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巷跨海景觀橋
衝著阿拉寶灣的導覽,
參加東南旅遊基隆二日團。
原本阿拉寶灣行程,
是安排在第一天下午。
因為潮汐的原因,
改到第二天早上。
望海巷跨海景觀橋的兩端,
分別是濱海休閒中心,
與望海巷漁港安檢所。
我們在濱海休閒中心下車,
走跨海景觀橋往潮境公園。
跨海橋全長168公尺,
使用特殊材質「耐候鋼」,
結合清水模建築,
搭配視覺穿透的欄杆設計,
可欣賞360度無邊際風景。
望海巷漁港就在跨海橋下。
橋上完全沒有遮蔭喔!
這條藍帶鐵馬道,
位於基隆市與新北市交界,
可以串連潮境公園、
海科館、八斗子車站、
深澳鐵道自行車道等。
望海巷海灣串聯計畫,
榮獲2019年
第七屆台灣景觀大獎
環境規劃設計類-佳作,
2021年國家卓越建設獎,
規劃設計類金質獎。
橋上可以遠眺深澳自行車道、九份、海科館、八斗子車站等
走到橋盡頭,
過馬路到對面福安宮。
廟裡的對聯有玄機。
民國66年拓寬北部濱海公路,
原先海邊的土地公廟,
遷移到對面山坡現址重建。
但重建時拆遷補償費,
政府只給了1萬8千元。
在那個年代民眾雖然不滿,
但申訴的管道有限,
因此留下有趣的對聯:
「換位築路千歲改;
翻修賠償萬捌元」。
而望海巷舊地名「換番」,
是昔日漢人和平埔族人,
以物易物的交易地點。
剛好是兩句對聯的句首。
繼續往前走到平浪橋,
來到長潭里漁港。
平浪橋下的海門外,
有一片平坦的海蝕平台,
海水低潮時平台露出水面,
是居民摘取海菜的天然菜園。
潮境公園裡看到曬石花,
剛採集的石花菜是暗紅色的,
經過六到七次的
清洗、曝曬,
去除海中沙粒和腥味,
顏色慢慢變淡黃色,
曬乾之後才能收藏處理。
熬煮後冷卻石花凍,
俗稱「海燕窩」、
「台灣寒天」,
含有豐富的纖維與膠質,
又沒有熱量,
是消暑又健康的食品。
潮境公園
「潮境」是指寒暖流混合區,
黑潮親潮交會處,
浮游生物孳生,
是一處天然漁場。
1976年此處設置
長潭里垃圾掩埋場,
直至1992年關場。
2002年開始整治,
2005年交由海科館管理。
當初未先移除巨量垃圾,
直接改建為公園,
邊坡海堤經海浪
長年拍打侵蝕,
發生垃圾裸露,
甚至崩落海中造成汙染,
還成為《看見台灣》
紀錄片中的素材。
長潭里垃圾掩埋場~http://billylo.pixnet.net/album/photo/183596662
潮境公園的裝置藝術
是海科館從2018年連兩年,
舉辦潮藝術─國際環境藝術季,
找來國內外多位藝術家,
針對主體發想,
運用漂流木等素材,
創造各種裝置藝術。
精采的藝術作品,
跟無邊大海相互襯托,
成了IG打卡的最佳背景。
哈利波特的飛天掃帚,
和鸚鵡螺溜滑梯是熱點。
適逢野百合盛開的季節,
大嬸也變成追花使者。
今天風向混亂,
風箏高手決定放棄,
大器將風箏借我們拍照。
中餐吃石頭火鍋,
將洋蔥魷魚爆香,
拌炒肉片到半熟撈起,
加入滾燙高湯,
自選食材加入烹煮。
必點當地特色食材:
蛋腸、吉古拉、小卷。
人頭費30元,
包括白飯、醬料和一口冰。
到集合點買石花凍消暑。
走回停車場途中,
漁港裡抓小卷的漁船,
標準配備有電燈泡和大鍋爐。
小卷有趨光性,
燈泡在晚上吸引小卷接近,
抓到的小卷,
用大鍋爐燒熱水燙熟,
以便於保鮮。
漁船抓到的小卷,會用大鍋爐燒熱水燙熟, 以便於保鮮
台2線70公里處,
有「台灣水準原點」碑石,
還有其意象的裝置藝術。
