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緝文者:文學失蹤謎案-沉浸式劇場☞真人RPG①陳琮知線》傑島創意

2022/05/3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地點:高雄文學館
時間:2022-5-15 17:00
推薦度:★★★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jieisland)
編劇編了4條故事線:陳琮知、林軒雈、黃瑛芬、李培廣。雖然每場活動只需要找出特定1條故事線的答案,但4條線的相關演員全都在現場,短短1小時內要找出特定故事線的關鍵角色,透過聊天訪談問出正確的答案,難度不小。

編導自我定位:沉浸式劇場+劇本殺

《緝文者:文學失蹤謎案-沉浸式劇場☞真人RPG①陳琮知線》(以下簡稱《緝文者》)是個人生平第一場親身參與的沉浸式劇場/參與式劇場/Immersive theater。
《大言舌時代》雖然也是沉浸式劇場,但有製作單位白開水劇團讓觀眾自由選擇成為僅有投票權的陪審玩家/一般觀眾,或是高度參與成為劇中一角的高級玩家/參與觀眾,我當時選擇擔任陪審玩家,除了投票橋段,並未參與其中。
《緝文者》不但自我定位為沉浸式劇場,同時自認是一場真人RPG(Role-Playing Game/角色扮演),活動規則接近Murder mystery game/劇本殺/狼人殺(例如:天黑請閉眼),參與活動每個人都受分配成為劇中一角,各自有各自的功能、必須完成不同的任務,最後所有參與者將獲得的資料彙整推理,正確解開謎題,這條故事線才會走向結局。
以下文字泰半篇幅將呈現體驗記錄、流水帳狀態。
高雄文學館門廳圍了一圈座椅,供《緝文者》參與者討論及解題。

整楝高雄文學館都是展演現場

整楝高雄文學館都是《緝文者》的活動場地,現場每一位貌似館方工作人員都由演員扮演。
活動主持人集合參與者交付任務:高雄文學館發生時空錯亂事件,必須救出困在館內陳琮知。緊接著分配角色身分:我成為「律師」,獲得一次傳喚關鍵證人的特權。另外幾位參與者分別為:網軍、文史工作者及兩位記者,網軍能預先得知6題謎題中的其中1題,而文史工作者獲得一大張與陳琮知有關的文史資料,記者則有一次向主辦單位求援的機會。主持人特別提醒:參與者必須與館內演員交談,獲取有用資料解開所有謎題,陳琮知才能脫離高雄文學館。
活動時間只有短短1個小時(包含開場解說及解題),因此我直接切入重點:請求與關鍵證人交談。之後,很幸運地問得陳琮知的位置,當面與陳琮知交談10分鐘左右。結束交談,走上2樓,還來不及與第三位演員深談,便被工作人員帶回大廳,進入解題橋段。
「律師」角色獲得一枚律師胸針,透過這枚胸針能傳喚一位關鍵證人。

把時間浪費在對的人身上,全靠機緣

同一時間,網軍已經查到已知題目的解答,呈現放空狀態,並未積極與他人交談;文史工作者在2樓與多位演員交談,但他們都與陳琮知案無關,除了手上的文史資料,沒有更進一步的資訊;兩位記者和一位宣稱生活在日治時期的女士交談,那位女士的名字和陳琮知的外婆一樣,她一直談論著高雄大空襲,並透露和哥哥感情很好,而哥哥在大空襲時炸死。
第一輪解題,6題中只錯1題,錯誤的答案是透過我向陳琮知問得。主持人給我們最後詢問的機會,我幾乎是直衝陳琮知鼻尖前逼問答案,但陳琮知的回答和第一次交談沒有太大差異。最後採用記者與陳琮知外婆交談獲得的資料旁敲側擊,才找到正確答案。
當6題謎題都被正確解開,時空再度發生錯亂。當初因為跟隨貌似外婆的女子的身影而困在時空裂隙的陳琮知,終於能走出主題展覽室,再次與年輕時的外婆相見。他將外婆遺落的領巾還給外婆,與外婆道愛、道謝、道歉、道別,抹去疙瘩與遺憾,順利推開高雄文學館大門,脫離高雄文學館。
陳琮知(左)跟隨一位長相神似外婆的女士,想將她遺落領巾還給她,不料受困於主要展覽室。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ksliterary)

