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 2015/11/26
精品反映的是製作上的工藝技術,材質與原料使用講究,不辜負了設計與手工執行上的時間與精神成本;近年眾多精品品牌通過展演自家產品製程與歷年來的秀場中發表的高級手工訂製品,向大眾闡述奢侈中的藝術成分。
GUCCI 新任創意總監 Alessandro Michele 與英國雜誌《LOVE》 創辦人、主編Katie Grand 共同策劃 No Longer / Not Yet_ 已然 / 未然 展覽...
GUCCI No Longer / Not Yet_ 已然 / 未然 展覽於上海民生美術館展出。高級精品向來給與大眾的印象就是昂貴價格、華麗意象與上流社會的氛圍,當然對於多數參觀的民眾來說,更多是視覺享受與訂製品工藝的讚嘆。
《已然 / 未然》展覽的主旨探討何謂「當代」,稍微了解時尚產業的朋友都明白,未來的流行與風格都是前幾個月前已定案,從創意發想、設計草圖與選擇材質到執行、完成與發表中間的時間少說也得花上幾個月,但等到真正進入商場與櫥窗供消費者購買、穿上時,流行還是真正「當下正在流行」的事情嗎?
Mr. Time by Rachel Feinstein
《Rachel Feinstein》
以哲學家 Giorgio Agamben《何謂同時代人》拋出了整個展覽的主旨,第一個作品就是藝術家 Rachel Feinstein 的作品 Mr. Time。看似紙張材質的視覺實際上是鋁製,手繪線條的塗鴉拼湊成一個臉部裝上「當下時間」時鐘的人型,身上的素材是生活片刻,食物、酒水、還有金錢但是帶著槍械與利刃,這些手繪都是來自藝術家患有先天慢性疾病的孩子之手,在需要花時間與精力照料的疾病上,在創作中同樣也從有與「時間鬥爭」的成分。
《Nigel Shafran》
牆上像是 behind the scene 的攝影圖集出自攝影師 Nigel Shafran,是Alessandro Michele 擔任 GUCCI 創意總監的首次發表會的捕捉;場內是發布會的精華重點,就像是帶著觀眾重新走過一次2015年秋冬發表會的每個階段。
所有細節最後合而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更多時候我喜歡看拆解後的每個部分,細細地將手工的一針一線一串珠,每個排列都想好好看過一遍、工藝般的每個小細節。不只是好看而已,更多的是設計師的想法與喜好,帶著 vintage 風格的元素,將過去風靡一時的風格再次放入當下的現在,成就了所謂當代的新流行,而這些流行又如同前面所述是幾個月前就擬定的,總是這樣將好的延續再重新演繹。
特喜歡空間的陳設,牆面上的花紋是2015年秋冬系列中的布料,將每個元素拆解後又是很合理的放在對的地方,整個人在展區都不自覺被感染;其中最特別的作品是遠看像是假髮實際上是雙拖鞋的,是創意總監特別為此展覽訂製的,全球唯一一雙。
《Unskilled Worker》
訪問過多位插畫家後的習慣就是會不由自主特別關注圖像的作品,並未受過專業插畫訓練的藝術家 Unskilled Worker 因發表在
instagram 上發表作品而走紅,受社群媒體的瘋傳與各大媒體的青睞,更與 Alessandro Michele 合作這次的展覽;牆上的人物肖像保有其創作的大眼風格外,同時也將2015年秋冬的衣裳、元素加入,展場內以整片火紅色做基底,加上大眼睛的模樣好像人物都被注入了靈魂在空間有著難以言喻的虛擬互動!
《Glen Luchford》
攝影師 Glen Luchford 選擇紐約地鐵、街道做為 2015 GUCCI 秋冬形象大片的攝影場景,將時尚融入真正的生活中,模特兒的妝髮因為自然因素更為真實、更貼近,展場明亮放有地鐵等候區的座位,搭配列車行進的背景聲,彷彿也置身在地鐵中,展區陳列有攝影師 Glen Luchford 的作品選集供觀眾瀏覽。
空間簡潔俐落,搭配巨幅輸出影像,在展場內的氣氛就是踩著冷靜但內心膨派;人與空間、顏色構成有趣的新畫面。
《GUCCI Tian》
貼滿壁紙的展區GUCCI Tian出自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鏡面與重複花紋的視覺,成了「自拍黨」流連的地方。Tian源自中文的「天」字,有著祈禱敬拜的意思。
The Boy in Red by Alessandro Michele
位於中心同樣也是繁花壁紙,但與外的清新淺綠色壁紙完全不同,而裡頭展示的就是Alessandro 最喜愛的畫作之一「The Boy in Red」畫中的人物與衣著並無法直覺判斷其性別,帶著視覺上曖昧的涵意,也許就是 Alessandro 喜愛的原因。
《李姝睿》最近剛好在讀這本
《為什麼辣椒醬顏色越深感覺越辣?》有關色彩學的書,走進中國藝術家李姝睿的展區,已習慣來說下意識朝右先走去 (孰不知是我走錯了方向) 被高聳圓弧外牆籠罩,但回頭看見了光線的變化覺得好像在另個空間,被黑暗中吞噬卻不覺得害怕。
走完一圈後才意識到,圓裏存在著藝術家的宇宙。由各種深色的木製裝置與牆上的壓克力畫作構成,當然整個圓包圍著所有構成,肉眼看到的顏色或深或淺就是一種「沉」卻「平靜」。很不可思議的狀態,是因為我特愛深色系嗎?
有如站在高處看著現代與農村社會的變化
城市變遷有時候是一種感受的問題,可能睡醒後某樁樓就成了平地,在中國甚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中國藝術家曹斐的裝置作品使用現代的設備,反映城市更迭中,原有的鄉村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消弭,快速躍進的硬體變化是不具有感情,但對於生活在其中擁有感知的人來說,衝擊力可想而知。
《Jenny Holzer》
最初有意識來最喜歡的文字創作藝術家就是Barbara Kruger,以一種文字力量搭配紅色的反諷做理念宣洩,而走進Jenny Holzer的作品區,首先吸引我的就是LED 燈的文字流 (因為我覺得就像流水般的落下文字,很喜歡) 有些時候文字在單純的當下並不是這麼有感受,透過另一種呈現能讓意義更具深度的意義,一種自我的反向思考。
Steve Mackey、John Gosling、Katie Grand
《Steve Mackey、John Gosling、Katie Grand》
出口使用粉色空間將觀眾瞬間拉回浪漫與現實之間,以展覽音樂總監 Steve Mackey、John Gosling 與策展人 Katie Grand 作品做收尾,創作是這樣的,各種藝術類別(音樂、視覺、圖像… ) 的激盪成就了一件作品,可用任何形式呈現;將《LOVE》雜誌中與展覽相關報導以iPad呈現,屏風上的紋路都與展覽息息相關,屏風的效果能將音效包圍、自成一個獨特的空間,以此做展覽的總結,收得很美!
Gucci No Longer / Not Yet 已然 / 未然
【特別感謝】
本次展覽有個特別的導覽人員,感謝留法高材生,現任中國 GUCCI 實習生Lully的帶領,還從頭陪我走了一遍,深深覺得展覽不能只是走馬看花,若能了解創作含意相信觀眾的感受肯定加倍深刻。