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軟體股板塊歷史估值變化行情表|20220117更新

2022/01/17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 本站在幹嘛?歡迎參考〈追蹤股票名單、寫作方向和專欄架構〉一文
  • 所有付費訂閱讀者,都可申請加入專屬的TG群組。除了我之外,群裡面也有很多高手不時分享和討論投資想法,集思廣益。申請辦法詳見這篇
  • 一、另設有公開的Telegram群組(加入後須留意訊息並回答驗證問題),供大家隨便聊投資用;二、加入Discord群組接收科技成長股新聞資訊;三、追蹤美股投資十日談或臉書粉專獲得最新文章通知。

上週軟體股行情概述

(付費限定內容)

對近期市況和投資心態的看法

從去年11月以來,科技成長股板塊已經調整了一段時間,下跌幅度之深應該是自2020年疫情初次爆發以來最大。至於為甚麼大跌,我前面很多篇文章都講了,這裡就不贅述;過去一段時間,也多次提到我個人並不看好今年上半年科技成長股的表現,雖然真的也沒料到跌幅會如此之深,但操作上已經保守好一陣子。最近市況十分慘烈,不少讀者在TG付費群組交流了一些想法,我也想趁此機會稍為深入一點談談我個人目前的想法和心態。
現在回頭去看,近年科技成長股板塊廣受注目,跟2020年受疫情影響的投資環境有莫大關係。當時計算股票漲幅的單位是「倍」而不是百分比,從2020年3月以來漲幅就沒有停下來過,一路持續到翌年2月,連續漲了幾乎整整一年之多。在這麼特殊的投資環境之下,其實助長和獎勵了很多不良的投資習慣,像是槓桿開得太滿、過度投資、投資組合風控不佳、急功近利,等等。
原則上,如果有吃到2020年漲幅的,而2021年多少有賺一些的話,那麼現在即使股票從高位下來很多,應該頂多剛開始吃一些2020年的盈利而已,心態上可能還頂得住。比較慘的應該是2021年高點進場,然後因為去年選股難度太高而已經蒙受了不少虧損,至2022年更是整體板塊全面往下沉淪,有一位讀者提到自己從進場至今已經賠掉六成本金。
我猜測這位讀者應該是2021年高點進場到現在,才可能賠掉六成這麼多。但如果是新手的話,我希望他實際投放的金額並不是很大,傷害在可彌補的範圍內。我想起自己在「本金」部分唯一一次錄得這麼大虧損,應該是我剛開始進場投資股票的時候。當時剛出社會,很想趕快透過投資賺錢,又覺得股市風險高,想找個相對穩定的投資標的來入手,最終看中了匯豐控股(0005),覺得它是相當得到港人信任的銀行,包括我也是它的客戶,同時是港幣發鈔銀行,恒生指數佔比最大的成份股之一,股息率高,歷史派息紀錄也不錯。同時,我看它從金融海嘯前130多元的高位已經跌了非常多,來到60元到80元之間,就一直買,後來嫌收集得太慢,還跟家裡預支了一筆錢「all in」,沒想到後來遇上英國脫歐公投,匯豐的股價一度跌到只剩40多元。由於我投資組合相當一部分是從家裡預支的錢,從實際本金角度,當時帳面虧損絕對有超過50%。
後來匯豐的股價雖然有慢慢回來,我也有熬到高於成本價才全部出掉,但中間被套的時間非常久,這個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很多重要的風險控制原則,後來大致上也都遵守。像是要建立投資組合、控制部位、基本不開槓桿,撈底要節制,不能愈跌愈撈。黃國英有分享過一個原則,大致上是說,如果買了一隻股票,然後就下跌的話,下跌到一定程度(像10%或20%)可以加一筆,再跌一波或許也還可以加一筆。但如果加了兩筆還繼續跌的話,即使再便宜,也不能再加了,直到股票有本事回到你最初買入的成本價時,再來考慮要不要加第三次。
這個做法跟Saul板上鼓勵的,只要看準一隻成長股就愈跌愈買的做法是背道而馳的。兩種做法都有它可以成立的理路,但我覺得就一般人來說,遵守黃國英的原則是較容易熬過低潮的,真有甚麼閃失也比較可以控制損失水平。因為愈跌愈買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認為你看中的股票,將來一定會回來,但我想不是所有人在股價腰斬、甚至再腰斬之後,也還能保有這樣的信心;而且,任何人都會看錯,任何公司都有可能面對不可測的風險,不要讓哪怕只有一次看錯、看漏的失誤,就讓自己承受難以挽回的損失,是風控第一要義。
最近有讀者在TG付費群組分享了一篇Howard Marks近日發表的投資備忘錄,裡面引述了Will Rogers一句話,很有意思:
Don't gamble; take all your savings and buy some good stock and hold it till it goes up, then sell it. If it don't go up, don't buy it.
雖然這句話某種意義上有點「廢」,但在精神上跟黃國英的撈底法若合符節。
在面對跌市時候,我自己常常在黃國英的風控原則和Saul愈便宜愈買兩者之間作思想鬥爭。但我知道我本質上是個偏保守的投資者,所以一般來說黃國英的做法會佔上風,每次風險來臨時候,我雖然已不太會因股票價格波動而輕易動搖對公司基本面和發展前景的看法,更不會因恐慌而在低位出售股票,但肯定會因此而調整操作,變得更謹慎。這也是為甚麼我最近一直持有10%現金而不太動。
