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FC大叔,一個滿滿指數化投資魂+資產配置骨的職場打工蟻。
首先大叔先分享一段在『資本的世界史』看到一段話。
『金融危機的特徵在於它會影響到所有的人,因為「償付能力」(英語:solvency)與「變現力」(Liquidity)再也無法區別。』
我們從網路上很輕易的就可以查到這兩個名詞的定義,償付能力是指一個實體支付債務的能力;償付能力同時也描述一個企業支付長期費用和完成長期成長的能力。變現力是指資產轉換為現金或負債償還所需之時間。變現力越低,企業倒閉或不能達成特定目標之風險級越高。
這兩個指標通常都用於評估一家企業的經營能力,那這兩個指標跟一般投資人有什麼關係呢?先不用想太多,大叔再分享幾天前看到的一張圖。
標準普爾資產象限圖,一樣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簡單易懂的說明。
『標準普爾資產象限圖是配置資產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資產配置,能夠實現財富的穩健性,在調研全球十萬個資產穩健增長的家庭,分析總結出他們的家庭理財方式,從而得到家庭資產象限圖。此圖被公認為最合理穩健的家庭資產分配方式。』
標準普爾資產象限圖討論了四個象限的錢,分別是:
一、要命的錢:短期消費,三至六個月的生活費。
二、保命的錢:意外重症保障,專款專用防止家庭突發大額開支。
三、生錢的錢:重在收益,股票、基金、房產、高收益風險並存。
四、保本的錢:安全、穩定、長期,養老金與教育金。
從上面的分類來看,一般投資人在設計自己的資產配置時,就只有針對『養老金』進行規劃嗎?應該不是吧,你肯定還規劃了『要命的錢』或『保命的錢』對吧?
所以當我們在看待自己的資產配置時,實際上也會考慮短期消費、意外重症保障以及最多人關心的『長遠之後的養老金』。
『無償付能力時,客觀來說,便是公司或銀行破產,因為其虧損大到公司資產不足以履行償付義務。』
一般投資人通常最大的債務為房貸,而其主要償付能力的來源則是『工作收入』,有沒有房產會虧損到個人資產不足以履行償付義務?有啊,當房產價値遠低於貸款金額時,在資產負債表上你的其實是『破產』的。
例如:1500萬的房貸,但是房價只値1000萬,如果你身上沒有其他資產的話,其實你是負500萬的,可是為什麼你不需要宣布『破產』呢?因為你還有償付能力,只要你能按時繳交房貸,沒有人會把你趕出房子並清算你的財產。
但是,萬一你被資遣失去工作收入?
『變現力危機則是指在整體貨幣體系尚未癱瘓時,公司或銀行能輕鬆履行其償付義務;但遭逢金融危機時,則變現力經常會出現問題。』
你說短暫的失業沒有關係,我手中還有『要命的錢』與『保命的錢』,我照專家的建議配置了一年份或是更長。可是你要知道一件事,越高百分比的『保命的錢』就代表你的資產配置報酬率會越低,所以不可能配置太多。
不是每一次崩盤都會是馬上V型反轉讓你回血的,怎樣才能提高自己在崩盤時的機率呢?我們在景氣低迷時還能從那邊搬錢呢?
『因為大家都不信任自己的生意夥伴,都想保留現有的錢。而與此同時,銀行顧客則擔心自己的資產不保,因此忙著擠兌,貨幣流通於是崩潰。』
很遺憾的並沒有什麼藥到病除的資產配置魔法可以教你,如果我們真的遇到L型崩盤,那就只能準備打一場焦土戰。
兩年前的今天,大叔在資產配置社團看到社員提出類似的問題:『大家的資產配置設定中,能忍受的最大跌幅是多少?(我們家是50%)』,當天大叔默默的算了一下以下的數字。
有網友問道:『債券不是退休金計畫的一部分嗎?我以為這個不能算生活預備金耶。』
至少大叔覺得不是。雖然我們會將這些帳戶分開來計算,實際上資產配置要將所有資產類別看作一個整體。過高的『要命的錢』或『保命的錢』,譬如:現金為王,雖然你有很好的償付能力與變現能力,實際上你的總資產報酬率會明顯偏低。
過高的『生錢的錢』,可以最大效率的提昇資產成長,但是在崩盤發生時,變現力將變得很低落,你極可能為了50萬的緊急支出需求,被迫在股市低點賣出原本價值100萬或200萬的資產。
至於我們的股票部位都是市值加權的指數型ETF,最大可能的免除像個股有下市的風險,萬一你的投資焦土戰打到沒你現金也沒定存,難道你就不會賣出相對抗跌的債券來應急先嗎?
就算最後你真的吃掉20%的債券好了,撐過崩盤的你還有80%的資本,『長遠之後的養老金』只會頂多慢個幾年,不會兵敗如山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