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能夠考進哈佛?」Michael Sandel 在課堂裡問了他的學生。
學生們的答案都是努力讀書、參加各種活動、奪得很多獎項、成就之類,沒有任何一個學生答是因為自己比較幸運。當然,能考進哈佛大學的學生都算是人中龍鳳,他們的答案都不讓人意外,但他們的答案都反映著一種美國的態度(我估計全球很多地方也有類似的信念)—一個人的成功來自於他自身的努力(you are your own making),而他的成就則取決於他的才能(go to where your talent takes you)。學生們的答案很合理,如果教授在課堂提出同一個問題,我應該也會答同樣的答案。當朋友每晚玩LOL的時候,我就是在讀書。朋友在節日聚會時,我就是在家準備考試。如果說是因為自己的努力才能考進大學也不算誇張吧,但Michael Sandel指出這種說法其實是忽略了運氣的成份。他的論點是有點像道德運氣(moral luck),我們的成就其實是取決於一些我們不能控制的外來因素,而正正就是這些不可控因素決定了結果。以那些哈佛學生為例,如果他們不是出生在美國,即使他們的學術水平依舊出眾,他們考進哈佛大學的機會也會大大降低,但他們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出生地,那麼他們能考進哈佛大學便或多或少是由運氣所影響,那他們就不應該將考進哈佛大學的功勞都歸於自己。類似的論點亦可應用在自身的天賦,他們出生時不可以選擇自己天賦,如果他們的天賦都在畫畫方面,那麼他們考進哈佛大學的機會也會降低。
有人也許會說,他們就是透過控制可控制的因素(例如讀書)來考進哈佛大學,那他們將功勞歸於自己也許不是錯的,但這個論點其實是很弱的,用彩劵中獎為例,我們可以說中獎者透過控制可控制的因素(走進某個彩券投注站購買「那張」彩劵)而因此總結中獎是歸功於中獎者的付出嗎?當然,讀書的運氣成份不如彩劵那麼大,所以很多人往往忽視了這個「運氣成份」。
除了運氣的部分,Michael Sandel也指出這種態度的黑暗面,如果一個人的成功是歸功於一個人的努力,那麼一個人的失敗也要歸咎於他的不努力(one is responsible for his failure),他同時指出這種態度對社會的影響很大。
首先,這是一個讓人氣餒的(demoralizing)態度。成功的人往往是社會的少數,而成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第2名的人是比第1名失敗),如果我們的(相對)失敗是我們自己所致,那我們便不能為自己的失敗開脫。這種將成敗都歸因於自己的心態就是他書題所寫的Tyranny of Merit (優越的霸權)。如果我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那就是因為我的職業生涯規劃出了問題、考試成績、面試不好等等,而忽略了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導致失敗,例如環球經濟環境。
其次,這種態度可能讓人變得自私。如果我的財富是因為靠自己的努力和天份而獲得的,那我根本沒有理由將財富的一部份分給社會,一些窮困的人根本不值得(deserve)分享或擁有我努力的成果。當這種心態成為社會普遍的現象時,財富不均的問題將會更加嚴重。
雖然說了這麼多缺點,祟優的態度其實也是在社會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功用—它可以讓資源分配更有效率。如果我們要動手術,最公平的方法是在街上隨機抽一人動刀,但這是沒有效率的,因為手術失敗率很高。最有效率的方法是找一個最有能力的人(醫生)動刀,這種挑選方法一方面讓手術成功率提高,另一方面亦可以降低所需的時間(因為醫生比其他人更擅長動手術,所花的時間便更少)。
Michael Sandel接下來提出了一些方法,包括改革美國大學入學試SAT的考核方法,以減輕年青人受這種崇優(meritorious)的心態的影響,雖然我不知道他的方法有沒有效,但他的方法相信也只適用於美國。
現今這個社會都很推崇「透過自己努力才獲得成功」這種吸引人的說法,Michael Sandel寫這本書的最大目的是要喚醒大眾,特別是年輕人,失敗者並不全因他不努力而失敗,有些時候我們就是要活在未知和不可控因素之中,碰到失敗者,不要批評,嘗試理解、同情和接受,這才是一種對社會有益的態度。
最後我想借一張卡通作總結。
https://www.boredpanda.com/privilege-explanation-comic-strip-on-a-plate-toby-morris/?utm_source=google&utm_medium=organic&utm_campaign=organic
PS 我十分喜歡這個作者,他在這本書還有更深入的分析,我建議各位也看一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