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現場|《群像》青銀有約TIFA看戲特別企劃最終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時間:2022/4/30-5/1
地點:國家戲劇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簡介:
澳洲年輕編舞家史蒂芬妮・雷克編導的《群像》,在經過墨爾本藝穗節首演、巴黎遠距排練製作經驗後,澳洲編舞家再一次透過遠距指導,與台灣排練指導劉奕伶及50位年輕舞者(北市大及文大舞蹈學系)在不到一個月的密集排練,演出本次TIFA的《群像》。
在群體之中,個人是怎樣的存在?
當「我」跟從了眾人,我,還是我嗎?
(擷取自TIFA 節目介紹)

表演現場

距離上一次看現代舞至少有五年以上了,現代舞可能是這次特別企劃裡,最擔心自己慧根不夠 Get不到的演出。兩廳院的演前導聆人在不爆雷的前提下提供了很多線索,包含演出會看到什麼、怎麼看編舞的手法、作品背後的人以及作品與現在的關係。
一言以蔽之,這是從小到大我們經歷的所有人際關係。
即使已經握有導聆人提供的謎底,觀看的過程不失解謎感,現代舞對我,仍然像夢境一般。光影轉換迅速夢的氣氛,不知道段落從那裡開始,又為何到了這裡。
導聆人說身體是不受語言隔閡的溝通工具,可以表達直接的情感。但在這個世界裡,我可能是個文盲。
或許不能用線性思考去看舞,不勉強自己理解(因為也真的看不懂),但是不同的光影灑在舞者身上好美。
喜歡舞者躺成一個大圓那一段,多重宇宙裡如果有個只能用身體溝通的宇宙,那他們的貝果黑洞應該長這樣。
喜歡舞者們海浪般的連續動作,映後座談時其中一位舞者分享,他最喜歡的也是這個部分,一個人做時只是簡單地躺著抬起頭的動作,但一群人做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我喜歡其中一Part動作俐落但身體像是羽毛般飄落。
喜歡重複的夢境,人像是動畫零件一格格推進、倒帶又重來。事後座談知道這段是Gallery,舞者組成藝廊中的展品。
喜歡黑暗中的耳語,騷動演變成克制不住的吶喊,但燈一亮,秩序整齊如校園畢業照。好像恐怖片、好像上海。
喜歡50位舞者的張力,像生命體分裂、推擠、融合、排斥。

延伸聆聽:創作者說 S3EP50 | 舞蹈家《史蒂芬妮・雷克:群像》劉奕伶:情緒每個人都有,只是敢不敢表達;而舞台,是一個容許表演者盡情表現情緒的地方【2022台灣國際藝術節・創作者特輯】
舞台背後,劉奕伶談了舞者的養成,過去有十一年旅居紐約當舞者的經驗,從單純表演者到後來成為創作者的差異。也介紹了本次擔任排舞指導的工作過程。雖然這次劉奕伶既不是舞者也不是創作者,但從排舞指導的工作角度說舞,對他的反而有更多的好奇與期待。想看劉奕伶未來的作品。

