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教育投資:家庭的影響力

精準教育投資:家庭的影響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同背景孩子,長大後各有天地,但,30年教職的時空變遷,我仍有疑惑與不甘。

30年前,我覺得「願景」可以讓路更寬、更遠。帶著孩子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多看看不同的世界,至今依然。但我不知孩子眼中的未來,和已經來到的現實是否真的不一樣?

任教民權占了我半生職涯,看著不同社經背景孩子,有著不同的際遇與機會。帶體育班的經驗更讓我不斷觀察、思考,面對未來,如何在有限時間,達到最佳學習成效?讓未來更有選擇權?

也就是我近幾年一直關心的「精準教育投資」。

基礎教育,終歸要回到最基本的讀寫算,只是,時代不同,如何「精準教育投資」,得斤斤計較。

柯華葳教授提出的新3R是努力的方向:「懶讀者就是新世紀的文盲,徒有工具,卻沒有長知識,這樣的文盲不是因為不識字,而是因為習慣一昧的剪貼抄襲……如何從數位文盲變成有數位素養的讀者?如何從懶讀者變成主動的讀者?我的建議是要從research(研究)、response(回應)、responsibility(負責)開始。」(親子天下,2019/3 頁87)

這是在基本讀寫算能力具備後,更高層次的自學成長條件。不在機械式填鴨教學或考試中可學會,而得在不同刺激與探索活動中培養。

當有的孩子埋首寫不完的測驗卷,有些人在各種營隊體驗;當有的孩子輾轉於不同補習班,有些人在不同展館探索。這便是社經背景帶來的差異,或者城鄉差異嗎?

只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孩子學習時,家庭如果連基本的陪伴或督導都做不到。想著外包給安親班或補習班,認為只要是學習,學校老師就得盡全心、負全責。不論家庭社經背景如何,孩子的學習卡住時,得不到家長支持或合作,老師也常有心無力。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就是學習與成長的活水。

劉軒建議,家庭可為孩子做到這些事:(黃啟菱,《讀哈佛時見過無數學霸劉軒:學霸都在做這3件事!父母能做的則是維持孩子對學習的「好感度」 》,未來Family,2022/4/12)

  1. 練「時間體感」,為時間管理打下好根基。
  2. 珍視每一個「為什麼」,養大孩子的求知慾。

我希望孩子如水,不是像《老子》的水,而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面對未來,有些基本能力,掌握基本做人做事道理。偶爾隨波逐流,但不隨遇而安;可以借力使力,順勢而為,但別只想躺平。

avatar-img
lanro的沙龍
2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anr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由寫作是,自由的、輕鬆的,動筆後盡量不要停,即使卡住,也把卡住時的感覺,或思考為什麼卡住的想法寫出來,甚至想著怎麼「脫困」的歷程,也可以化為寫作內容。 因此在內容的邏輯性必然較為鬆散,也因為要擺脫讀者的設定(自我審查),放下價值的枷鎖(可不可以寫?),所以不可避免的可能「不成體統」。
自由寫作有個基本理念: 放下任何負擔,不在乎好壞,不用管給誰看,寫就對了,寫多了自然有令人眼睛一亮的點子。 維基百科把「自由寫作」定義和操作規則說得清楚: 自由寫作規則: 設定時間,寫1、10或20分鐘,然後停止。 如果你在寫時覺得無聊或不舒服,問自己是什麼在干擾你,然後寫下來。 就停課了!殘念~
曾派下一篇作文「心情隨筆」,是配合課文的延伸寫作,強調對生活的觀察與體悟。 有個孩子(樂樂)的內容充滿了「人生智慧」與主流價值的「正向思考」,文句和內容明顯不是六年級孩子的想法。最後要求他再重,從自己出發,寫真正「獨處」的經驗和感覺。他很排斥,拖了兩天依然難產。 「有啊!我常常被留在家裡啊!」
什麼是作文?什麼是寫作?是我探索寫作指導時浮出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我的認知如下: 學校作文教學,認真的老師往往被寫作測驗綁架, 贖金是:每學期要完成幾篇、作文批改、分數(級分)高低。在過程中,師生都視作文為畏途。自由寫作在課堂上的實踐,也在篇數和分數包夾,加上「批改」的荼毒下,只能在少數孩子的日記中
一、緣起 接觸「自由寫作⸥是從《街頭日記》開始。 艾琳.古薇爾(Erin Gruwell)老師帶領150個學生,透過讀寫引導學生深入發現、思考所見、所聞,讓學生看到自己的處境(幫派、暴力威脅、沒有尊嚴),從閱讀中得到激勵,透過自由寫作(日記)毫無壓抑下坦然地分享,也從中得到成長。
自由寫作是,自由的、輕鬆的,動筆後盡量不要停,即使卡住,也把卡住時的感覺,或思考為什麼卡住的想法寫出來,甚至想著怎麼「脫困」的歷程,也可以化為寫作內容。 因此在內容的邏輯性必然較為鬆散,也因為要擺脫讀者的設定(自我審查),放下價值的枷鎖(可不可以寫?),所以不可避免的可能「不成體統」。
自由寫作有個基本理念: 放下任何負擔,不在乎好壞,不用管給誰看,寫就對了,寫多了自然有令人眼睛一亮的點子。 維基百科把「自由寫作」定義和操作規則說得清楚: 自由寫作規則: 設定時間,寫1、10或20分鐘,然後停止。 如果你在寫時覺得無聊或不舒服,問自己是什麼在干擾你,然後寫下來。 就停課了!殘念~
曾派下一篇作文「心情隨筆」,是配合課文的延伸寫作,強調對生活的觀察與體悟。 有個孩子(樂樂)的內容充滿了「人生智慧」與主流價值的「正向思考」,文句和內容明顯不是六年級孩子的想法。最後要求他再重,從自己出發,寫真正「獨處」的經驗和感覺。他很排斥,拖了兩天依然難產。 「有啊!我常常被留在家裡啊!」
什麼是作文?什麼是寫作?是我探索寫作指導時浮出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我的認知如下: 學校作文教學,認真的老師往往被寫作測驗綁架, 贖金是:每學期要完成幾篇、作文批改、分數(級分)高低。在過程中,師生都視作文為畏途。自由寫作在課堂上的實踐,也在篇數和分數包夾,加上「批改」的荼毒下,只能在少數孩子的日記中
一、緣起 接觸「自由寫作⸥是從《街頭日記》開始。 艾琳.古薇爾(Erin Gruwell)老師帶領150個學生,透過讀寫引導學生深入發現、思考所見、所聞,讓學生看到自己的處境(幫派、暴力威脅、沒有尊嚴),從閱讀中得到激勵,透過自由寫作(日記)毫無壓抑下坦然地分享,也從中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