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化投資碎碎念

38公開內容

分享大叔對於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相關的個人心得。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經常看到有投資網紅會拿"只"回測一個區間的績效(例如過去10年)來作為將來的報酬率,或是用過去一年的績效,推算未來10年的報酬率表現,這樣其實是很奇怪的,因為結論就只有贏或不贏,但是現實發展不是二分法的,應該是是一種機率的分布。 例如:當有人跟你說,有某種策略可以比買進並持有市值型ETF賺更多時,
Thumbnail
自組ETF是個笑話你知道嗎?因為多數人根本沒辦法完整執行! 要決定一種策略指數至少有兩個要素,一個選股條件,二是成份股比重,每個網紅都只會喊“選股”那部份,請問你成份股“比重”呢? 你打算採用市值加權還是平均加權? 前者依市值決定,後者最簡單到方式就是1/N,意思是指如果你打算持有30檔股票作為你的
Thumbnail
本圖出自於:哈佛耶魯教你一輩子的理財規劃 絕版中,不知道有沒有改書名再版了。 The Ivy Portfolio: How to Invest Like the Top Endowments and Avoid Bear Markets,原文作者: Mebane T. Faber、Eric W. R
Thumbnail
avatar
艾爾瑪
因為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前天大叔才在《這篇文章》隨便推算了主動投資人的財富範圍,大叔是這樣描述的: (主動投資)長期間的績效QC直通率有多差呢?以專業共同基金為例,在25年統計期間內能勝出指數型基金的只有小於10%的主動型基金。 經過越多次績效QC失敗的投資人年化報酬率越差,在經過複利效果的作用下,25年後你的總資產價值
Thumbnail
(5)至少每月儲蓄30%的收入,並且開始指數化投資,把節省下來時間用於設法增加自己的主動收入,約五年後可考慮生小孩,因為兩位至少共同生活一段時間了,似乎是可以真的能在一起且長長久久。 最後,大叔跟兩位說:學會放下,會活得比較自在。
Thumbnail
資產配置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策略,從股債比開始到各區塊ETF的標的選擇,最終形成一個投資組合與計畫。 個股投資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策略,從財報分析或技術線形的一種選股技巧,最終形成一個投資組合與計畫。 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投資策略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
Thumbnail
前幾天跟年輕同事分享了這張圖,然後我們討論了幾個問題: 1、傳統上都習慣從股債8:2出發,因為可以降低資產波動,不過你還不到30歲,波動對你而言會有什麼問題? 2.如果再仔細比較[最大跌幅],股100%時 -22.15%與 80:20 時19.59%,對你又有什麼差異?
Thumbnail
幾年前大叔也想過這問題,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碎碎念的心得,不一定是100%正確,因為大叔只是一個不務正業的打工仔,不是投資達人專家。 大叔以前也是三分天下ETF(還是四分天下..忘了),後來改成VT一檔打天下(複委託也照樣賣光買VT,海外券商也換成VT),原因不是麻煩或手續費之類的,大叔要算清楚這些
最近終於把台灣各主要的報酬指數都整理好了,有了這些資料當然就要來比看看了,首先我把每個指數每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的的指數排在一起。 然後就能計算出每年的報酬率了,例如: 同樣的,我把該時間區段裡表現最好的類股,背景設定為紅色,表現最差的設定為綠色。 簡單說明【指數成立至今】,其他時間區段就自己看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FC大叔,一個滿滿指數化投資魂+資產配置骨的職場打工蟻。 柏格先生說過:「擁有指數型基金的投資決定,代表願意買進並持有代表整體股市的廣泛股票投資組合」。在其著作中,談的也不外乎這三個主題: 別再問進特定一檔ETF算不算指數化投資,請你自己思考吧。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