊球模擬器,進行擊球數據偵測和收集。球桿使用 TM SIM2 Titanium 3木 15度配三菱Tensei FW 65 S硬度桿身。原廠規格和設定。測試是每一款球打4個球,進行分析和數據收集。當然越後面測試的球款比較有優勢,就是擊球的穩定性會更好。動作上也會比較靈活。

raw-image

先測試Srixon Z Star VX球款。這是Srixon高階球,3層結構,球打起來比較硬,應該說,我打它一般的款式比較適合,VX是給揮桿速度快的球友用。打到甜蜜點的球速可以到128mph,失擊在114mph,飛行距離在190~202碼,滾動就超過30碼。也就是說,它就是贏在滾動,也是我測試這三款球裡最能滾。

如果你用硬度比較大的球款就會像這樣,倒旋低,落地超能滾。老實說,對這樣的結果我還真有點爽。因為三木對我來說就是要在球道上拼距離的武器。而能連滾帶爬的衝到230碼,真的很棒!這就是我要的。有點因禍得福的收穫!真的有你的Srixon,球心真心做的好,沒話說,球才能飛也能滾。

第二款用Titleist Tour speed,這款的手感很優,硬度在80~90左右,很適合我用,可以有更多的操控。球速都可以在126~129mph,倒旋在3000rpm,飛行距離196~205碼,總距離在218~240碼。算是表現最穩定,也是可以穩定滾超過20碼以上。不愧是Titleist,能飛、能滾外加手感也很讚!球心好,球皮也不錯。

要距離和操控,我覺得這款球真的就好了,不需要買到Pro V1。如果你的揮桿速度在90~100mph,用這款一定可以讓你距離上一個台階。我個人偏好用Tour speed, 更適合我的速度和回饋感。Titleist做為高爾夫球一哥不是沒道理。

第三款用Callaway ERC soft,是這三款球最軟的,但硬度應該在80左右。打起來比較明顯感受到撞擊的彈性。打到甜蜜點都有桿頭速度在89mph,沒有打到時是82mph。球速來說失擊時118mph,甜蜜點是129mph,擊球效率/Impact factor是3個最高1.46, 其他兩款都是1.40.倒旋在2000~3100rpm範圍。飛行距離在180~206碼,滾動也有20碼。飛行高度也是三個裡最高,算比較適合果嶺滾動少的球款。

ERC soft讓我感覺有點虎頭蛇尾。它是我打起來動作都已經熱開了,3球打中甜蜜點,2球沒有。打得都很紮實,但距離卻有點烙賽。如果impact factor 到1.46來說,其他2款球的距離應該都可以到240碼了。飛行距離稍微比Tour speed要短,滾動也比較弱。大約在20碼左右。其他都是25碼的滾,有些還可以到30碼。

所以距離上,沒有特別突出。這就是球的硬實力差別。這個問題核心在dimple/球窩設計上。初速已經很快,但飛行表現沒有延續,就在球的自轉效率上出問題。球速來自球心的能量發揮,空中飛行在dimple設計上。飛行的效率好,就可以比較遠。因為有其他2款球做比較,更容易看出在飛行細節的表現與差異。

以滾動來說,tour speed最穩的在平均25碼,Z star VX最能滾,也都有25碼平均水平。但ERC soft是20碼出頭。飛行也差不多,差別在於ERC如果沒有打到甜蜜點,飛行會比較弱。打到點會比tour speed要短個2~3碼。但這可能是誤差範圍值。可是,對打的我來說,都打的很紮實,手感軟,可以有擠壓球感,球也很有彈性但結果卻沒有更好。

其實大品牌的球款基本都差不多,就是選對軟硬度,而當你的動作比較穩定時,要看數據給你的細節差異。好的球款就是贏在細節。別看那多飛的2~3碼,和多滾的5碼,這就是實力的差別。titleist球心好和整體品質都最好。結果就是在這些地方可以贏別人一點點。很多朋友都會覺得我這一球打得特好,但距離就是不如意。因為球沒有選對!

