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林童話裡其中一個耳熟能詳的想必是白雪公主的故事,相傳原版的故事內容是講述白雪公主的母后並不是繼母的身份,而是白雪公主的親生母親。一家三口在富麗堂皇的王宮裡生活本來應該是羨煞旁人的事。在兒童版的故事裡提及到,王后是因為聽了魔鏡說白雪公主是世上最美麗的人,所以生出妒忌心來,但在原版的故事裡,王后對於白雪公主的妒忌心並不完全是因為她的美貌,實情是因為國王對自己的女兒起了色心,每晚都找白雪公主來尋歡,這才引來王后的嫉妒。王后憤恨自己的男人給搶走了,一怒之下便把白雪公主趕出了家門。這樣的故事發展情節不就像是一宗豪門家族的性醜聞嗎?故事到這裡還未夠重口味,萬千少女期待的白馬王子親吻白雪公主後讓她重生的場景要給狠狠的打碎了。相傳王子帥不帥就沒有記載,反而他的怪癖就被記載下來,原來王子是一個有戀屍癖的人,遇上吃了毒蘋果而死去的白雪公主,便馬上命人把白雪公主的屍首帶回自己的宮殿,之後不管是吃飯還是睡覺也要白雪公主的屍體陪伴在旁。有一天,王子要出遠門,便命人把白雪公主的屍體放進一個玻璃棺木裡一起帶上,路途顛簸,棺木被碰碰撞撞之下,竟然把白雪公主哽在喉嚨裡的毒蘋果吐了出來,這樣白雪公主才甦醒過來。雖然這樣死過翻生的故事情節有點誇張,但畢竟是改編故意嘛!若然不加點離地情節,又怎能稱得上是「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呢!
【王后的嫉妒】
白雪公主故事當中的王后,因為失寵而吃醋,吃醋的女人可以很可怕,因為當嫉妒不斷累積之下可以漸生恨意,憎恨在心裡被長期壓抑的話,會慢慢轉變為內在憤怒,一旦當憤怒到達臨界點,任何一樣小事都可以將其引爆,爆發的那一刻可以讓人失去理智,如果你也有看過那些宮廷爭寵劇就一定見怪不怪,那裡總有一群女人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心機算盡,故事中的王后也一樣,因嫉妒起了殺機,盡管那個是她自己的女兒,也要想盡辦法令她在這世上消失。
在現實生活中,吃醋並不是女人的專利,在公司裡面,同事與同事之間,為了上級的認同;或許在學校裡面,同學與同學之間,為了老師的嘉許;甚至在小孩裡面,兄弟姐妹之間為了父母的寵愛。我們嫉妒是因為愛比較,我們從小便學會比較,但其實「比較」本身並沒有對與錯,「比較」只是用來辨別兩者之間有何不同,正因為有了這些分別,我們才會對「這個」和「那個」;「我」和「你」有了認知。
兩三歲的小孩會因為父母照顧初生的弟弟或妹妹而吃醋,這可能是與父母或長輩的過度關愛有關。現代社會的家庭大多不會選擇生育太多小孩,當家中有新成員誕生就會馬上成為萬千寵愛,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會落在那個小孩身上,但當再有新成員加入的時候,所有人的注意力又會轉移到那個新生小孩上,原本被萬千寵愛的那個小孩很自然就會察覺到這樣的變化,為了讓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他們可能會做出很多激烈的行為。
隨着成長,身旁的大人又會灌輸各式各樣的價值觀給我們,他們告訴我們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但他們的好與壞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可能是根據和周邊的人比較得來的吧!因為我們都聽過像這樣的話「你看!人家的孩子多聰明!」、「別人能做到,為什麼你就不能?」、「人家多能幹!比你更會賺錢呢!」,不知不覺間「比較」便會用來決定你的好與壞。沒有人喜歡自己被認為是差的,但要令自己成為好的,就必先要有比自己差的存在,就是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漸漸形成,我們害怕落後,害怕被忽視,在群體中為了要被看見,我們都用盡氣力,不斷往上爬,當贏得了眾人掌聲之後,又會因為害怕失去那些掌聲而躁動不安,恐懼蒙蔽我們雙眼,令我們行為變得更加激烈,甚至會千方百計,誓死要把對方踩在腳下方休,漸漸我們習慣了靠別人的讚賞作為精神食糧,漸漸我們只懂得按別人的標準去塑造自己的模樣,漸漸我們忘記了自己原有的獨特性。
嫉妒是內在缺乏的一種投射,有些人經常會把羨慕別人的說話掛在嘴邊,當一個人經常說自己比別人差,慢慢地他們便會在潛意識中建立起一個信念,久而久之在他們的眼中就只看得見別人擁有一些他們沒有的東西,而看不見其實他們也擁有很多別的東西,試問如果你的世界是充滿匱乏的,人生又怎會快樂呢?匱乏會讓你不斷去追着一些不適合你的東西,就像穿上一件不合身的衣服,明明自己感覺不自在,卻因為別人說好看,才硬着頭皮穿上,你越是把別人的標準套在自己身上,你越弄不清楚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別忘記你自己的獨特性才是最可貴的,把它們發揮出來,那麼你身上自然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氣質,我會稱這種為自帶的氣場,這種氣場很有感染力,在群體中自然會被看見。
【國王的秘密】