參與者人數不足,演員挺身而出

在活動結束後的座談中,編導陳柯杰透露:兩位記者也是由演員扮演。該梯次只有3人報名,傑島創意動員2位演員演出參與者,以補足本活動最低參與人數。也因為該梯次參與人數過少,製作團隊刻意降低活動難度。3位參與者中,只有我與陳琮知這條故事線的關鍵證人交談,因此導演隨後扮演清潔人員,刻意引導我與陳琮知接觸。而另一位解題關鍵人物陳琮知的外婆,我來不及與其交談,其他兩位參與者也未與之交談,2位演員演出的參與者便補足上這部分空缺,宣稱曾與外婆交談。
《緝文者》共設計陳琮知、林軒雈、黃瑛芬、李培廣4條故事線,不論這個梯次要解答哪條故事線的謎題,4條故事線的演員同時在高雄文學館演出。《緝文者》每梯次最多可容許12人參與。在參與人數較多時,導演與演員幾乎不會給予任何提示。也因此曾發生參與者皆未與該梯次故事線關鍵演員交談,以致無法答題、拯救失敗的狀況。
個人十分同情無法拯救故事線主角的參與者,除了無法獲得遊戲破關的成就感,最重要的是,無緣欣賞結局演出。活動進行中,通常由演員孤身一人面對參與者演出獨角戲,結局演出是參與者唯一欣賞演員與演員互動表演的機會。
陳琮知的外婆(右一)非常崇拜自己的哥哥。哥哥死於高雄大空襲,成為外婆不願談論的痛。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ksliterary)

演員、參與者與正確答案之間的距離

在製作單位無意放水、未出手相助的情況下,現行設計的遊戲難度頗高,雖說活動全長1個小時,扣除前段說明、後段解題暨結局演出,頂多只有30分鐘可與演員交談,而4條故事線22位演員同時在館內各處演出,就算該梯次有12位參與者,也要大家都有危機意識,分散行動各自找演員交談,每個人至少與2位演員分別深入交談10分鐘以上,而且不同參與者與同一位演員交談的比例極低,才能在30分鐘內訪完所有演員,並透過訪談獲得關鍵答案。只要多人結伴訪談,或是太有默契反覆訪問特定幾位演員(又剛好都不是當天故事線的主要演員),或是多數參與者不知怎麼和陌生人聊天(逼問答案),一定會錯失重要線索,無法在時限內找出所有問題的答案。
此外編導對演員的指導以及特定角色人設也增加「透過訪談得到正確答案」的困難度。比如律師和記者都有直接找關鍵人物問話的特權,律師可以找關鍵證人問話,而記者可以向製作單位求援,然而,當律師或記者在活動一開始即要求使用該項權力時,接洽的演員被指示標準回應如下:「要不要先和現場的人聊聊,再回來使用這項權力?」只要參與者保留權力,開始與其他演員聊天,時光飛逝,還來不及動用特權,便匆匆進入解答橋段,浪費了特權。既然平均下來每位參與者頂多只能和2至3位演員深談,應該在律師與記者提出要求時,即滿足其需求。
又比如,《緝文者》設計為謎題的答案必須透過角色的嘴傳達給參與者,那麼登場角色的人設就算不是能言善道、樂於交談,也至少該是有問必答,絕對不能是怕生不願交談、話不說清楚欲言又止、講話扯東扯西答非所問,以及答案是該角色的痛點、該角色本能迴避將答案說出來。好不容易找到對的角色,也問了對的問題,卻因為角色的基本設定,讓參與者無法從角色口中得到正確答案,那麼參與者還能向誰問出正確答案?
《緝文者》畢竟是傑島創意與高雄文學館合作的活動,4條故事線都各有所本,結合高雄歷史舊事,富含文化底蘊,角色的人設也立體完整,絕非基於刻板印象的罐頭角色。但既然是沉浸式劇場/參與式劇場,參與方式的選擇、可達成性、難易度,謎題與答案的設定......比起鏡框式舞臺劇劇本,顯然多了許多需要考量的點,需要花更多心神氣力再三斟酌。
----------
編劇/導演:陳柯杰
助理導演:陳名義
排練助理:何先銘、王建瑋、陳小菁、賴嬿卉
舞臺監督:朱品慈
舞監助理:游芳瑜、鍾尚恩
執行製作:林世偉
主要演員:黃琦勝、林亞彤、張釋分、郭墪烜
群眾演員:陳垣希、許喬帝、徐佳愉、劉冠明、黃美綺、劉韋均、黃詩婷、許玉梅、劉月盈、游芳瑜、鍾尚恩、陳名義、何先銘、王廷瑋、陳小菁、賴嬿卉、朱品慈、林世偉
企劃名稱:111年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升級計畫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圖書館
執行單位:高雄文學館
指導單位:文化部
協辦單位:傑島創意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視覺設計:GHYZ Design studio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3會員
182內容數
最近看了哪些戲?參觀了哪些展覽?分享你的想法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