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努力|努力|你停下來了嗎?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如果你沒有看到那本書,你就不會難過了。」

  最近總有一種無法宣洩出來的感受,總覺得心裡悶悶的,卻又被生活逼著向前行,彷彿沒有了目標的我,就失去了價值。

raw-image


我的朋友問起我:「最近還好嗎?」

還是一樣老樣子「忙阿。」我回答到。有時候的我,會仔細地審視自己到底怎麼了?

  這情緒的剛開始,似乎從某一天我看到一句話「沒有傘的孩子,必須更努力地奔跑。」當時我看到這句話時的感受其實我分辨不太出來。但看著這句話,我竟然大哭了起來,我的心很酸很酸,而我自己下的總結是「早熟的孩子必經的過程。」

  這句話深深地打在我的心裡,甚至近乎不近人情的告訴自己「沒有休息的資格。」我還有一個專門在講商業書的Youtube頻道,每週上片,低迷的觀看率更讓我不斷的自我懷疑,更努力地去尋找更好的題材,最後就如同以前的經驗一樣「蕁麻疹」,我知道我的身體又在提醒我「該休息了!」。

raw-image

『你奔跑的原因是什麼呢?』

  這陣子以來我看書不再是因為我想看,而是我覺得我要對大家負責,於是我更拚了命的奔跑,我看書不再是因為「享受」而是因為「工作」,慢慢的看書成了一種交差的行為,我嗑著這些文字,與其說是我在嗑文字,不如說是我的身體再看這些字,這些字怎麼都不入心,這些情緒也理所應當地帶到了講稿上成為了–沒有靈魂的木偶。

  人生不像考試,每一道題目都沒有正確答案,而我們的人生題目,更是複雜到不行的「申論題」。

  我以為我這麼過度努力的原因是因為我對於金錢的恐懼,最後卻發現跟過去的一切比起來,金錢的恐懼只是最後顯化的成果。我看了周慕姿諮商師的「過度努力」,嚎啕大哭不止,裡面總共有八個人物,這其中某些人物完全打中我內心最軟的那一面,甚至殘酷地說這就是我的童年。

而我以為,這些事情早在我媽離世時,我都處理完了。

其實過度努力跟努力中間只有一線的差別,當我的心態慢慢變成工作時,我其實就開始勉強自己了,而努力,可以是很享受在這當下,很享受現在所做的一切,跟上篇文章提到的「心流」有點類似。

在這過程中,我的起心動念已經不再是「我想看」而是「我該看」,不再是為了興趣而做,而是為了「工作」。

過去的一切話語,一切經驗,所有受的傷,更告訴我「不能停。」

「我以為,哭泣是因為悲傷、難過,卻在一次又一次的過程中,發現有時候我的眼淚有20%的憤怒、15%的無助、5%的憤怒、60%的難過。」但我表現出來的卻只有一種情緒「哭泣。」


『你的起心動念又是什麼呢?』



  閱讀,就像是一把鑰匙,看這些類型的書時,我總覺得不是我在看,而是我的心在看,是過去那個傷痕累累的孩子。

『我以為我在看別人的例子,我以為我在捨不得別人,原來我會哭,是我捨不得我自己啊!』

  當情緒過了之後,會發現,好多人在身邊陪你,好多天使都在心疼你,就如同開頭的那句話一樣。

疫情,是不是就像我的蕁麻疹一樣,希望大家停下來呢?

想問正在看文章的你:

  • 你為什麼而跑?
  • 你相信所有速成的東西嗎?
  • 你的目標在哪?目的地又在哪呢?
  • 你停下來了嗎?
  • 你的身體是不是有告訴你什麼樣的警訊呢?
  • 身體的警訊,你接到了嗎?
  • 你了解你的情緒嗎?
  • 你有感覺嗎...?

歡迎留言寫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亭;三分鐘熱度患者的沙龍
35會員
124內容數
在人生的旅途中,在喧鬧的塵囂中,為您供給一份寧靜套餐。 讓您的心能安靜、寧靜,並且感受作者溫暖的力量。
2024/07/26
趁著畢業季這個空檔,將這五年沒玩到的、沒見到的人,全部排在這兩個月,給了自己兩個月的靜心、旅遊、思考,發現那些因為忙而忽略掉的情緒,那些本該清理完畢的事情,卻因為一些小事再度出現,以前這種情緒出現時,我總是會激動的生氣起來,現在的我卻總是感覺酸酸的。 「阿,原來是這個樣子啊!」 最近養了一隻貓,
Thumbnail
2024/07/26
趁著畢業季這個空檔,將這五年沒玩到的、沒見到的人,全部排在這兩個月,給了自己兩個月的靜心、旅遊、思考,發現那些因為忙而忽略掉的情緒,那些本該清理完畢的事情,卻因為一些小事再度出現,以前這種情緒出現時,我總是會激動的生氣起來,現在的我卻總是感覺酸酸的。 「阿,原來是這個樣子啊!」 最近養了一隻貓,
Thumbnail
2024/06/16
回顧這五年的校園生活,充實卻也充滿挑戰。從母親的保守思想到對校園生活的憂慮與挑戰,作者透過不斷戰勝自己的恐懼,最終因為這些點點滴滴的經歷,加深了對人生的體悟與成長。
Thumbnail
2024/06/16
回顧這五年的校園生活,充實卻也充滿挑戰。從母親的保守思想到對校園生活的憂慮與挑戰,作者透過不斷戰勝自己的恐懼,最終因為這些點點滴滴的經歷,加深了對人生的體悟與成長。
Thumbnail
2024/01/14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2024/01/14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