白雪公主故事當中的國王,因為色心而要求自己的女兒和自己發生性行為,若果格林童話中所描述的故事是從民間道聽途說得來的話,這個故事很有可能正在揭露着一宗兒童性侵犯的案件,可是在當時的古老社會裡,又有誰敢公然談論這些事情,更遑論訴諸法律制裁?這類事情在當時的民間亦有可能已經不是單一事件了,加上如果是一個擁有社會地位的富裕人家當中發生的話,便更加沒有人膽敢公開談論此事,但不能公開談那便轉為私下談吧!僕人之間竊竊私語,一傳十,十傳百的,故事有可能就這樣被流傳到民間當中。在現代我們也有聽過不少兒童性侵犯的報導,盡管我們宣稱現在我們的社會有多先進,有多文明,在這地球的某些地方,依然隱藏着不少兒童被性侵犯的悲劇。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家中的成人擔當着保護者及依賴者的角色,一旦兒童被身邊信任的成人性侵犯的話,在兒童的心理上會造成很大的混亂,因為性侵犯在他們身體上所造成的傷害及痛楚,會令他們本能性地抗拒這些感覺,但在大人的命令或威嚇之下,小孩子會誤以為自己只能服從,自己是應該承受這種痛苦的,自己是不可以把事情說出去的,假若這個大人還有暴力傾向的話,對兒童不論在身體上或心靈上的傷害都會加倍,這些兒童經常提心吊膽的過活,每天都置身於極大的恐懼與壓力當中。
在一個家庭裡面,一般而言母親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有些被性侵犯的兒童會選擇告訴母親,有些則是母親自己發現自己的孩子被性侵了,若果侵犯者是自己的伴侶的話,這位母親想必會陷入前所未有的焦慮當中。首先她要面對的是情感上的背叛,其次是她要面對一個即將破裂的家庭,這或會令她擔憂日後的生活如何維持下去,再者是周遭人的閒言閒言,正所謂家醜不出外傳,當她自覺無力去面對那些種種的壓力,讓人慨嘆的是,她有可能會選擇啞忍,這是一種把內心的恐懼壓抑之下而作出的逃避行為。另一個極端是,假若這位母親把內心的恐懼轉為憤怒的話,她便會把事情遷怒到孩子身上,就像故事中的王后一樣,不僅把自己的孩子趕出家門,還做出很多傷害孩子的事情來。
長期受着性侵犯的兒童,對他們的心靈上固然會造成不能磨滅的創傷,但對兒童造成更大傷害的,莫過於是當兒童向身邊信任的大人求助時,大人不僅沒有站出來去保護自己的孩子,還選擇把事情隱瞞,這種心靈上的創傷沒有給好好處理的話,會導致這些兒童人格扭曲,長大後有可能會由被虐者變成施虐者,讓悲劇再度重演。故事裡的國王是性侵犯的施虐者,但他的童年又有沒有人知道?他會不會其實也是一個曾經被性侵犯的受害者?
【王子的玩偶】
白雪公主故事裡的王子,真正戀上的不是白雪公主本人,而是她的屍體。王子終日和一具屍體一起睡、一起吃,他迷戀着這具屍體,把它看作是自己最親密的伴侶,去到哪裡也要把它帶上,彷彿有它在,王子便能安心。王子的戀屍癖很噁心吧!很變態吧!當我們對這位王子投出厭惡、歧視眼光的同時,有沒有想過其實他可能只不過是一個有社交障礙的宅男而已。白雪公主的屍體就如同現代版的偶像人型攬枕,又或是吹氣的”MARY”公仔,是撫慰王子寂寞內心的一個玩偶,王子選擇以屍體作伴只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還沒有人型塑膠公仔罷了。
我們都知道「人」是群體動物,我們習慣了群居生活,既然如此,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本應是很自然的事,到底是什麼讓一個人對與人交往變得如此害怕?以王子為例,出身在一個上流社會,想必其父母對他的期望也很高,教導也會很嚴厲,有些父母甚至會把自己無法達成的心願寄望在子女身上,卻忽略了子女自身的意願與能力,不適合自己的事情或能力以外的事情若要勉強去做,出來的效果當然不會好,一旦子女未能符合父母的期望,換來的可能是父母的責備與批評,事情做不好對孩子自身也會帶來挫敗感,有可能令他們以後做任何事都因為害怕做得不夠好會被責罵而變得膽小怯懦,甚至會選擇逃避。慢慢地他們連說話也變得戰戰兢兢的,因為害怕在別人面前去表達自己;慢慢地他們連頭也變得不敢抬起,因為害怕看見別人嫌棄自己的眼光。這種不夠自信的表現當他們要出來面對社會時,亦會受到其他人的批評,因而對他們造成更加深遠的影響。
我們沒辦法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同樣也沒辦法阻止自己對某些人或事有喜惡之分,但僅僅一樣事情如果我們能做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必定可以更加和諧,那便是「尊重」。世界上有多少不同的人就有多少不同的怪癖,我們經常會聽到的例如是潔癖、異裝癖、戀物癖等等,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也會有些怪癖,有些微小如生活上的一些習慣,例如枕邊沒有了那隻毛公仔就睡不着;一天不吃辣就吃不下飯;在電影院看戲只會坐某些位置;衣服上絕對不能出現某種顏色等等,「癖」只是一種偏好而已,之所以被稱為「怪」,極其量是因為那不是大多數人的偏好罷了。其實只要那些偏好沒有影響到別人的話,即使是「怪癖」也應該被尊重的。當然我們也不能盲目地去放任自己,只按自己的偏好行事,一旦當你的「偏好」變成了「偏執」,生活便很容易失去平衡。你可以去選擇你所喜好的,但千萬別讓你所喜好的控制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