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的影響逐漸淡出市場,但事實是戰爭依舊持續中,只是市場在一輪恐懼後開始習慣這件事,股市也因此產生了反彈,其實一直以來我對於這件事感到有趣也疑惑,常常聽到發生某事件然後市場開始下跌,就會聽到有人說利空下跌,然後過幾天市場回復上漲,就有人開始喊已經被預期了所以利空出盡,但我不懂的是利空並沒有改變過,正常來講股價應該是在當下那個附近整理,等待新的契機,因為利空還在並沒有被消滅,但此時如果反向上漲,便有人開始說市場已經反應過了,所以現在上漲是市場消化完的動能?這邏輯怪怪,如果依此推論那是不是市場所有的利空都可以在反應過後,又再度重新上漲,投資一段時間也漸漸理解,凡正上漲下跌都可以找到理由跟原因,如果要為了每一次的上漲下跌找理由,只會累死自己,所以投資還是要有自己的信仰,隨著自己的判斷去做出勝率相對高的操作而不是跟著市場起舞。
本週市場在關注什麼?不外乎就是縮表+升息,例如要縮多少,那升息5月是不是一次要50bp之類的,再來就是殖利率衰退,美國經濟衰退倒數,其實還是圍繞在貨幣政策上面,一些機構跟投資者擔心的是美國經濟正準備走入趨緩之際,聯準會準備開始升息並且以相對鷹派的方式,而這樣過度緊縮的貨幣政策會不會將已經趨緩的美國經濟推入懸崖,而過往的經濟衰退大都是通縮的情況,因此聯準會手上有貨幣政策工具可以使用,但這一次可能愛莫能助,其實這些看法都是合理的,但重點在於美國貨幣政策真的可以這麼鷹嗎?通膨會永遠這麼高嗎?美國經濟真的不好嗎?這些可能比較會是像我們應該去探討的重點,如果只是一直執著在要升幾次,升多少,這似乎有點本末倒至,所以我們該關注的應該是數據的呈現。
過去一段時間公布的經濟數據裡,其中就業數據的表現是相對優異的,以時效性比較即時的Initial Claims(初次申請失業就基金)數據創下2020.03衰退以來的新低點,通常新低點新高價?,ISM&NMI所公布的僱傭指數目前也都維持一定程度擴張,經理人也表示目前缺工狀況已在慢慢趨緩,招聘慢慢恢復,這表示更多的美國人願意出來工作另一面也可以讓因工資上漲的通膨舒緩,另外時序相對滯後公布的非農新增就業有47萬人(今年目前平均維持50萬人以上增長),失業率下降,勞參率緩步上升,薪資增長年增率約5.56%,就業這一塊目前很難看出美國經濟趨緩的狀況。
消費端,從零售銷售及實質個人消費支出確實可以看到商品走勢開始趨緩,又接下來需要面對相對高的基期,但美國消費服務業可是佔了60%以上,因此走弱的商品消費+有撐的服務業消費,自己很高機會還是能維持住美國消費,只是換成商品休息,服務接棒,因此美國應該還是能維持一定動能。
民間投資的部分,以耐久財訂單當指標來看,縱使在高基期下依舊還有雙位數的成長,算是非常強勁的表現。
就我自己個人看法,美國經濟目前還看不太到趨緩的狀況,進入Q2經濟趨緩的現象會比較明顯,不過高基期下的數據倒是比較不需要特別擔心。
通膨緩解的可能自己會先去觀察油價,二手車與新車,租金,工資這些都是通膨主要的推力。
油價回落到戰前的位置,供需緊張的狀況也回到戰前位置,情況是往好的方向在發展。
二手車的價格也開始在滑落。
CoreLogic 預測以 CPI 和 PCE 衡量的租金增長將加速。 我們預計業主等值租金將從 2022 年 2 月的 4.3% 的年增長率加速到 2023 年 1 月的 6.1% 的年增長率。這可能是未來CPI較大的推力。
工資部分的強勁增長,也讓市場擔心通膨的黏著性產生,甚至產生工資增長的通膨螺旋,有2個注意,勞動力的釋放,勞參率的上升是否能趨緩薪資增長,另外則是薪資的增長是否也帶動失業率的上升。
#自己市場紀錄
#美國是一個很大經濟體,總經數據不會快速轉向,景氣也不會瞬間轉向,因此還是要讓時間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