共創旅程

最終場的工作坊,從用身體出招開始,在空間中遊走於「是」與「否」的光譜間,每個個體在詰問下的選擇,是一幕群像的定格。
選擇從單純自身習慣(是個常在兩廳院看表演的人嗎?)慢慢到有一點價值取向(是個有正義感的人嗎?),再到前後相關的問題可以討論(是個家人有難會挺身而出的人,但這是個孝順的人嗎?)
選擇沒有對錯,但作出選擇的人想的是什麼呢?謝謝懷萱老師的溫柔提問,和凱特堅定的提醒:如果這六站共創旅途能讓旅人們帶走些什麼,凱特說請記得這句不預設立場、願意理解的提問。
小組的最後創作,是總結並分享這段時光的感想,給未來50年後第100梯旅行社作為招生PV。回頭看影片,實在是有夠鬧,能在超短的時間內完成我們這組真的很有才欸。創作理念是剝除性別、年齡、職業等等的標籤,我們都是一樣的。
群體中的「一樣」有時讓人感到窒息,想讓社會能看見不一樣,但是確實都有一樣的部分,組員們想強調的是「我們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慾與感受,也都有互相包容理解的可能。
時間有限,旅伴間的對話來不及更深更廣,但工作坊所詰問的很適合做為自我對話。關係或許是互動出來的,但界線是自己定義的。這趟用藝術打開感官,看見彼此的同與不同的旅程,謝謝兩廳院、謝謝工作團隊與旅伴們,後會有期!
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
攝影/蔡耀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碗長壽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看劇時想到社工的家庭系統理論,很想幫他們畫出家系圖和家庭動力、次動力的關係。尤其是湯泉宮家宴上,看似無心但句句踩在痛點上的爭吵。正是因為家人間知根知底,吵起架來特別有殺傷力。 歷史,是由贏家來定義是非功過。但家庭中的紛擾有贏家嗎?家史該由誰來定義呢?
之前聽過鍾玉鳳的其他演出,覺得琵琶的跨界嘗試已經超越音樂而是哲學般的思辨。看到青銀共創旅伴分享看完演出的心得,用認識自己來切入跨界,覺得是很精準的說法;正是因為夠認識自己,才能在跨界中找到角色與定位。
今年第一次考社工師考試,不管成績如何都必須感謝。尤其是過程中受到的各種幫助,和最後階段的準備。雖然這樣不正規的過程參考價值可能不高,還是想寫下來做個紀錄,也提醒自己 Mindset 的重要。
看劇時想到社工的家庭系統理論,很想幫他們畫出家系圖和家庭動力、次動力的關係。尤其是湯泉宮家宴上,看似無心但句句踩在痛點上的爭吵。正是因為家人間知根知底,吵起架來特別有殺傷力。 歷史,是由贏家來定義是非功過。但家庭中的紛擾有贏家嗎?家史該由誰來定義呢?
之前聽過鍾玉鳳的其他演出,覺得琵琶的跨界嘗試已經超越音樂而是哲學般的思辨。看到青銀共創旅伴分享看完演出的心得,用認識自己來切入跨界,覺得是很精準的說法;正是因為夠認識自己,才能在跨界中找到角色與定位。
今年第一次考社工師考試,不管成績如何都必須感謝。尤其是過程中受到的各種幫助,和最後階段的準備。雖然這樣不正規的過程參考價值可能不高,還是想寫下來做個紀錄,也提醒自己 Mindset 的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1/25日記     昨天在地鐵上,和推車上的小嬰兒擠眉弄眼的玩了一會——起身離開的時候,他媽媽說:「你的朋友要離開了呢!」我笑著和他揮揮手,他的手好小,指頭就像是細長的小花瓣一樣。       這是一件很平凡的事,不知道為什麼——想起來特別愉快。奇妙的是,好像有什麼就在那天夜裡——或者就在
一個人的個性可以有很多元化的展現。筆跡、用字、語調、穿著……當然跳舞也是其中一種。從一個人的舞蹈可以了解很多事情,雖然不敢說自己精準到可以算命,但從一個人的舞姿可以大概抓出這個人基調。好想知道知城跳起舞來的感覺是怎麼樣的?   「嗯?這麼突然嗎?為什麼?」因為對你有好奇。 「跳完我會跟你說,嘿
Thumbnail
🌿「表演者本來就要 be real,身體跟嘴巴都是。」 來賓介紹👏👏👏 -- 610 😌 610?蛤啊?你把劉奕伶多念幾次就對了!🤣 《Turn Out》:你有對舞者的刻板印象嗎?以為舞團都浪漫情懷?屁啦,就是個職場🙄 《Turn Out》:「欸!原來可以這麼
Thumbnail
《時間證明一切》圓滿 繼上篇《愛吵架的舞團》延續下去我和披肩團長的故事。 在專業藝術領域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這個圈子其實很小。我也曾經在我的某一篇文章《做人的態度vs專業能力》記錄過個人名聲的重要性心得。 我也被誤傳過。 離開”愛吵架的舞團”後的某一年,我甄試進了音樂劇「國王與我」
Thumbnail
我進這個團時,團長已經將近六十歲。 嬌小的她個性和動作都充滿爆發力。她的個性很直,說話更是直接,排練時總是毫無保留的評論舞者。 有的舞者當時和她處的不好,但是我卻很能接受她的工作方式。原因是,她對事不對人。她的批評和建議都是針對舞蹈,和個人無關。雖然她的方式不婉轉也不柔軟,但與其花時間對
Thumbnail