臺灣水準原點是計算
臺灣各地海拔高度的基準點。
基隆燈塔
最近去了台灣好幾處燈塔,
三貂角燈塔、富貴角燈塔、
蘭嶼新舊兩座燈塔。
下午到被列為基隆市市定古蹟,
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基隆燈塔。
燈塔佇立於基隆港,
西防波堤後方的半山腰上。
從台基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旁邊的小路往上爬,
雖然有點陡峭,
但走個5分鐘就到了。
台灣燈塔外型大同小異,
白身黑頂近似子彈型。
西元1900年完工的基隆燈塔,
是台灣日治時期,
完成的第一座磚造燈塔。
原為英國制式之磚砌圓塔,
1962年改建為鋼筋混擬土。
西元1900年完工的基隆燈塔,是一座磚造燈塔。1962年改建為鋼筋混擬土。
最早除了對進出
基隆港的船隻,
有燈光照引的幫助外,
還有觀察基隆風向、
溫度變化等,
偵測氣候的功能。
隨著氣候預測專業分工,
目前已沒這項業務,
燈塔內部是管制區域無法進入。
燈塔前方原有外港信號臺,
航港局在2016年拆除,
改建成燈塔導覽平台,
平台欄杆是燈塔造型喔!
可近距離觀賞大船入港,
還有貨櫃上下貨的過程,
遠可眺望基隆嶼及大海之美。
回到陡峭的小徑往上走,
此時開始下起毛毛雨。
經過封閉的防空洞,
走過髮夾彎豁然開朗,
有條「走進海裡的步道」。
跟團就是點到為止,
想走步道、看砲台,
等自己開車再來一次。
外木山濱海步道
外木山海岸為基隆市轄區,
僅存最長的天然海岸。
自外木山漁港至澳底通村,
建置了基隆市
第一條觀光自行車步道。
對專業騎單車的人來說,
5公里的封閉型自行車道,
距離稍顯太短了。
沿線的海岸風光,
吸引大量遊客來此,
所以變成濱海步道了。
沿途公共設施便利,
有觀景平台、涼亭、
公廁、停車場。
原來想喝咖啡吹海風,
咖啡車因為下雨,
決定收拾不營業。
那就駐足聽海浪濤聲,
欣賞海岸奇特造型的礁岩,
也是悠閒愜意心曠神怡。
七堵鐵道紀念公園
七堵鐵道紀念公園看木造車站,
聰頭夫妻對木造車站很有興趣。
曾開車跑了海線幾座木造車站。
此舊站房據聞建於1912年,
是台北車站以北,
唯一保存原貌之日式建築車站。
2007年前站遭受裁撤後,
無償交由基隆市文化局接管,
登錄為歷史建築,
並經專業人員於原址解體,
移至公園後依原貌整建,
樑柱之間都是卡榫銜接。
島式月台和無車行駛鐵軌,
還有很多裝置藝術,
都是文青和網美的最愛。
聰嫂打電話問媽媽,
小時候曾居住在基隆那兒?
聰嫂上小學前,
爸爸在六堵工業區工作過,
所以曾在六堵住過。
我說人在七堵火車站,
媽媽馬上說:
你小弟出生是到七堵報戶口。
經過大約50年,
聰嫂都沒有印象了。
聰嫂對用「堵」來當地名,
一直存著好奇。
基隆現有五堵、六堵、
七堵、八堵,
那一到四堵在哪裡呢?
「堵」是台語牆的單位。
基隆河河道多曲流
且充滿礫石,
河道彷彿被牆堵住,
基隆河畔以「堵」命名,
是指河曲上的小山,
像一堵牆一樣擋在河道上。
清代地方契約書上,
寫到今日汐止
「橫科口」附近,
是昔日的頭堵,
證明了汐止到五堵
之間的曲流地段,
確實曾有頭堵到四堵的地名。
現在七堵是基隆市
面積最大的行政區。
五堵和六堵是
七堵區中的兩個里。
八堵則屬於暖暖區。
晚上入住南港老爺行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