以Tour speed來說,我覺得我打好了,它會反應在結果裡,距離可以到240碼。但ERC明明打實了,卻只有235碼。而且擊球紮實度是三款裡最好。結果卻沒有體現出來。這是讓我失望的地方。反而VX或Tour speed覺得打的一般,但結果會讓我驚訝。軟球可以讓你的回饋滿分,但結果不好,舒服也沒用!

raw-image

以我用桿子的經驗,比較不同的球款基本就是在一個範圍裡,而看這些不錯的球款裡,再去分析價格、手感和取得等因素。我會去用性價比最高的產品,不是品牌、也不是個人喜好問題。因為球不只在球心和球皮,還有生產質量的因素。這樣球才不會用起來高低落差大,或打得紮實卻鳥鳥的結果。

chien,Peargolf網站洋梨高爾夫臉書chien個人臉書Pear Golf twitte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ien的沙龍
41會員
233內容數
chi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3
今天來聊聊高爾夫球,球是必須的物件,球的好壞對擊球的手感和結果都是決定性的因素,所以如果你在意你的表現和結果,球就是不可省略的一環。當然球有很多款式和品牌,哪個適合我,真的沒有球桿來的容易分辨。當然如果你的技術和動作沒有到一個火候,也無法評判球的適合與否。對於一個假日球友或業餘球友來說,要如何去選擇
Thumbnail
2025/04/13
今天來聊聊高爾夫球,球是必須的物件,球的好壞對擊球的手感和結果都是決定性的因素,所以如果你在意你的表現和結果,球就是不可省略的一環。當然球有很多款式和品牌,哪個適合我,真的沒有球桿來的容易分辨。當然如果你的技術和動作沒有到一個火候,也無法評判球的適合與否。對於一個假日球友或業餘球友來說,要如何去選擇
Thumbnail
2025/03/25
3月快到月底了,天氣感覺慢慢的變溫暖,當然就手癢了。今年的第一場球就選Bethpage Yellow Course/ 黃場來試身手,因為朋友約12點開球,想說氣溫應該可以到10度,但還是有大風影響。到開球台,風就大到像台灣的颱風,站都站不穩,我們的推車前後被吹倒好幾次。開球就來一個左拉,還好球道寬,
Thumbnail
2025/03/25
3月快到月底了,天氣感覺慢慢的變溫暖,當然就手癢了。今年的第一場球就選Bethpage Yellow Course/ 黃場來試身手,因為朋友約12點開球,想說氣溫應該可以到10度,但還是有大風影響。到開球台,風就大到像台灣的颱風,站都站不穩,我們的推車前後被吹倒好幾次。開球就來一個左拉,還好球道寬,
Thumbnail
2025/03/16
2025年新球桿也是雨後春筍的問市,我也買了Callaway Elyte木桿來做為2025的先發。當然也打算購置另一支木桿來進行比較,我的首選就是Titleist GT木桿。我也對這款木桿先做瞭解和研究,首先,近5年的木桿都是走智慧或AI桿面設計,簡單說就是桿面的背面會是不規則的厚度設計。因為這樣才
Thumbnail
2025/03/16
2025年新球桿也是雨後春筍的問市,我也買了Callaway Elyte木桿來做為2025的先發。當然也打算購置另一支木桿來進行比較,我的首選就是Titleist GT木桿。我也對這款木桿先做瞭解和研究,首先,近5年的木桿都是走智慧或AI桿面設計,簡單說就是桿面的背面會是不規則的厚度設計。因為這樣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2023年球季開始了。去年10月後就沒有動球桿了,忍了半年了,最近開始計劃2023年的新機絲準備。首先木桿是讓我高潮起伏,柳暗花明的一次。因為最近在組一套鐵桿和木桿給朋友,到球具店去買握把時,想試看看Titleist 新的TSR木桿和Paradym比較。到試打區,就給它打幾球看看。TSR2打3球,換
Thumbnail
2023年球季開始了。去年10月後就沒有動球桿了,忍了半年了,最近開始計劃2023年的新機絲準備。首先木桿是讓我高潮起伏,柳暗花明的一次。因為最近在組一套鐵桿和木桿給朋友,到球具店去買握把時,想試看看Titleist 新的TSR木桿和Paradym比較。到試打區,就給它打幾球看看。TSR2打3球,換
Thumbnail