2024年5月4日,登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 ⟪ 大創藝家 2024 ⟫ , 榮幸我也能參與其中。 以肚皮舞為基礎,加入爵士及魔術演出,給予觀眾不同的視覺、聽覺饗宴。 演出結束的感動,透過文字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夢見我跟一群台灣太太在鐵道旁邊,看著露天電影。 這個露天電影院前面有一個樂團,隨著電影的演出,會穿插現場演奏。有時會和現場群眾一起玩波浪舞。有時會有一些滑稽的表演,讓群眾可以參與。 一邊表演與遊戲的過程,讓我想起之前我在台灣去夜店跳舞玩樂的情緒。現在回到美國,這些熱力四射、勁歌熱舞的日子已經距離
Thumbnail
紐約大部分的編舞者對公開甄選舞者(open audition)通常沒有什麼耐性,所以他們往往會先請自己的團員引薦是否有適合的朋友可以來參加私底下的甄試(private audition) 當你推薦自己認識的人時,編舞者或團長通常第一個問題不外乎是「他/她的舞蹈技巧如何?」接下來的問題一定是「這位舞
Thumbnail
當我靠近、盯著伴時,我聯想到看過的舞蹈片段:舞者模仿動物、模仿海流樹木、模仿大自然、模仿情緒、演出情緒、表達情緒。我覺得我像雙人舞中的一半,透過身體傳達情緒給玩伴,讓她接續著表演,如此輪替、交織,形成一個整體。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舞蹈與戲劇融合的表演、人性特質、公眾人物感情糾紛等議題,融合了劇場作品與社會時事。文章邀請讀者一同思考關於愛與真相的看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1/25日記     昨天在地鐵上,和推車上的小嬰兒擠眉弄眼的玩了一會——起身離開的時候,他媽媽說:「你的朋友要離開了呢!」我笑著和他揮揮手,他的手好小,指頭就像是細長的小花瓣一樣。       這是一件很平凡的事,不知道為什麼——想起來特別愉快。奇妙的是,好像有什麼就在那天夜裡——或者就在
一個人的個性可以有很多元化的展現。筆跡、用字、語調、穿著……當然跳舞也是其中一種。從一個人的舞蹈可以了解很多事情,雖然不敢說自己精準到可以算命,但從一個人的舞姿可以大概抓出這個人基調。好想知道知城跳起舞來的感覺是怎麼樣的?   「嗯?這麼突然嗎?為什麼?」因為對你有好奇。 「跳完我會跟你說,嘿
Thumbnail
🌿「表演者本來就要 be real,身體跟嘴巴都是。」 來賓介紹👏👏👏 -- 610 😌 610?蛤啊?你把劉奕伶多念幾次就對了!🤣 《Turn Out》:你有對舞者的刻板印象嗎?以為舞團都浪漫情懷?屁啦,就是個職場🙄 《Turn Out》:「欸!原來可以這麼
Thumbnail
《時間證明一切》圓滿 繼上篇《愛吵架的舞團》延續下去我和披肩團長的故事。 在專業藝術領域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這個圈子其實很小。我也曾經在我的某一篇文章《做人的態度vs專業能力》記錄過個人名聲的重要性心得。 我也被誤傳過。 離開”愛吵架的舞團”後的某一年,我甄試進了音樂劇「國王與我」
Thumbnail
我進這個團時,團長已經將近六十歲。 嬌小的她個性和動作都充滿爆發力。她的個性很直,說話更是直接,排練時總是毫無保留的評論舞者。 有的舞者當時和她處的不好,但是我卻很能接受她的工作方式。原因是,她對事不對人。她的批評和建議都是針對舞蹈,和個人無關。雖然她的方式不婉轉也不柔軟,但與其花時間對
Thumbnail
2024年5月4日,登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 ⟪ 大創藝家 2024 ⟫ , 榮幸我也能參與其中。 以肚皮舞為基礎,加入爵士及魔術演出,給予觀眾不同的視覺、聽覺饗宴。 演出結束的感動,透過文字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夢見我跟一群台灣太太在鐵道旁邊,看著露天電影。 這個露天電影院前面有一個樂團,隨著電影的演出,會穿插現場演奏。有時會和現場群眾一起玩波浪舞。有時會有一些滑稽的表演,讓群眾可以參與。 一邊表演與遊戲的過程,讓我想起之前我在台灣去夜店跳舞玩樂的情緒。現在回到美國,這些熱力四射、勁歌熱舞的日子已經距離
Thumbnail
紐約大部分的編舞者對公開甄選舞者(open audition)通常沒有什麼耐性,所以他們往往會先請自己的團員引薦是否有適合的朋友可以來參加私底下的甄試(private audition) 當你推薦自己認識的人時,編舞者或團長通常第一個問題不外乎是「他/她的舞蹈技巧如何?」接下來的問題一定是「這位舞
Thumbnail
當我靠近、盯著伴時,我聯想到看過的舞蹈片段:舞者模仿動物、模仿海流樹木、模仿大自然、模仿情緒、演出情緒、表達情緒。我覺得我像雙人舞中的一半,透過身體傳達情緒給玩伴,讓她接續著表演,如此輪替、交織,形成一個整體。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舞蹈與戲劇融合的表演、人性特質、公眾人物感情糾紛等議題,融合了劇場作品與社會時事。文章邀請讀者一同思考關於愛與真相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