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的原理:現代醫學(三)

2022/05/1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科學化的醫學,可以告訴我們人為什麼會痛(pain),但是無法告訴我們人為什麼會苦(suffering)。「苦」,是一種心理的感受。在過去的數十年中,隨著神經科學(包含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神經病理學、神經藥理學、神經XX學等)的發展,醫學界曾經滿懷希望,期待有一天能讓精神疾病變成和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有著明確且簡單有效的控制方法—吃藥。然而,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的發展來看,不能算是成功。主要的理由在於,理論上有用的藥物,並沒有想像中的有效或穩定。可能的原因,也許是人類對大腦還是不夠了解,或是「人心」要比想像的更複雜—無法只從神經科學上著手—所以心理治療才會是憂鬱症的標準治療之一。這也證明憂鬱症單純用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儘理想,不然怎麼會需要加上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是由另一個研究「人心」的方向—「心理學」發展出來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有著複雜的關連性,在個體上,有些腦部構造或生理的變化和精神疾病有明確的相關性,像是失智症和大腦的退化有關,憂鬱症和血清素減少有關。但心理學有著更大的範圍,它研究各種人際關係(個人、家庭、小群體、大群體,群體間......)以及其中產生的問題,也因此,面對精神疾病有著不同於醫學的切入點,所以就算是不到「生病」的狀態,心理治療也能幫助「心中有苦」的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清智
    清智
    醫學的本質,比起科學,更接近宗教。醫生的本質,比起科學家,更接近神職人員。而人類和動物的差別,比想像的少,但無比巨大。 「簡單學佛筆記」:以簡潔的文字紀綠學佛的心得 「心病由身醫 身病從心治」:學習各種療癒方法的心得 「猩猩人類」:從演化的觀點探討人類和動物的差別(大歷史推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