我近10年的鐵桿都是用中空桿頭。因為中空桿頭兼具凹背的易打、高容錯和刀背的操控。對於手感,當然沒有像鍛造桿頭那樣軟綿。但主體和桿面的2片組合,讓桿面如同木桿類,可以讓擊球爽度提升。有更多桿面回饋。對我來說,這樣的手感是和鍛造綿密感是不同風格。感覺沒有對錯,我就是愛這個味。
Thumbnail
我近10年的鐵桿都是用中空桿頭。因為中空桿頭兼具凹背的易打、高容錯和刀背的操控。對於手感,當然沒有像鍛造桿頭那樣軟綿。但主體和桿面的2片組合,讓桿面如同木桿類,可以讓擊球爽度提升。有更多桿面回饋。對我來說,這樣的手感是和鍛造綿密感是不同風格。感覺沒有對錯,我就是愛這個味。
Thumbnail
這次來測試新款Callaway Big Bertha B21木桿。這是在2021下半年推出,從外型看起來是走易打,高容錯的風格。桿頭外型是御飯糰的3角形設計。這類桿頭風格就是高MOI,可以讓桿頭更快回正,桿面觸球可以比較方正。所以這類產品就是以新手、假日球友和高差點為主。
Thumbnail
這次來測試新款Callaway Big Bertha B21木桿。這是在2021下半年推出,從外型看起來是走易打,高容錯的風格。桿頭外型是御飯糰的3角形設計。這類桿頭風格就是高MOI,可以讓桿頭更快回正,桿面觸球可以比較方正。所以這類產品就是以新手、假日球友和高差點為主。
Thumbnail
3層球是進階的球款,而這次我來測試是幾個大品牌產品。有Titleist Tour speed, Callaway ERC Soft,和Srixon Z Star VX。都是2021年市面上有在販售的球款。結構一樣,外皮為TPU材質,也是Urethane的一種,但是用射出成形的方式。ERC soft的
Thumbnail
3層球是進階的球款,而這次我來測試是幾個大品牌產品。有Titleist Tour speed, Callaway ERC Soft,和Srixon Z Star VX。都是2021年市面上有在販售的球款。結構一樣,外皮為TPU材質,也是Urethane的一種,但是用射出成形的方式。ERC soft的
Thumbnail
最近買Bridgestone Tour B XS和e12 contact球來用,看看Bridgestone的球有沒有更好。Bryson DeChambeau, Tiger都用Tour B XS這款球。就是針對揮桿速度在105mph以上的球友,我就不自量力的用看看,來感覺一下這個Bridgestone
Thumbnail
最近買Bridgestone Tour B XS和e12 contact球來用,看看Bridgestone的球有沒有更好。Bryson DeChambeau, Tiger都用Tour B XS這款球。就是針對揮桿速度在105mph以上的球友,我就不自量力的用看看,來感覺一下這個Bridgestone
Thumbnail
2021年算是比較熱鬧,因為大家開始正常的生活,雖然還是有病毒的環繞,日子還是要過。所以球具大廠們還是緊鑼密鼓的推出新款產品。這次我測試今年最新的鍛造鐵桿,有Taylormade P790,Callaway Apex Pro,Ping i59。790和i59都是要9月才會陸續發貨。算是2022年款的
Thumbnail
2021年算是比較熱鬧,因為大家開始正常的生活,雖然還是有病毒的環繞,日子還是要過。所以球具大廠們還是緊鑼密鼓的推出新款產品。這次我測試今年最新的鍛造鐵桿,有Taylormade P790,Callaway Apex Pro,Ping i59。790和i59都是要9月才會陸續發貨。算是2022年款的
Thumbnail
今天在室內測試一下2支今年的三木,一支是Sim2 Titanium,而另一隻是Epic Max 三木。都是原廠的桿子,沒有做調整和更換桿身的設定。我已經買了一支Epic Max三木要進行桿身和規格重新調整,所以這次的測試是有一個底,看要如何進行桿身選擇和規格設定?這次用的是Foresight GC
Thumbnail
今天在室內測試一下2支今年的三木,一支是Sim2 Titanium,而另一隻是Epic Max 三木。都是原廠的桿子,沒有做調整和更換桿身的設定。我已經買了一支Epic Max三木要進行桿身和規格重新調整,所以這次的測試是有一個底,看要如何進行桿身選擇和規格設定?這次用的是Foresight GC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