Because we do not believe in the predictive ability required to correctly time markets, we keep portfolios fully invested whenever attractively priced assets can be bought.  Concern about the market climate may cause us to tilt toward more defensive investments, increase selectivity or act more deliberately, but we never move to raise cash.
在科技成長股板塊,過去歷史能夠提供參考的經驗不多。以科技成長股的中堅板塊SaaS雲端軟體股來說,真正在股票市場上普及應該是在2010年以後,整個市場已經是低利率、貨幣政策寬鬆的環境。從更長的金融史來看,2008年以來的低利率環境是特殊的,疫情前本來已經啟動加息,逐步「正常化」,但隨著2020年疫情在全球範圍爆發,美聯儲被迫延長低利率和寬鬆貨幣環境。但最近隨著美國通膨數字高企,美聯儲升息壓力也大增。原則上利率愈高,股票估值愈低,因此造成這一波股價大跌。目前市場上有人描述一個最可怕的劇本,就是美聯儲可能會徹底結束2008年以來的低利率與和寬鬆貨幣特殊環境,利率不斷以較市場預期更快的速度拉升。如果這樣的局面出現,十之八九是災難性的,但我個人傾向認為美聯儲應不至於如此跟市場敵對,等通膨回落,升息步伐多半就會放緩。
不過,對我來說,投資永遠是同時做最好的準備和最壞的打算。最好準備是,不要過度投資,確保投進股市的錢是未來五到十年內不會用到的閒錢,不要讓股價漲跌影響到日常正常生活。趁著這波大跌,重新按照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思考到底要配多少比例進科技成長股,或是乾脆不再碰這個板塊。最壞打算是,降低回報預期,保持耐心,2020那樣的市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未來是完全不一樣的環境,也沒有太多歷史經驗可以參考。除了控制部位、持續檢驗和相信持有的公司是站在大趨勢上,五年後的業務會愈做愈大,作為投資者沒有別的事能做。
想起在2020年2月到3月那波疫情熔斷股災時候,看著過去多年累積的利潤急速蒸發,當時的心情也是十分沮喪。記得最沮喪的那天,曾經躺在公園椅子上發呆了好幾個小時。那時候面對前景,也是同樣的黯淡、難以預期,和充滿不確定。當時花了很大力氣調適心情,並說服自己可能要花好幾年時間才能回到高點。如果那時有人跟我說,到年底我投資組合的回報會接近200%,我肯定會覺得那個人是個神經病。我現在也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到跟2020年年初時候差不多,也很慶幸自己一貫重視風險控管,跟那時候一樣,股價漲跌對生活幾乎沒有實質影響,而只有帶來一些負面情緒。長線來說,保持樂觀,也必須保持樂觀。
最後,以Howard Marks一段話作結:
The truth, however, is that buying or holding – even at elevated prices – and experiencing a decline is in itself far from fatal. Usually, every market high is followed by a higher one and, after all, only the long-term return matters. Reducing market exposure through ill-conceived selling – and thus failing to participate fully in the markets' positive long-term trend – is a cardinal sin in investing. That's even more true of selling without reason things that have fallen, turning negative fluctuations into permanent losses and missing out on the miracle of long-term compounding.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64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美股投資十日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9.3K會員
538內容數
致力成為美股投資者的市場指南和行情溫度計。透過本專欄,讀者可以:一、掌握投資科技成長股的心法;二、透過「歷史縱向估值法」,追蹤選定企業的財報表現;三、追蹤軟體股估值行情,尋找投資機會;四、掃瞄美股整體市場行情,洞察不同產業的資金流向;五、提供模擬組合紀錄,長期追蹤表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